http://s1/mw690/001QlLs5zy6Nvq8laPm70&690
课外阅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更是孩子精神成长和情感发育的必需,这是包括专家、学者在内的社会各界取得的共识。可教师在引导低年级孩子开始阅读时却会遭遇这样的尴尬,“老师,我家孩子不爱看书。”“老师,我有好多字不认识。”“老师,我忘了看。”------凡此种种,一学期下来推脱的理由积累了一大筐,而能坚持天天阅读的孩子屈指可数。怎么办呢?其实我们培养孩子阅读的目的并不是单单为了让他们“熟练地读点儿东西”,而是希望他们能成为“有思想的阅读者”,进行自觉的、有思想的阅读,这是一件比单单看懂文字、获得字面的情节和知识信息更为艰难的过程,说白了,“有点累”。要想让阅读者并不觉得累,需要让他从这种思想的过程中获得快乐。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诗句无不强调了博览群书的好处,《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1至2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3至4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5至6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可见,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为此,我们更需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意识的培养,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训练。
那么,怎样让孩子爱上课外阅读呢?
1、创设温馨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当孩子沉浸在这样一个温馨的阅读环境中,看书就自然成了件快乐的事情告诉学生读书对他们是多么的重要,它可以使我们的精神获得满足。同时通过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这种“名人效应”所产生的力量也是不能低估的。
2、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书
在当代的儿童阅读教育观念中,有一个比较新的突破,就是认为孩子读什么都是可以的,重要的不是“读什么”,而是“为什么读”、“怎么读”。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小学生背诵的 80 首古诗词、名人名言之类可用精读,童话故事一类可用略读,可浏览一些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把一篇刚拿到手的文章读三遍:仔细的读一遍全文,圈一圈生字,标出自然段。第二遍可以快速地浏览全文。到了第三遍可以让学生先把要完成的题目读一读,带着问题读。这样能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3、挑选合适读物,开展阅读旅程。
著名教育家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低年级孩子对于众多的课外书,没有鉴赏、选择的能力。因此,老师挑选、推荐给孩子合适的课外书就尤为重要。 低年级孩子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比较渴望神秘、冒险、刺激,仰慕机智、勇敢、轰轰烈烈等。同时,他们认知水平、接受能力都有限。根据这些特点,我精心挑选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儿童文学读物。这些经典儿童文学书籍既是符合儿童心理和认知发展水平的课外读物,又能促进他们完美地发展,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敞亮孩子的心扉,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实践证明,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当然,帮助学生爱上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仅仅靠老师的带动、靠一次读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家庭、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参与。让孩子随时沉浸在读书的氛围中,让书成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阅读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自在的遨游,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多彩的蓝天。这也是我们神圣的使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