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十节 刘子辩乐 11

(2010-03-17 11:16:23)
标签:

刘子辩乐

杂谈

分类: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乐论

第一节刘子·辨乐[1]

刘昼

 

 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2]人心喜则笑,笑则乐,乐则口欲歌之,手欲鼓之,足欲舞之。[3]歌之舞之,乐发于音声[4],形于动静,而入于至道[5],音声动静,性术[6]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则不能无道,道则不能无乱,[7]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乐以道之。[8]使其声足乐而不淫,使其音调伦而不诡,使其曲繁省而廉均,[9]足以感人之善心,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情也。

 

【注释】

 

[1] “辨乐”:原作“辩乐”,误。

[2] “乐者”句:出自《荀子·乐论》,“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亦有学者认为出自《史记·乐书》,“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中和”:《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 “乐则口欲歌之”句:《礼记·乐记》:“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4] “音声”:单个的宫、商、角、徵、羽称为“声”,多个“声”交错复合称之为“音”。

[5] “入于至道”:有学者认为《礼记·乐记》云“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史记·乐记》《荀子·乐论》与之多同),故当作“人之道也”。但亦有学者认为这是作者有意更改《礼记》、《荀子》、《史记》的语句而成。

[6] “性术”:即心术,心之所由也。“术”:道也。

[7] “形则不能无道,道则不能无乱”:有学者认为当作“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因《礼记》、《荀子》、《史记》皆如此。今按,是,当从之。

[8] “先王”:指五帝三王,五帝即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三王即夏、商、周三代之君,夏禹、商汤、周武王。“雅乐”:有别于淫声之乐的正乐。“道”:即“导”,引导。

[9] “调伦”:和谐而有条理。“不诡”:不标新立异,即合于雅乐之情。“繁”:多。“省”:减。“廉”:少。

 

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10]各像勋德,应时之变。[11]故黄帝乐曰《云门》[12],顓顼曰《五茎》[13],帝喾曰《六英》[14],尧曰《咸池》[15],舜曰《箫韶》[16],禹曰《大夏》[17],汤曰《大濩》[18],武王曰《大武》[19],此八代之乐所以异名也。先王闻五声,播八音,[20]非苟欲愉心娱耳,听其铿锵而已[21]。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协律吕之情,和阴阳之气,调八风之韵,[22]通九歌之分。奏之圆丘,则天神降;用之方泽,则幽袛昇。[23]击拊球石,即百兽舞;乐终九成,则瑞禽翔。[24]上能感动天地,下则移风易俗,此德音[25]之音,雅乐之情,盛德之乐也。

 

【注释】

 

[10] “五帝殊时”句:出自《礼记·乐记》。

[11] “各像勋德”句:指五帝三王的功勋德行各不相同,音乐也随之而不同。

[12] “《云门》”:又称《云门大卷》。周代六舞之一。

[13] “《五茎》”:颛顼时代的乐舞,又称为《六茎》。

[14] “《六英》”:相传为帝喾命人所做的乐舞。

[15] “《咸池》”:尧时期崇天的乐舞。周代六舞之一。“咸池”,一说为天上西宫星名,一说为太阳下山后洗澡的地方。

[16] “《箫韶》”:相传为舜帝时代的乐舞,周代六舞之一。

[17] “《大夏》”:颂扬大禹治水功德的乐舞,周代六舞之一。

[18] “《大濩》”: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周代六舞之一。

[19] “《大武》”:颂扬武王伐纣的乐舞,周代六舞之一。

[20] “闻”:即“文”的假借字,文饰。“播”:被。《周礼·大司乐》:“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

[21] “听其铿锵而已”:《礼记·乐记》言“君子之听音,非听其铿锵而已也”。

[22] “将以顺天地之体”句:阮籍《乐论》:“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

[23]“奏之圆丘”句:阮籍《乐论》:“奏之圜丘而天神下,奏之方丘而地祗上。”

[24] “击拊球石”句:出自《尚书·益稷》,云:“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又云:“《箫韶》九成,凤皇来仪。” “九成”:九奏,“九”是多次之意。

