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梅藤——“清明籽”

标签:
原生态野驴休闲随拍杂谈 |
分类: 夏草冬虫 |
“清明籽”——雀梅藤——味酸甜,大人小孩都流口水的。(感谢老蒋提供植物名称)
雀梅藤
中文学名
雀梅藤
拉丁学名
Sageretia thea (Osbeck)
Johnst.
别 称
酸色子、酸铜子、酸味、对角刺、碎米子、对节刺、刺冻绿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 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鼠李目
科
鼠李科
属
雀梅藤属
分布区域
朝鲜、日本、越南、印度、中国
1形态特征
藤状或直立灌木;小枝具刺,互生或近对生,褐色,被短柔毛。叶纸质,近对生或互生,通常椭
圆形,矩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稀卵形或近圆形,长1-4.5厘米,宽0.7-2.5厘米,顶端锐尖,钝或圆形,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无毛或沿脉被柔毛,侧脉每边3-4
(5)条,上面不明显,下面明显凸起;叶柄长2-7毫米,被短柔毛。花无梗,黄色,有芳香,通常2-数个簇生排成顶生或腋生疏散穗状或圆锥状穗状花序;花序轴长2-5厘米,被绒毛或密短柔毛;花萼外面被疏柔毛;萼片三角形或三角状卵形,长约1毫米;花瓣匙形,顶端2浅裂,常内卷,短于萼片;花柱极短,柱头3浅裂,子房3室,每室具1胚珠。核果近圆球形,直径约5毫米,成熟时黑色或紫黑色,具1-3分核,味酸;种子扁平,二端微凹。花期7-11月,果期翌年3-5月。[1]
3分布情况
产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常生于海拔2100
米以下的丘陵、山地林下或灌丛中。印度、越南、朝鲜、日本也有分布。[1]
4品种分类
本种分布极广,在叶形及其大小,叶缘及顶端,毛茸和花序等都常多变异,此外,还有下列二变种。据文献载河北也有分布。
心叶雀梅藤(变种)
叶心形或卵圆形,长1-3厘米,宽1-2厘米,基部心形或近心形;叶柄长1-2毫米与原变种有别。
产云南南部(勐腊)。生于海拔730米的山坡灌丛中。
毛叶雀梅藤(变种〕
叶通常卵形、矩圆形或卵状椭圆形,下面被绒毛,后逐渐脱落,与上述变种相区别。
5主要价值
抗癌药理
1、本品根的醇提取物对小鼠肉瘤S180、S37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59.9%、
42%,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61%。
2、
乙醇提取物用氯仿提取所得的粗碱部分对艾氏腹水癌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为83.3%,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54.3%。麦胚碱对小鼠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50.5%。
抗癌应用
1、治疗肺癌、胃癌、结肠癌
雀梅藤15~30g,水煎服。
2、治疗肺癌、胃癌 雀梅藤、满山香、重楼、金丝桃、薏苡仁各30g,六方藤16g,
三七、百合各10g,雪上一枝蒿0.5g,黄芪50g,水煎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