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四节 礼乐论 04

(2010-03-22 21:17:28)
标签:

高等

音乐

院校

中国

历代

乐论

杨赛

康瑞军

杂谈

分类: 第五章宋元乐论

第四节礼乐论

 

王安石

 

气之所禀命者,心也。视之能必见,听之能必闻,行之能必至,思之能必得,是诚之所至也。不听而聪,不视而明,不思而得,不行而至,是性 [1]之所固有,而神之所自生也,尽心尽诚者之所至也。故诚之所以能不测者,性也。贤者,尽诚以立性者也;圣人,尽性以至诚者也。神生于性,性生于诚,诚生于心,心生于气,气生于形。形者,有生之本。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气在于宁心 [2],宁心在于致诚,养诚在于尽性,不尽性不足以养生。能尽性者,至诚者也;能至诚者,宁心者也;能宁心者,养气者也;能养气者,保形者也;能保形者,养生者也,不养生不足以尽性也。生与性之相因循,志之与气相为表里也。生浑则蔽性,性浑则蔽生,犹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也。先王知其然,是故体天下之性而为之礼,和天下之性而为之乐。礼者,天下之中经 [3];乐者,天下之中和。礼乐者,先王所以养人之神,正人气而归正性也。是故大礼之极,简而无文;大乐之极,易而希声 [4]。简易者,先王建礼乐之本意也。

世之所重,圣人之所轻;世之所乐,圣人之所悲。非圣人之情与世人相反,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 [5],欲易发而性难知,此情性之所以正反也。衣食所以养人之形气,礼乐所以养人之性也。“礼反其所自始,乐反其所自生 [6]”,吾于礼乐见圣人所贵其生者至矣。世俗之言曰“养生非君子之事”,是未知先王建礼乐之意也。

养生以为仁,保气以为义,去情却欲以尽天下之性,修神致明以趋圣人之域。圣人之言,莫大颜渊之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7]”,则仁之道亦不远也。耳非取人 [8]而后聪,目非取人而后视,口非取诸人而后言也,身非取诸人而后动也,其守至约,其取至近 [9],有心有形者皆有之也。然而颜子且犹病之,何也?盖人之道莫大于此。非礼勿听,非谓掩耳而避之,天下之物不足以干 [10]吾之聪也;非礼勿视,非谓掩目而避之,天下之物不足以乱吾之明也;非礼勿言,非谓止口而无言也,天下之物不足以易吾之辞也;非礼勿动,非谓止其躬而不动,天下之物不足以干吾之气也。天下之物岂特形骸自为哉?其所由来盖微 [11]矣。不听之时,有先聪焉;不视之时,有先明焉;不言之时,有先言焉;不动之时,有先动焉。圣人之门 [12],惟颜子可以当斯语矣。是故非耳以为聪,而不知所以聪者,不足以尽天下之听,非目以为明,而不知所以明者,不足以尽天下之视。聪明者,耳目之所能为;而所以聪明者,非耳目之所能为也。是故待钟鼓而后乐者,非深于乐者也;待玉帛而后恭者,非深于礼者也。蒉桴土鼓,而乐之道备矣;燔黍捭豚,污尊抔饮,礼既备矣 [13]。然大裘无文,大辂无饰 [14],圣人独以其事之所贵者,何也?所以明礼乐之本也。故曰:“礼之近人情,非其至者也 [15]。”

曾子谓孟敬子:“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16]观此言也,曾子而不知道也则可,使曾子而为知道,则道不违乎言貌辞气之间,何待于外哉?是故古之人目击而道已存,不言而意已传,不赏而人自劝 [17],不罚而人自畏,莫不由此也。是故先王之道可以传诸言、效诸行者,皆其法度刑政,而非神明之用也。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徳行。”去情却欲而神明生矣,修神致明而物自成矣,是故君子之道鲜 [18]矣。齐明其心,清明其徳,则天地之间所有之物皆自至矣。君子之守 [19]至约,而其至也广;其取至近,而其应也远。易曰:“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变化之应,天人之极致也。是以《书》言天人之道,莫大于《洪范》 [20],《洪范》之言天人之道,莫大于貌、言、视、听、思。大哉!圣人独见之理、传心之言乎!储精晦息而通神明。

