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汉字在产生时就与绘画有密切的联系,两者都采用了相同的表现形式,所
以汉字和图画一样都具有形象性和美感性。从形体结构看,汉字有独体、合体;
有左右、上下结构;或左中右、上中下结构,这些汉字大小匀称,棱角分明,笔
画多不见密,笔画少不见空,竖直不嫌高瘦,横摆不觉杂乱,排列成文,美观
整齐。
一、汉字结构的中和之美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美就其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静态形式美和动态形式美。
汉字的静态形式美主要表现为汉字整体的对称、平衡和完整;汉字的动态形式美
主要表现为汉字组合的对立、差异和流动。从汉字的形体结构来看,基本笔画和
偏旁部首的安排、组合明显地体现了形式上的美学要求,即其形体结构从整体上
看,具有对称、平衡和完整的特点;而从局部看,又是对立、差异和流动的。
(一)汉字的对称美
对称是自然界极具普遍性的一种存在方式,象比翼高飞的燕子,翩翩飞舞
的蝴蝶,捉队戏水的鸳鸯,相亲相爱的夫妻,这些对偶出现的现象无不体现着
一种和合之美。从心理学上来说,对称就是给一个形状注入和谐匀称的内在因
素,对称的形体可以使人产生一种轻松的心理反应。对称的汉字,结构中有一
个明显的中心轴,不同的笔画从两侧向外延伸,力量均等,此类字稳定性极强,
整体上给人一种和谐匀称的美,而在局部又透出延展式的动态美。如:本、木、
中、审等。其实从中国古典的房屋建筑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对称的美,而中国的
古典诗文,也都有对仗格律的要求。魏晋南北朝时盛行的骄俪文,就是讲求对
偶、排比的美文。由此可以看出对称观念在中国人审美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二)汉字的平衡美
在艺术理论中,平衡是一种心理感觉和体会,平衡的构图并不一定是对称
的构图。严格的对称在汉字形体中虽具有较早传统,但在汉字形体演变中,还
努力把不对称的形体趋向平衡。如“虎”、“象”,先是横卧的象形字,后来在
演变中渐渐竖写。汉字基本笔画的组合,偏旁部首的搭配要求均匀、平衡,力
求汉字的组成部分错落有致、疏密相间,使整个字看起来匀称、合理。任何一
个汉字都照顾了结构上的均衡要求。例如:“豹”字,左边部分的笔画显然多
于右边的“勺”部,但“勺”部的一点恰到好处地填补了右边部分的空缺,使
整个字看起来均匀、平衡、不失重心。
(三)汉字的完整美
美在整一,只有形象完整才能给人以美感。汉字的方正形体为汉字的艺术
化提供了表现的画面。由于汉字的方块形体同拼音文字的线型结构存在明显的
差别,导致它在结构安排上有区别于后者的特殊要求。拼音文字由于其结构上
呈线形,使得任何一个词多一个或少一个字母都不会给人缺臂少腿的感觉,汉
字则不同,不管字的哪一个部位上少一笔或一个部首都会给人造成残缺不全的
印象,而且会使整个字失去重心,甚至产生摇摇欲坠的视觉感受。汉字只有在
结构上显得完整,才具备产生视觉美感的条件。
(四)汉字的对立美
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都存在对立因素。相互之间在外观形式上是
矛盾的。如汉字的基本笔画“、”“一”“!”“)”“\”“J”“一”“L”
就充分显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偏旁部首在汉字结构中的对立关系也屡
见不鲜。如“素”的上半部分给人的感觉是整齐、庄重,下半部分给人的印
象是多变、轻快,这说明“素”在上下两部分的视觉形象上是对立的。再如
“美”字,从整体上看字体左右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匀称的静态美,而“美”
字下部的两撇,则向两边延伸,给人一种动态的延展之美,这也是对立关系
的一种体现。
(五)汉字的差异美
汉字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及字与字之间在形体上存在复杂性和多变性。
基本笔画“、”“一”“l”“)”“\”“J”“一”“L”等的外形灵活多变,
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偏旁部首更是各具形态。而汉字是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的
有机组合,所以汉字的形体也是千百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汉字形体结
构的差异性使汉字避免了视觉上的平淡单一、呆板的感官刺激,从而实现了视
觉感受上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六)汉字的流动美
首先,汉字在形体结构上的对立、差异特性为汉字的流动创造了条件,只
有存在对立、差异因素的事物才可能富有变化,产生动感。汉字的基本笔画和
偏旁部首都具有流动的美,而汉字的形体在笔画与偏旁部首的组合中更是呈现
出千变万化的面貌,产生生机勃勃,流转飞扬的美。
汉字形体结构表现出来的美学性特征,显示了汉字构形上先民的一种平衡
与参差的和谐统一意识。如果只强调对称、平衡的中和之美,势必抹杀汉字结
构的鲜明特色;如果单纯坚持个性,扩大差异,结构不受美学原则的制约,那
