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四节淮南子乐论
(2010-03-09 13:08:39)
标签:
淮南子乐论中国历代乐论选杨和平秦汉乐论杨赛杂谈 |
分类: 第二章秦汉乐论 |
第一节淮南子(节选)
刘安
原道训[1]
夫无形者,物之大祖也;无音声,声之大宗也[2]。……无形而有形生焉,无声而五音鸣焉[3]。……是故有生于无,实出于虚。……音之数不过五,而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也[4];……色之数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故音者,宫立而五音形矣;……色者,白立而五色成矣[5];道者,一立而万物生矣[6]。
(中华书局1998年版何宁撰《淮南子集释》)
【注释】
[1]“《原道训》”:今存《淮南子》第一篇。高注:“‘原’,本也,本道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名‘原道’,因以题篇。”
[2]“夫无形”四句:高诱注(以下简称“高注”):“无形生有形,故为物大祖也;无音生有音,故为声大宗也。‘祖’、‘宗’皆本也。”
[3]“无形”句:高注:“‘无形’,道也;‘有形’,万物也。”
[4]“胜”:尽。
[5]“色者”二句:高注:“白者所在以染之,故五色可成也。
[6]“一”:指“道”。
乐亡乎富贵,而在于德和[1]。……所谓乐者,岂必处京台、章华,游云梦、沙丘,耳听《九韶》、《六莹》,口味煎熬芬芳,驰骋夷道,钓射鹔鷞之渭乐乎[2]?吾所谓乐者,人得其得者也[3]。夫得其得者,不以奢为乐,不以廉为悲[4]。……圣人不以身役物,不以欲滑和[5]。是故其为欢不忻忻,其为悲不惙惙,万方百变,消摇而无所定,吾独慷慨遗物而与道同出[6]。……能至于无乐者则无不乐,无不乐则极乐矣[7]。
夫建钟鼓,列管弦,席肪苗,博旄象,耳听朝歌北鄙靡靡之乐,齐靡曼之色,陈酒行觞,夜以继日,强弩弋高鸟。走犬逐狡免,此其为乐也,炎炎赫赫,怵然若有所诱慕[8];解车休马,罢酒彻乐,而心忽然若有所丧,依然若有所亡也[9]。是何则?不以内乐外,而以外乐内[10]。乐作而喜,曲终而悲,悲喜转而相生,精神乱营,不得须臾平[11]。察其所以不得其形而日以伤生,失其得者也[12]。
【注释】
[1]“乐”:快乐。
[2]“京台、章华”:高注:“皆楚之大台。”《诸子平议》:‘京台即强台也。
[3]“人得其得”:人得以保存他所得到的(即天赋的)平和本性。“吾所”二句,与“乐亡乎富贵,而在于德和”之意相同。
[4]“廉”:高注:“犹俭也。”
[5]“以”:因。
“役物”:役于物,被外物所束缚,驱使。
[6]“忻忻”:同“欣欣”,喜乐貌。高注:“为过制也。”
[7]“至极乐”:达于极乐的境界。“极乐”,即“至乐”。
[8]“席旃茵”:坐毡毯。“席”,犹“坐”。古人席地而坐。“旃(zhān)”,通“毡”。“茵”,毯子。 “傅旄象”:排列旌旗仪仗。“傅”,同“敷”,陈列。“旄象”,以象牙为饰的旌旗。高注:“‘旄’,旌也。‘象’,以象牙为饰也。”
[9]“彻”:通“撤”,撤除。
[10]“以内乐外”:指内心平和,遇任何外物都逍遥自得。
[11]“乐”:音乐。 “悲喜”句:悲喜交替产生。
[12]“不得其形”:高注:“不得乐之形也。”
【说明】
刘安(前179一前122),沛郡沛县(今江苏沛县)人,西汉思想家。汉高祖刘邦之孙,刘长之子,袭父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善文辞,曾作《离骚传》。又曾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著《淮南子》。后以谋反事发自杀。《史记》、《汉书》有传。此处摘录的文字可以看出,《淮南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丰富而深刻,以“道”作为哲学和美学理论的最高范畴,推崇天地造化之美,认为恰当的文饰能够收到很大的社会效果;主张艺术创作是一个有充于内而成象于外”的表现过程,强调艺术创作须有真情真感。其思想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儒家、阴阳家思想,成为了西汉新道家思想的产物。它对魏晋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包括对《声无哀乐论》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可以说,在中国美学思想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它的美学思想是上承先秦,下启魏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历史环节,应当给予应有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