君子之所不至者三: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不失足于人。不失色者,容貌精也;不失口者,语默精也;不失足者,行止精也。君子之道也,语其大则天地不足容也,语其小则不见秋毫之末,语其强则天下莫能敌也,语其约则不能致传记。圣人之遗言曰“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 [21]”,盖言性也。大礼性之中,大乐性之和,中和之情通乎神明。故圣人储精九重仪凤凰,修五事而关阴阳,是天地位而三光明,四时行而万物和。《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故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充塞乎天地之间。”扬子曰:“貌、言、视、听、思,性所有,潜天而天,潜地而地也。”

呜呼,礼乐之意不传久矣!天下之言养生修性者,归于浮屠、老子而已。浮屠、老子之说行,而天下为礼乐者独以顺流俗而已。夫使天下之人驱礼乐之文以顺流俗为事,欲成治其国家者,此梁、晋之君所以取败之祸也。然而世非知之也者,何耶?特礼乐之意大而难知,老子之言近而易轻晓。圣人之道得诸已,从容人事之间而不离其类焉;浮屠直空虚穷苦,绝山林之间,然后足以善其身而已。由是观之,圣人之与释老,其远近难易可知也。是故赏与古人同而劝不同,罚与古人同而威不同,仁与古人同而爱不同,智与古人同而识不同,言与古人同而信不同。同者道也,不同者心也。  

易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昔宓子贱为单父宰 [22],而单父之人化焉。今王公大人有尧、舜、伊尹之势而无子贱一邑之功者,得非学术素浅而道未明欤?夫天下之人非不勇为圣人之道,为圣人之道者,时务速售诸人 [23]以为进取之阶。今夫进取之道,譬诸钩索物耳,幸而多得其数,则行为王公大人;若不幸而少得其数,则裂逢掖之衣为商贾矣。由是观之,王公大人同商贾之得志者也,此之谓学术浅而道不明。由此观之,得志而居人之上,复治圣人之道而不舍焉,几人矣 [24]。内而好爱之容蛊其欲,外有便嬖之谀骄其志,向之所能者日已忘矣,今之所好者日已至矣。孔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25]。”又曰:“吾见其进,未见其止也。”夫颜子之所学者,非世人之所学。不迁怒者,求诸已;不贰过者,见不善之端而止之也。世之人所谓退,颜子之所谓进也;人之所谓益,颜子之所谓损也。易曰:“损,先难而后获”,颜子之谓也。耳损于声,目损于色,口损于言,身损于动,非先难欤?及其至也,耳无不闻,目无不见,言无不信,动无不服,非后得欤?是故君子之学,始如愚人焉,如童蒙焉,及其至也,天地不足大,人物不足多,鬼神不足为隐,诸子之支离不足惑也。是故天之高也,日月星辰阴阳之气可端策而数也;地至大也,山川丘陵万物之形、人之常产可指籍而定也。是故星历之数、天地之法、人物之所,皆前世致精好学圣人者之所建也,后世之人守其成法,而安能知其始焉?《传》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作 [26]”,此之谓也。

故古之人言道者,莫先于天地;言天地者,莫先乎身;言身者,莫先乎性;言性者,莫先乎精。精者 [27],天之所以高,地之所以厚,圣人所以配之。故御 [28],人莫不尽能,而造父 [29]独得之,非车马不同,造父精之也。射,人莫不尽能,而羿独得之,非弓矢之不同,羿精之也。今之人与古之人一也,然而用之则二也。造父用之以为御,羿用之以为射,盗跖 [30]用之以为贼。

据明嘉靖三十九年抚州刊本《临川先生文集》

 

