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2011-09-16 23:05:44)
标签:

北山溪涧

原生态

记录版

鸟类

闲忙

休闲

分类: 鸟人鸟语

   都说是迁徙季节,树林里是热闹多了。好几天没出去,今天总算有收获。些些新记录。请朋友们帮帮忙鉴定一下。(1、灰鹡鸰 2、X060-20110916北灰鹟 3、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灰鹡鸰、X060-北灰鹟、红尾水鸲雌鸟

 

 

   《中国鸟类名录——灰鹡鸰》

雀形目 > 麻雀科 > 鹡鸰属
PASSERIFORMES > Passeridae > Motacilla cinerea

描述:中等体型(19厘米)而尾长的偏灰色鹡鸰。腰黄绿色,下体黄。与黄鹡鸰的区别在上背灰色,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现,且尾较长。成鸟下体黄,亚成鸟偏白。
虹膜-褐色;嘴-黑褐;脚-粉灰。
叫声:飞行时发出尖声的tzit-zee或生硬的单音tzit。
分布范围:繁殖于欧洲至西伯利亚及阿拉斯加;南迁至非洲、印度、东南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
分布状况:亚种robusta(cinerea也可能)繁殖于天山西部、西北及东北至华中;在台湾也有繁殖。越冬在西南、长江中游、华南、东南以及海南岛和台湾。一般常见于各海拔高度。
习性:常光顾多岩溪流并在潮湿砾石或沙地觅食,也于最高山脉的高山草甸上活动。

俗名:黄ling 黄腹灰鹡鸰 黄鸰 灰jiling 灰鸰马兰花儿牛屎必?

 

 

 《灰鹡鸰》百科名片

    灰鹡鸰(学名:Motacilla cinerea)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属中小型鸣禽,体长约19厘米。与黄鹡鸰的区别在上背灰色,飞行时白色翼斑和黄色的腰显现,且尾较长。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经常成对活动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为食。觅食时地上行走,或在空中捕食昆虫。繁殖期在3~7月,筑巢于屋顶、洞穴、石缝等处,巢由草茎、细根、树皮和枯叶构成,巢呈杯状。每窝产卵4~5枚。

中文学名: 灰鹡鸰
拉丁学名: Motacilla cinerea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鹡鸰科
属: 鹡鸰属
种: 灰鹡鸰
亚种: 6种
命名时间: Tunstall, 1771
英文名称: Grey Wagtail, Gray Wagtail

外形特征

  
灰鹡鸰雄鸟前额、头顶、枕和后颈灰色或深灰色;肩、背、腰灰色沾暗绿褐色或暗灰褐色。尾上覆羽鲜黄色,部分沾有褐色,中央尾羽黑色或黑褐色、具黄绿色羽缘,外侧3对尾羽除第一对全为白色外,第二、三对外翈黑色或大部分黑色,内翈白色。两翅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初级飞羽除第一、二、三对外,其余初级飞羽内翈具白色羽缘,次级飞羽基部白色,形成一道明显的白色翼斑,三级飞羽外翈具宽阔的白色或黄白色羽缘。眉纹和颧纹白色,眼先、耳羽灰黑色。颏、喉夏季为黑色,冬季为白色,其余下体鲜黄色。雌鸟和雄鸟相似,但雌鸟上体较绿灰,颏、喉白色、不为黑色。虹膜褐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跗蹠和趾暗绿色或角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14-22g,♀15-20g;体长♂170-190mm,♀170-187mm;嘴峰♂12-14mm,♀12-14mm;翅♂76-85mm,♀75-85mm;尾♂85-96mm,♀80-99mm;跗蹠♂19-25mm,♂18-22mm。(注:雄性——♂;雌性——♀)[1]

 

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中国繁殖于东北至华中以及新疆西北部,越冬于长江上游至华南南部,迁徙时普遍见于东部地区。[3]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溪流、河谷、湖泊、水塘、沼泽等水域岸边或水域附近的草地、农田、住宅和林区居民点,尤其喜欢在山区河流岸边和道路上活动,也出现在林中溪流和城市公园中。海拔高度从2000m的平原草地到2000m以上的高山荒原湿地均有栖息。在中国长江以北主要为夏候鸟,部分旅鸟,在长江以南主要为冬候鸟,部分旅鸟。每年多在3月末4月初开始迁来北方。[1]

