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生动展现古人生活的风俗画,在这画卷里脉脉流淌
着的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潜流。”〔’0]汉字的形体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古人的思想情感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社会
的活化石。通过字形分析可以揭示字形所蕴涵的丰富文化,有利于拓宽学生的
人文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汉字形休中所蕴涵的古人审美观念
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象一个个窗口,让世界各语族人们了解中华民族那博大
精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透过这窗口来探究先民们的思维
意识在哲学、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的体现。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
中的活化石,先民们以聪明的智慧、丰富的想象和超时代的具象思维创造了汉
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川是先民创造汉字的方法和准则,汉先民的意识
在汉字中展示得十分充分。考察古汉字的形体可以使我们了解汉字形体中所反
映的古人的审美观念。
我们从一些与“美”有关的汉字的文化阐释中可以发现原始审美活动的形
象性、情感性与愉悦性等特征。
如“美,,字,其结构及其意蕴足以说明汉先民的审美价值观。“美”字的
金文为“美”。篆文为“美”,从羊从大,所以有人认为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羊
大为美”。“羊大为美”来源于许慎的《说文解字》。许慎认为“美”即“甘美”,
指醇香的羊肉味道。许慎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膳同意。”可见“美”之从羊从大,乃在于羊越大,味越美。从六书角度
讲,“美”在这里为会意字,许慎的这一观点为不少人所接受,使我们感觉到
古人的审美来源于最基本、最实用的生存,没有生存谈不到美,生存的满足刁
能产生快感,才能升华美感。但反对的学者认为,要考察汉字中所体现的古人
思想,应以最初的汉字为依据。“美”最早在甲骨文中所见的形体是“天”,下
从人,上像有羊形头饰之状。“美”的上半部不是“羊”,还有一个理由是在古
人的膳食中,羊肉并不是主食。此外,他们也并不认为“美”的下半部是“大”,
因为并非羊形越大,肉味越美,相比之下,羔羊的味道更为鲜美。多数学者认
为“美”是象形的独体字,而非会意的合体字,可见古人的美感最初是来源于
视觉上的形象美,而非来源于生存的满足感。“美”所反映的对象是作用于人
的视觉而不是别的感觉器官(如味觉),因而美的含义就应当是视觉看到的“美
饰”,而不是味觉品尝到的“美食”,故“美”应取义于“戴角美饰”,藉此引
申出美好之意。“甘美”是对本义的再引申。这种关于“美”的解释,不仅非
常典型,而且也比较符合原始人的生活实际。
又如,乐:甲骨文“蟹”,像木上张丝弦之形。表示一种弦乐器。《说文》:
“乐,五声八音总名。”本义当为乐器。引申也指音乐,音乐使人愉快,故又
读“1色”,引申为快乐。
喜:甲骨文“勘,,是会意字,从“直”(鼓),从口。表示击鼓欢笑之意。
《说文》:“喜,乐也。”本义为欢乐,喜悦。用作动词,表示爱好,喜欢。
娱:“娱”的初文为“吴”。甲骨文“另”,从久(歪头婀娜起舞之人),从
口,表示边舞边唱,会歌舞娱乐之意。“吴”的本义指歌舞娱乐。引申为大声
欢唱喧哗。后“吴”为借义所专用,用做姓。娱乐之义便又加义符“女”写作
“娱”来表示。娱,从女从吴会意,吴也兼表声。
舞:甲骨文“小”,是象形字,像人手持牛尾等舞具翩翩起舞之形。《说文》:
“舞,乐也。”本义为跳舞,也用作名词,指舞蹈这种活动。
从以上字形可以看出,音乐、歌舞、美饰,给先民带来了愉悦的感觉,构
成了先民心目中最初的审美意象。透过这些生动的汉字字形,我们仿佛看见了
古人头戴美饰,载歌载舞以表达欢快之情的美丽画面。
又如“鉴”“镜”的初文为“监”,甲骨文字形为“谕”,是一个姑娘俯身
对着一盆水(中间一横),照见自己的容颜(一横下的圆)的形象。古代没有
镜子,取盆水而照之,用以会照视容颜之意。金文将女改为人,将容颜改为目,
以突出照视之义。“监”的本义为用盆水照视容颜。也指用来照视自己形象的
器具,借鉴、参考。又引申为察视、考察。监视、监禁等义。也指监牢。由于
“监”为引申义所专用,照形、照形的器具和借鉴等义后来便另加义符“金”
写作“糯”来表示。异体作“鉴”、“鉴”。如今皆简作“鉴”。“鉴”后来又主
要用以表示照和借鉴之义,照形的器具的意思就又另造了形声字“镜”来表示。
透过一个“鉴”字,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再如“天”字,《说文解字》中说“天,颠也。至高天上,从一、大。”“大”
是正面站立的人形,显示非常高大,“一”表示人的额头、脑袋。由于至高无
上的苍弯很难具体描画,于是人们便用表示人体的颠顶的“天”字来表示天空
的概念。这一抽象事物的意义,恰恰用实实在在的具体形体来表达。为什么选
择了“人”形呢,这正是原始人的一种人化自然的审美观点。在先民的意识里,
人真正是天地的“神”,具有一种崇高和伟大的气魄,昂扬立于天地之间,一
种人定胜天的伟力和精神暗含于一字之中。汉先民的心中看到了人,就看到了
天,没有人就没有天,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崇高美观在汉字中的体现。
古人把汉字整体限形于方正,也显示了汉先民的审美价值的深层涵义。方
正历来为汉民族所推崇所敬仰,人如此,物亦如此。汉字结构的方正,每个部
件的灵巧,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思维。