[25] “德音”:即雅乐。《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明王既泯,风俗陵迟,雅乐残废,溺音竞兴。[26]故夏孔甲作《破斧》之歌,始为东音,[27]殷辛作靡靡之乐,始为北声。[28]郑、卫之俗好淫,故有溱、洧、桑中之曲,[29]楚、越之俗好勇,则有赴汤蹈火之歌。[30]各咏其所好,歌其所欲。作之者哀叹,听之者泫泣。由心之所感,则形于声,声之所感,必流于心。故哀乐之心感,则燋杀啴缓[31]之声应;濮上之音[32]作,则淫泆邪放之志生。故延年造倾城之歌,汉武思靡嫚之色,[33]雍门作松柏之声,齐湣愿未寒之服。[34]荆轲入秦,宋意击筑,歌于易水之上。[35]闻者瞋[36]目,发直穿冠。赵王迁于房陵,心怀故乡,作《山木》之讴。[37]听者呜咽,泣涕流连。此皆淫泆、悽怆、愤厉、哀思之声,非理性和情、德音之乐也。桓帝听楚琴,慷慨叹息,悲酸伤心,曰:“善哉!为琴若此,岂非乐乎?”夫乐者,声乐而心和,所以为乐也。今则声哀而心悲,洒泪而歔欷,是以悲为乐也。若以悲为乐,亦何乐之有哉?[38]

 

【注释】

 

[26] “明王”:泛指圣明君王。“溺音”:淫音,过度美妙而流行的音乐。

[27] “故夏孔甲”句:出自《吕氏春秋·音初》。“夏孔甲”:夏后氏孔甲,夏朝第十四代君王。“《破斧》”:曲名。

[28] “殷辛”:指商朝纣王。“《靡靡》”:曲名,纣王时的淫乐之名,相传为师延所作。《史记·殷本纪》谓帝纣:“使师涓(按,涓当作延)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29] “郑、卫之俗”句:出自阮籍《乐论》。“郑、卫”:郑国、卫国,在今河北、河南一带。“溱、洧”:二水名,在郑、卫两国之间。《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桑中”:桑间,《礼记·乐记》郑玄注:“濮水之上有桑间,在濮阳南。”《汉书·地理志八下》:“卫地有桑间、濮上之阻,男女亦亟聚会,声色生焉,故俗称郑卫之音。”《诗经·鄘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鄘,古国名,在今河南汲县北。

[30] “楚、越”:楚国、越国,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吕氏春秋·用民》:“句践试其民于寝宫,民争入水火,死者千余矣。”《释名·释州国》:“楚,辛楚也,其地蛮多而人性急,数有战争,相争相害,辛楚之祸也。”

[31] “燋(jiāo)(shài)”:声音急促,“燋”又可作“焦、噍”。“啴(chǎn)缓”:和缓。《礼记·乐记》:“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啴以缓。”

[32] “濮上之音”:《韩非子·十过》、《史记·乐书》等载此本事。大意为:纣王曾命师延作靡靡之曲,后师延抱琴投濮水而死。至卫灵公时,灵公出访晋国,于濮水边闻有乐声,乃命师涓记录,后在晋平公前演奏。晋国乐师师旷制止说:“师延所作也。与纣为靡靡之乐,武王伐纣,师延东走,自投濮水之中,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33] “故延年”句:出自阮籍《乐论》。“延年”:指李延年,汉武帝时任协律都尉。“造倾城之歌”:事见《汉书·外戚传第六十七上》,李延年在汉武帝前起舞而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使妹妹被武帝召见,被封为李夫人。“靡嫚”:形容美色绝伦。

[34] “雍门”句:出自阮籍《乐论》。相传齐国雍门乐人为齐王演奏《秋风入松柏》曲,声音凄寒,令齐王感到寒冷要穿厚衣服。但具体出处不详,可能与《战国策·齐策》、《史记·齐世家》中的故事有关。《战国策·齐策》载秦国派陈驰游说齐王建降秦,齐王果真中计,后被困于松柏间饿死。齐国人作歌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史记·齐世家》所载有所不同。

