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2017-07-26 13:57:06)
标签:

行走

呼吸

分类: 乡下山上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泉州—安平桥(又称“五里桥”20170722)
安平桥位于福建晋江安海镇,又称“五里桥”,是我国现存古代最长的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告成。明清两代曾多次重修。该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我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1961年安平桥成为国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安平桥全长2255米,桥面宽3~3.8米,共361墩。桥墩用花岗岩条石横直交错叠砌而成,有3种不同形式:长方形、单边船形、双边船形。单边船形一端成尖状,另一端为方形,设于较缓的港道地方;双边船形墩,两端成尖状,便于排水,设在水流较急而较宽的主要港道。桥面用5~8条大石板铺架。石板长5~11米,宽0.6~1米,厚0.5~1米,重4~5吨,最大则重25吨[1]

桥上筑憩亭5座,东端为水心亭,西端为海潮庵,中部的中亭规模最大,面宽10米,周围保存历代修桥碑记16方。亭前伫立2尊护桥将军,躯高1.59至1.68米,头戴盔,身着甲,手执剑,雕刻形象威武,系宋代石雕艺术品。在三亭中间,还有2座雨亭。桥面两侧有石护栏,栏柱头雕刻狮子、蟾蜍等形象。桥两侧的水中筑有4座对称的方形石塔,还有1座圆塔。桥的入口处筑有1座白塔,高22米,砖砌,五层,平面呈六角形,空心[3]


据《晋江县志》记载:"晋江、南安之界,旧日以舟渡,宋绍兴八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来赵令衿成之,酾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为三百六十二孔),长八百十有一丈,宽一丈六尺……"

当时主持建桥的赵令衿筑成天下长桥而高兴地写下一首诗:为问安平道,驱本夜已分;人家无犬吠,门巷有炉熏;月照新耕地,山收不断乡;梅花迎我笑,书报小东君;

据明代编号的《安海志》称,古时安海人善于漂洋过海发展海上贸易,宋元时期,商则襟带江湖,足迹遍天下,南海明珠,越裳翡翠,无所不有,文身之地,雕题之国,无所不到……这都说明宋时安海海外通商之繁荣景况,安平桥之兴更是当时海外交通发达,社会经济繁荣的实物标志。同时也看出泉州劳动人民的建筑智慧。


安平桥曾是世界上最长的桥[2]

"安平桥"全长五华里,因此又称为"五里桥",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桥,古时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称誉。全桥用花岗岩所筑,长2,255米,宽3至3.8米,桥墩底座做成船型,共有361个桥墩,分为362个水道孔,桥面上沿途共有五座凉亭,供行人走累了休息之用。"安平桥"是宋代当地富商黄护捐资三万缗钱倡建的,于1138年开工,1152年完工,工程历时十五年。当时中国刚经历过女真族金国入侵,北方沦陷,徽、钦二地被掳,宋朝迁都杭州的大变局。如此政局动汤不安之际,民间仍能进行"安平桥"如此浩大之工程,可见宋代东南沿海经济之繁荣、工商之发达和社会之安定,都可归功于海外贸易的蓬勃。

倡建"安平桥"的富商黄护,就是以经营海外贸易发迹致富的。黄护生于西元1086年(北宋哲宗元佑元年)。从小读书习文,本来有志于仕途,十七岁时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名落孙山。后来改行习商,二十岁时随姑丈高纪昌到广东经商,后又渡海到渤泥(今汶莱)发展。三十岁时衣锦还乡,在安海街坊上开了十二间商铺,主营米粮、蔬果、杂货,次营饮食、海鲜、山珍,成为安海当地首富。

黄护博览群书,爱好篆隶、棋弈、诗谜等文人雅士的游戏,人称谜坛之虎将。喜欢结交高僧,常到龙山寺和高僧品茶论禅,聊一整天都不嫌累。由于黄护为人热心公益,街坊邻居们在1132年推举他为"里正"(里长),他"劝农桑、重工商、兴义学、立药局、辟婴堂、振武林、惩邪恶、禁博赛、整市容、严街鼓、明保伍",认真建设地方、造福乡里。

1138年,黄护捐资三万缗钱倡建"安平桥",工程进行到一半,黄护就不幸病逝于1144年(南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享年五十八岁,死后赠封为荣誉县长"晋江县尉"。黄护向来热心公益,除了倡建"安平桥",生平还捐地兴建了石井书院,和捐资整修安海龙山寺等。

黄护去世后,儿子黄逸继承父志,继续主持"安平桥"的兴建,至1152年终于全桥完工。后代安海镇桐林村黄氏一族,奉黄护为一世祖,郑芝龙的伯母黄慈慎和继母都是黄护的后代。



安平桥,俗称五里桥,横跨泉州的晋江安海镇与南安水头镇之间的海湾。宋绍兴八年(1138)建,是我国著名的宋代长桥。桥的石墩、石梁为花岗岩石砌成,共有361个桥墩,1300多条石板,总长2255米,素有"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美誉,驰名海内外。

明代时,桥东的安平古镇有民族英雄郑成功家族豪宅,后被清廷所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