着的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心理潜流。”〔’0]汉字的形体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是古人的思想情感与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社会
的活化石。通过字形分析可以揭示字形所蕴涵的丰富文化,有利于拓宽学生的
人文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汉字形休中所蕴涵的古人审美观念
方方正正的汉字就象一个个窗口,让世界各语族人们了解中华民族那博大
精深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使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透过这窗口来探究先民们的思维
意识在哲学、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的体现。可以说汉字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
中的活化石,先民们以聪明的智慧、丰富的想象和超时代的具象思维创造了汉
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川是先民创造汉字的方法和准则,汉先民的意识
在汉字中展示得十分充分。考察古汉字的形体可以使我们了解汉字形体中所反
映的古人的审美观念。
我们从一些与“美”有关的汉字的文化阐释中可以发现原始审美活动的形
象性、情感性与愉悦性等特征。
如“美,,字,其结构及其意蕴足以说明汉先民的审美价值观。“美”字的
金文为“美”。篆文为“美”,从羊从大,所以有人认为在古人的思想观念中“羊
大为美”。“羊大为美”来源于许慎的《说文解字》。许慎认为“美”即“甘美”,
指醇香的羊肉味道。许慎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膳同意。”可见“美”之从羊从大,乃在于羊越大,味越美。从六书角度
讲,“美”在这里为会意字,许慎的这一观点为不少人所接受,使我们感觉到
古人的审美来源于最基本、最实用的生存,没有生存谈不到美,生存的满足刁
能产生快感,才能升华美感。但反对的学者认为,要考察汉字中所体现的古人
思想,应以最初的汉字为依据。“美”最早在甲骨文中所见的形体是“天”,下
从人,上像有羊形头饰之状。“美”的上半部不是“羊”,还有一个理由是在古
人的膳食中,羊肉并不是主食。此外,他们也并不认为“美”的下半部是“大”,
因为并非羊形越大,肉味越美,相比之下,羔羊的味道更为鲜美。多数学者认
为“美”是象形的独体字,而非会意的合体字,可见古人的美感最初是来源于
视觉上的形象美,而非来源于生存的满足感。“美”所反映的对象是作用于人
的视觉而不是别的感觉器官(如味觉),因而美的含义就应当是视觉看到的“美
饰”,而不是味觉品尝到的“美食”,故“美”应取义于“戴角美饰”,藉此引
申出美好之意。“甘美”是对本义的再引申。这种关于“美”的解释,不仅非
常典型,而且也比较符合原始人的生活实际。
又如,乐:甲骨文“蟹”,像木上张丝弦之形。表示一种弦乐器。《说文》:
“乐,五声八音总名。”本义当为乐器。引申也指音乐,音乐使人愉快,故又
读“1色”,引申为快乐。
喜:甲骨文“勘,,是会意字,从“直”(鼓),从口。表示击鼓欢笑之意。
《说文》:“喜,乐也。”本义为欢乐,喜悦。用作动词,表示爱好,喜欢。
娱:“娱”的初文为“吴”。甲骨文“另”,从久(歪头婀娜起舞之人),从
口,表示边舞边唱,会歌舞娱乐之意。“吴”的本义指歌舞娱乐。引申为大声
欢唱喧哗。后“吴”为借义所专用,用做姓。娱乐之义便又加义符“女”写作
“娱”来表示。娱,从女从吴会意,吴也兼表声。
舞:甲骨文“小”,是象形字,像人手持牛尾等舞具翩翩起舞之形。《说文》:
“舞,乐也。”本义为跳舞,也用作名词,指舞蹈这种活动。
从以上字形可以看出,音乐、歌舞、美饰,给先民带来了愉悦的感觉,构
成了先民心目中最初的审美意象。透过这些生动的汉字字形,我们仿佛看见了
古人头戴美饰,载歌载舞以表达欢快之情的美丽画面。
又如“鉴”“镜”的初文为“监”,甲骨文字形为“谕”,是一个姑娘俯身
对着一盆水(中间一横),照见自己的容颜(一横下的圆)的形象。古代没有
镜子,取盆水而照之,用以会照视容颜之意。金文将女改为人,将容颜改为目,
以突出照视之义。“监”的本义为用盆水照视容颜。也指用来照视自己形象的
器具,借鉴、参考。又引申为察视、考察。监视、监禁等义。也指监牢。由于
“监”为引申义所专用,照形、照形的器具和借鉴等义后来便另加义符“金”
写作“糯”来表示。异体作“鉴”、“鉴”。如今皆简作“鉴”。“鉴”后来又主
要用以表示照和借鉴之义,照形的器具的意思就又另造了形声字“镜”来表示。
透过一个“鉴”字,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人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再如“天”字,《说文解字》中说“天,颠也。至高天上,从一、大。”“大”
是正面站立的人形,显示非常高大,“一”表示人的额头、脑袋。由于至高无
上的苍弯很难具体描画,于是人们便用表示人体的颠顶的“天”字来表示天空
的概念。这一抽象事物的意义,恰恰用实实在在的具体形体来表达。为什么选
择了“人”形呢,这正是原始人的一种人化自然的审美观点。在先民的意识里,
人真正是天地的“神”,具有一种崇高和伟大的气魄,昂扬立于天地之间,一
种人定胜天的伟力和精神暗含于一字之中。汉先民的心中看到了人,就看到了
天,没有人就没有天,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崇高美观在汉字中的体现。
古人把汉字整体限形于方正,也显示了汉先民的审美价值的深层涵义。方
正历来为汉民族所推崇所敬仰,人如此,物亦如此。汉字结构的方正,每个部
件的灵巧,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思维。
前一篇:秦代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