[35] “荆轲”句:出自《淮南子·泰族训》:“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瞋目裂眦,发植穿冠。”“荆轲”:卫国人,燕国太子丹派去秦国刺杀秦王的刺客。“宋意”:又作“宋如意”,与荆轲一同赴秦的刺客。“击筑”:筑,击弦乐器。有关击筑人说法不一:《史记·刺客列传》云高渐离击筑。《淮南子·泰族训》则云高渐离、宋意击筑。“歌”:即荆轲拔剑起舞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易水”:燕之南水,今河北易县南流入定兴县界。

[36] “瞋”:睁大眼睛瞪人。

[37] “赵王迁”句:出自《淮南子·泰族训》:“赵王迁流于房陵,思故乡,作山木(原误作‘山水’)之讴,闻者莫不殒涕。”“赵王迁”:赵武灵王之子幽缪王迁,秦始皇灭赵后,将迁流放于房陵(今湖北房县)。“《山木》之讴”:有人认为是《说苑·善说》中所载《越人歌》,中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思君兮君岂知”句,但与上述赵王迁被流放于房陵之事无关,当误。

[38] “桓帝”句:当出自阮籍《乐论》:“汉桓帝闻楚琴,悽怆伤心,倚房而悲,慷慨长息曰:“善哉乎!为琴若此,一而已足矣。……夫是谓以悲为乐者也。诚以悲为乐,则天下何乐之有?”指汉桓帝,147-167年在位。“楚琴”:楚琴曲。

 

今怨思之声施于管弦,听其音不淫则悲。淫则乱男女之辨,悲则感怨思之声,岂所谓乐哉?[39]故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40]乐不和顺,则气有蓄滞。气有蓄滞则有悖逆诈伪之心,淫泆妄作之事。是以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41]使人心和而不乱者,雅乐之情也。故为诗颂以宣其志,钟鼓以节其耳,羽旄以制其目。听之者不倾,视之者不邪。耳目不倾不邪,则邪音不入。[42]邪音不入,则情性内和。情性内和,然后乃为乐也。

                         (据中华书局1998年版傅亚庶《刘子校释》)

【注释】

 

[39] “今怨思之声”句:出自《淮南子·泰族训》。

[40] “故奸声”句:出自《礼记·乐记》,《史记·乐书》、《荀子·乐论》多同之。“奸声”:淫声,亡国乱世之音。“正声”:即雅乐,德音。

[41] “乐不和顺”句:出自《礼记·乐记》,《史记·乐书》多同之。“慝”():邪恶、邪念

[42] “故为诗颂”句:出自阮籍《乐论》。“旄”:旄牛尾,文舞所执。

 

【说明】

 

刘昼(514-565),字孔昭,渤海阜城(今河北交河)人,北齐文学家。所作有《六合赋》、《高才不遇传》、《刘子》等。《刘子》又名《刘子新论》,共五十五篇。有人认为《刘子》一书系托伪之作,亦有人认为是刘勰所作。今有傅亚庶撰《刘子校释》一书,被中华书局收入《新编诸子集成》出版。

在传统民族文化思潮中,儒、道二家对《刘子》的影响最大。刘书认为,儒家学说可以治世救国,道家学说可以全身美名。其《辨乐》一章阐述了刘昼“中和”的音乐观点,可见深受儒家礼乐思想影响。该章文字多出自《荀子·乐论》、《史记·乐书》、《淮南子》等典籍,尤其是《礼记·乐记》与阮籍《乐论》,更是作者所述之本。

本章开头即提出他的“中和”的音乐观。第二段着重陈述并分析五帝三王时期的音乐。作者推崇这一时期的音乐为“德音之乐,上能感动天地,下能移风易俗”。第三段,他列举了“明王”之后出现的音乐,认为这些表达人内心思想情感的声音,不能作为音乐。强调“淫泆、悽怆、愤厉、哀思之声,非理性和情、德音之乐也”。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归纳:“性情内和,才能为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