   【注释】

[1]“性”:事物的本质,本性。

[2]“宁心”:内心平和、安定。

[3]“中经”:最为恒定的原则,常规。

[4]“大礼之极,简而无文;大乐之极,易而希声”:理想的音乐,一定是简易的;理想的礼仪,一定是朴素的。参阅《乐记·乐论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5]“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指圣人以深入探寻事物的本质为乐,普通人以事物能满足的个人欲念为乐。见《乐记·乐象篇》:“‘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6]“礼反其所自始,乐反其所自生”:制礼,是为了报答赐予恩惠的祖先;作乐,是为了对建立王业的功德表示欢喜。“反”:报答。“所自始”:指赐予恩惠的祖先。“生”:产生,建立。典出《乐记·乐施篇》:“乐也 ,施也;礼也者,报也。乐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

[7]语出《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8]“取人”:来自于人。

[9]“其守至约,其取至近”:指职守简单,行动便捷。

[10]“干”:干扰,扰乱。

[11]“微”:深奥,微妙。

[12]“门”:门徒,弟子。

[13]并用猪肉供神享食,凿地为穴当作水壶并以手捧水献神,也能够真正达到礼乐祭祀的目的。“燔”:炙烤。“捭”:两手横击。“豚:小猪。“抔”:用手捧。“”:土块。“桴”:鼓槌。

[14]“大裘无文,大辂(lù)无饰”:指盛大的礼服不需要纹饰,豪华的车架不需要装饰。

[15]“礼之近人情,非其至者也”:以食物为祭品的祭礼,与人的食欲本性非常接近,所以不是最崇敬的行为。典出《礼记·礼器》:“礼之近人情者,非其至者也。”

[16]“曾子谓孟敬子”以下数句,出自《论语·泰伯》。意为“君子最可贵的品质有三种,第一,让自己的容貌从容、恭敬,这样就会远离粗暴和放肆;第二,让自己的脸色端庄起来,这就近于诚实守信;第三,说话时注意用辞和语气,这就可以避免粗鄙和背理了。至于祭礼和礼仪一类事情,自有主管这方面事情的官吏来管理。”“曾子”:春秋末鲁国人,名参,字子舆,被后人尊称为曾子。以孝著称。著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孟敬子”:鲁国大夫孟孙捷。“暴慢”:粗暴放肆。“出辞气”:出言,说话。指说话时的用词和语气。“鄙倍”:粗鄙,背理,“倍”同“背。”“笾(biān)豆之事”:笾与豆都是古代祭祀典礼中的礼器。此处泛指所有祭祀方面的事情。

[17]“劝”:受到鼓励。

[18]“鲜(xiǎn)”:少有。

[19]“”:操守。

[20]“洪范”:《尚书》中的一篇。旧说相传为商末箕子所作,以此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

[21]“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与天地同和”:见《乐记·乐论篇》。

[22]“(fú)子贱为单父宰”:宓子贱即宓不齐。见本章朱长文《琴史·论美》注释。

[23]“时务速售诸人”:总是盘算着将自己主张的所谓“圣人之道”推销给别人。“时”:时常,经常。“务”:致力,从事。“售”:兜售,推销。

[24]“几人矣”:指很少人(能够做到达致功名利禄而继续钻研圣人之道)。

[25]“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再犯。

[26]“百工之事,皆圣人作”:此句当出自《周礼·考工记》:“(智)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27]“精者”:精通某事物的人。

[28]“”:驾驭车马。

[29]“造父”:相传为西周善御者,曾为周穆王驾车西游。

[30]“盗跖(zhí”:相传为春秋时的盗贼领袖。

 

    【说明】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在政治上,极力主张变法,推行新法,强调“权时之变”,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言论,被后世称为“三不足”论断。在礼乐思想方面,王安石推崇雅乐,贬斥郑声,与传统儒家思想有密切联系。本文中,王安石认为礼乐具有养生养性的功能,礼乐的仪式和牺牲都还是统治者制礼作乐的表面形式,礼乐活动最重要的还是要达到和合天地万物,端正人心本性的目的。这与先秦儒家所提出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的观点有明显的渊源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