么就谈不上汉字的形体美了。汉字的形体结构正是在这种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对
立统一中显示出其永恒的魅力。
以汉字和图画一样都具有形象性和美感性。从形体结构看,汉字有独体、合体;
有左右、上下结构;或左中右、上中下结构,这些汉字大小匀称,棱角分明,笔
画多不见密,笔画少不见空,竖直不嫌高瘦,横摆不觉杂乱,排列成文,美观
整齐。
一、汉字结构的中和之美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美就其表现形式来看,可分为静态形式美和动态形式美。
汉字的静态形式美主要表现为汉字整体的对称、平衡和完整;汉字的动态形式美
主要表现为汉字组合的对立、差异和流动。从汉字的形体结构来看,基本笔画和
偏旁部首的安排、组合明显地体现了形式上的美学要求,即其形体结构从整体上
看,具有对称、平衡和完整的特点;而从局部看,又是对立、差异和流动的。
(一)汉字的对称美
对称是自然界极具普遍性的一种存在方式,象比翼高飞的燕子,翩翩飞舞
的蝴蝶,捉队戏水的鸳鸯,相亲相爱的夫妻,这些对偶出现的现象无不体现着
一种和合之美。从心理学上来说,对称就是给一个形状注入和谐匀称的内在因
素,对称的形体可以使人产生一种轻松的心理反应。对称的汉字,结构中有一
个明显的中心轴,不同的笔画从两侧向外延伸,力量均等,此类字稳定性极强,
整体上给人一种和谐匀称的美,而在局部又透出延展式的动态美。如:本、木、
中、审等。其实从中国古典的房屋建筑中也可以看出这种对称的美,而中国的
古典诗文,也都有对仗格律的要求。魏晋南北朝时盛行的骄俪文,就是讲求对
偶、排比的美文。由此可以看出对称观念在中国人审美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二)汉字的平衡美
在艺术理论中,平衡是一种心理感觉和体会,平衡的构图并不一定是对称
的构图。严格的对称在汉字形体中虽具有较早传统,但在汉字形体演变中,还
努力把不对称的形体趋向平衡。如“虎”、“象”,先是横卧的象形字,后来在
演变中渐渐竖写。汉字基本笔画的组合,偏旁部首的搭配要求均匀、平衡,力
求汉字的组成部分错落有致、疏密相间,使整个字看起来匀称、合理。任何一
个汉字都照顾了结构上的均衡要求。例如:“豹”字,左边部分的笔画显然多
于右边的“勺”部,但“勺”部的一点恰到好处地填补了右边部分的空缺,使
整个字看起来均匀、平衡、不失重心。
(三)汉字的完整美
美在整一,只有形象完整才能给人以美感。汉字的方正形体为汉字的艺术
化提供了表现的画面。由于汉字的方块形体同拼音文字的线型结构存在明显的
差别,导致它在结构安排上有区别于后者的特殊要求。拼音文字由于其结构上
呈线形,使得任何一个词多一个或少一个字母都不会给人缺臂少腿的感觉,汉
字则不同,不管字的哪一个部位上少一笔或一个部首都会给人造成残缺不全的
印象,而且会使整个字失去重心,甚至产生摇摇欲坠的视觉感受。汉字只有在
结构上显得完整,才具备产生视觉美感的条件。
(四)汉字的对立美
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都存在对立因素。相互之间在外观形式上是
矛盾的。如汉字的基本笔画“、”“一”“!”“)”“\”“J”“一”“L”
就充分显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偏旁部首在汉字结构中的对立关系也屡
见不鲜。如“素”的上半部分给人的感觉是整齐、庄重,下半部分给人的印
象是多变、轻快,这说明“素”在上下两部分的视觉形象上是对立的。再如
“美”字,从整体上看字体左右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匀称的静态美,而“美”
字下部的两撇,则向两边延伸,给人一种动态的延展之美,这也是对立关系
的一种体现。
(五)汉字的差异美
汉字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及字与字之间在形体上存在复杂性和多变性。
基本笔画“、”“一”“l”“)”“\”“J”“一”“L”等的外形灵活多变,
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偏旁部首更是各具形态。而汉字是基本笔画和偏旁部首的
有机组合,所以汉字的形体也是千百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汉字形体结
构的差异性使汉字避免了视觉上的平淡单一、呆板的感官刺激,从而实现了视
觉感受上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六)汉字的流动美
首先,汉字在形体结构上的对立、差异特性为汉字的流动创造了条件,只
有存在对立、差异因素的事物才可能富有变化,产生动感。汉字的基本笔画和
偏旁部首都具有流动的美,而汉字的形体在笔画与偏旁部首的组合中更是呈现
出千变万化的面貌,产生生机勃勃,流转飞扬的美。
汉字形体结构表现出来的美学性特征,显示了汉字构形上先民的一种平衡
与参差的和谐统一意识。如果只强调对称、平衡的中和之美,势必抹杀汉字结
构的鲜明特色;如果单纯坚持个性,扩大差异,结构不受美学原则的制约,那
么就谈不上汉字的形体美了。汉字的形体结构正是在这种静态美与动态美的对
立统一中显示出其永恒的魅力。
前一篇:秦代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