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礼乐论 04
(2010-03-22 21:17:28)
标签:
高等音乐院校中国历代乐论杨赛康瑞军杂谈 |
分类: 第五章宋元乐论 |
第四节礼乐论
王安石
气之所禀命者,心也。视之能必见,听之能必闻,行之能必至,思之能必得,是诚之所至也。不听而聪,不视而明,不思而得,不行而至,是性
世之所重,圣人之所轻;世之所乐,圣人之所悲。非圣人之情与世人相反,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
养生以为仁,保气以为义,去情却欲以尽天下之性,修神致明以趋圣人之域。圣人之言,莫大颜渊之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曾子谓孟敬子:“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君子之所不至者三: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不失足于人。不失色者,容貌精也;不失口者,语默精也;不失足者,行止精也。君子之道也,语其大则天地不足容也,语其小则不见秋毫之末,语其强则天下莫能敌也,语其约则不能致传记。圣人之遗言曰“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
呜呼,礼乐之意不传久矣!天下之言养生修性者,归于浮屠、老子而已。浮屠、老子之说行,而天下为礼乐者独以顺流俗而已。夫使天下之人驱礼乐之文以顺流俗为事,欲成治其国家者,此梁、晋之君所以取败之祸也。然而世非知之也者,何耶?特礼乐之意大而难知,老子之言近而易轻晓。圣人之道得诸已,从容人事之间而不离其类焉;浮屠直空虚穷苦,绝山林之间,然后足以善其身而已。由是观之,圣人之与释老,其远近难易可知也。是故赏与古人同而劝不同,罚与古人同而威不同,仁与古人同而爱不同,智与古人同而识不同,言与古人同而信不同。同者道也,不同者心也。
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昔宓子贱为单父宰
故古之人言道者,莫先于天地;言天地者,莫先乎身;言身者,莫先乎性;言性者,莫先乎精。精者
(据明嘉靖三十九年抚州刊本《临川先生文集》)
[1]“性”:事物的本质,本性。
[2]“宁心”:内心平和、安定。
[3]“中经”:最为恒定的原则,常规。
[4]“大礼之极,简而无文;大乐之极,易而希声”:理想的音乐,一定是简易的;理想的礼仪,一定是朴素的。参阅《乐记·乐论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5]“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指圣人以深入探寻事物的本质为乐,普通人以事物能满足的个人欲念为乐。见《乐记·乐象篇》:“‘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6]“礼反其所自始,乐反其所自生”:制礼,是为了报答赐予恩惠的祖先;作乐,是为了对建立王业的功德表示欢喜。“反”:报答。“所自始”:指赐予恩惠的祖先。“生”:产生,建立。典出《乐记·乐施篇》:“乐也
[7]语出《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8]“取人”:来自于人。
[9]“其守至约,其取至近”:指职守简单,行动便捷。
[10]“干”:干扰,扰乱。
[11]“微”:深奥,微妙。
[12]“门”:门徒,弟子。
[13]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并以手捧水献神,也能够真正达到礼乐祭祀的目的。“燔”:炙烤。“捭”:两手横击。“豚:小猪。“抔”:用手捧。“蕢”:土块。“桴”:鼓槌。
[14]“大裘无文,大辂(lù)无饰”:指盛大的礼服不需要纹饰,豪华的车架不需要装饰。
[15]“礼之近人情,非其至者也”:以食物为祭品的祭礼,与人的食欲本性非常接近,所以不是最崇敬的行为。典出《礼记·礼器》:“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
[16]“曾子谓孟敬子”以下数句,出自《论语·泰伯》。意为“君子最可贵的品质有三种,第一,让自己的容貌从容、恭敬,这样就会远离粗暴和放肆;第二,让自己的脸色端庄起来,这就近于诚实守信;第三,说话时注意用辞和语气,这就可以避免粗鄙和背理了。至于祭礼和礼仪一类事情,自有主管这方面事情的官吏来管理。”“曾子”:春秋末鲁国人,名参,字子舆,被后人尊称为曾子。以孝著称。著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孟敬子”:鲁国大夫孟孙捷。“暴慢”:粗暴放肆。“出辞气”:出言,说话。指说话时的用词和语气。“鄙倍”:粗鄙,背理,“倍”同“背。”“笾(biān)豆之事”:笾与豆都是古代祭祀典礼中的礼器。此处泛指所有祭祀方面的事情。
[17]“劝”:受到鼓励。
[18]“鲜(xiǎn)”:少有。
[19]“守”:操守。
[20]“洪范”:《尚书》中的一篇。旧说相传为商末箕子所作,以此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
[21]“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见《乐记·乐论篇》。
[22]“宓(fú)子贱为单父宰”:宓子贱即宓不齐。见本章朱长文《琴史·论美》注释。
[23]“时务速售诸人”:总是盘算着将自己主张的所谓“圣人之道”推销给别人。“时”:时常,经常。“务”:致力,从事。“售”:兜售,推销。
[24]“几人矣”:指很少人(能够做到达致功名利禄而继续钻研圣人之道)。
[25]“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再犯。
[26]“百工之事,皆圣人作”:此句当出自《周礼·考工记》:“知(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27]“精者”:精通某事物的人。
[28]“御”:驾驭车马。
[29]“造父”:相传为西周善御者,曾为周穆王驾车西游。
[30]“盗跖(zhí)”:相传为春秋时的盗贼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