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章第四节淮南子乐论

(2010-03-09 13:08:39)
标签:

淮南子乐论

中国历代乐论选

杨和平

秦汉乐论

杨赛

杂谈

分类: 第二章秦汉乐论

第一节淮南子(节选)

刘安

原道训[1]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声,声之大宗也[2]……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3]……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音之数不过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4]……色之数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故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5];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6]

 

(中华书局1998年版何宁撰《淮南子集释》)

 

【注释】

 

[1]“《原道训》:今存《淮南子》第一篇。高注:“‘,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名原道,因以题篇。

[2]“夫无形四句:高诱注(以下简称“高注”):无形生有形,故为物大祖也;无音生有音,故为声大宗也。‘祖’、‘宗’皆本也。”

[3]“无形句:高注:“‘无形,道也;‘有形’,万物也。” 无声句,意谓五音生于无声。

[4]“胜”:尽。

[5]“色者”二句:高注:“白者所在以染之,故五色可成也。

[6]“一”:指“道”。

 

乐亡乎富贵,而在于德和[1]……所谓乐者,岂必处京台、章华,游云梦、沙丘,耳听《九韶》、《六莹》,口味煎熬芬芳,驰骋夷道,钓射鹔鷞之渭乐乎[2]?吾所谓乐者,人得其得者也[3]。夫得其得者,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4]。……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5]。是故其为欢不忻忻,其为悲不惙惙,万方百变,消摇而无所定,吾独慷慨遗物而与道同出[6]……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极乐矣[7]

夫建钟鼓,列管弦,席肪苗,博旄象,耳听朝歌北鄙靡靡之乐,齐靡曼之色,陈酒行觞,夜以继日,强弩弋高鸟。走犬逐狡免,此其为乐也,炎炎赫赫,怵然若有所诱慕[8];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依然若有所亡也[9]。是何则?不以内乐外,而以外乐内[10]。乐作而喜,曲终而悲,悲喜转而相生,精神乱营,不得须臾平[11]。察其所以不得其形而日以伤生,失其得者也[12]

 

【注释】

 

[1]“:快乐。  “德”:通,指人从所得的本性,即天赋本性。“和”:平和,无哀乐。

[2]“京台、章华:高注:“皆楚之大台。《诸子平议》:京台即强台也。   “味”:品尝。  “夷道”:平坦大道。钓射:这里作偏义复词,单言射。 鹔鷞:高注:鸟名也,长胫绿身,形似雁。”

[3]“人得其得”:人得以保存他所得到的(即天赋的)平和本性。吾所二句,与乐亡乎富贵,而在于德和之意相同。

[4]“廉”:高注:犹俭也。”

[5]“以”:因。 “役物”:役于物,被外物所束缚,驱使。  “滑”:乱。

[6]“忻忻”:同欣欣,喜乐貌。高注:为过制也。”  “惙惙”:忧愁貌。高注:伤性也。” 消摇:犹动摇。 慷慨遗物:胸襟开阔,超然物外。 同出,犹同处

[7]“至极乐:达于极乐的境界。极乐,即至乐

[8]“席旃茵”:坐毡毯。,犹。古人席地而坐。旃(zhān,通。“茵”,毯子。 “傅旄象”:排列旌旗仪仗。,同,陈列。旄象,以象牙为饰的旌旗。高注:“‘旄’,旌也。,以象牙为饰也。” 朝歌北鄙靡靡之乐:高注:“‘朝歌,纣都。,邑,纣使师涓作鄙邑靡靡之乐也。” “师涓当为师延之误。朝歌在北方,故称之为北鄙 齐靡曼之色:列美色。高注:“‘,列也。‘靡曼’,美色也。” 行觞:依次斟酒。  “弩”:用机栝发箭的弓。机,弩的发箭器。栝,箭末扣弦之处。  “弋”:用绳系在箭上射。  “炎炎”:盛貌。  “赫赫”:显赫貌。 怵然:可引申为向往之状。 “怵然句是说,心向神住,仿佛有所仰慕。高注:“‘,进也。‘慕’,有所思。”

[9]“:通“撤”,撤除。  “忽然”:失意貌。

[10]“以内乐外:指内心平和,遇任何外物都逍遥自得。 以外乐内:指靠外物娱乐内心。

[11]:音乐。 “悲喜”句:悲喜交替产生。 :高注:“惑”。  “平”:平和,不悲也不喜。

[12]“不得其形”:高注:不得乐之形也。” ,《两汉论乐文字辑译》:“生气,即精神。”“察其”二句,即“乐亡乎富贵,而在于德和之意。

 

 【说明】

 

刘安(179一前122),沛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思想家。汉高祖刘邦之孙,刘长之子,袭父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善文辞,曾作《离骚传》。又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淮南子》。后以谋反事发自杀。《史记》、《汉书》有传。此处摘录的文字可以看出,《淮南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丰富而深刻,以“道”作为哲学和美学理论的最高范畴,推崇天地造化之美,认为恰当的文饰能够收到很大的社会效果;主张艺术创作是一个有充于内而成象于外”的表现过程,强调艺术创作须有真情真感。其思想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儒家、阴阳家思想,成为了西汉新道家思想的产物。它对魏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包括对《声无哀乐论》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可以说,在中国美学思想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它的美学思想是上承先秦,下启魏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历史环节,应当给予应有的评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