生活习性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也集成小群或与白鹡鸰混群。飞行时两翅一展一收,呈波浪式前进,并不断发出‘ja-ja-ja-ja.......’的鸣叫声。常停栖于水边、岩石、电线杆、屋顶等突出物体上,有时也栖于小树顶端枝头和水中露出水面的石头上,尾不断地上下摆动。被惊动以后则沿着河谷上下飞行,并不停地鸣叫。常沿河边或道路行走捕食。主要以昆虫为食。其中雏鸟主要以石蛾、石蝇等水生昆虫为食,也吃少量鞘翅目昆虫。成鸟主要以石蚕、蝇、甲虫、蚂蚁、蝗虫、缕蛄、蚱蜢、蜂、蝽象、毛虫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昆虫为食。此外也吃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多在水边行走或跑步捕食,有时也在空中捕食。[1]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繁殖开始前雌雄鸟常成对沿河谷飞行活动,觅找巢位。当巢域选定以后,活动范围才比较固定。此时雌雄亲鸟不仅常在一定的区域内活动,而且极为活跃,鸣叫也频繁,时常双双在巢区内位置较高的屋顶和树上鸣叫追逐,并不时地飞向空中,彼此像撕打一样在空中上下翻滚飞舞。
  
 
 
 
 
 
 
     营巢于河流两岸的各式生境中。营巢位置多样,在河边土坑、水坝、石头缝隙、石崖台阶、河岸倒木树洞、房屋墙壁缝隙等各类生境中均有营巢。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进行。筑巢材料通常就地取得,因此常因营巢环境不同而巢材有所变化,特别是内垫物。如在林区营巢者,内垫物多系各种树皮纤维和兽毛,而在居民点及其附近营巢者,则多以人类废弃的麻、毡、家禽和家畜毛作内垫。巢外壁则多以枯草叶、枯草茎、枯草根和苔藓构成。营巢位置一般都较隐蔽,即使在开阔地面上的巢,也都隐蔽和伪装得很好。如在裸露岩石平台上的巢,由于巢材颜色和石崖很相似,一般也很难发现。巢区大小随可利用食物资源和营巢材料丰富度而变化,一般在直径500-600m 范围活动。营巢期间雌雄亲鸟不再那么频繁地在空中或地面追逐和鸣叫,而是不停地觅找巢材筑巢。筑巢时先筑巢的四周外壁轮廓,最后再铺底和内垫。
  
   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也有筑好巢后间隔1天再产卵的。产卵期间雌雄亲鸟均少活动和鸣叫,当雌鸟在巢中产卵时,雄鸟多在巢附近守候和觅食。当有人进入巢区时,雄鸟首先发出‘jaja-jaja-’的警叫声,雌鸟立即从巢中飞出,因此一般很难在巢中遇见成鸟。雌鸟产完卵后也立即离巢,到巢附近的水边同雄鸟一起休息和觅食。但若有人惊扰巢时,则雌雄双双飞回,不停地在巢上空跟随着干扰者鸣叫,直至把干扰者逐出巢区,叫声方才停止。
  通常1天产卵1枚,卵多为尖卵圆形和卵圆形,少数为钝卵圆形。颜色变化也较大,有呈白色沾黄、光滑无斑,有呈灰白色、染以黄色,钝端较暗,呈褐灰色;有呈棕灰色、带褐色斑。卵的大小平均为18mm×14mm,平均重量为1.52g。每窝为4-6枚,通常为5枚,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也有在产最后1枚卵时即已开始孵卵。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2天。
  雏鸟晚成性,刚出壳时体重1g,体长30mm,全身肉红色,除眼泡之间、枕部、背中心、后背和肩部有少许灰白色绒羽外,其余体表赤裸无羽。5日龄时开始睁眼和露出羽轴芽,10日龄时身体大部为羽毛所覆盖,并能站立跳跃,14日龄时出飞,留巢期14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1]

 

亚种分化

  (6种)
  1.灰鹡鸰加纳利亚种(学名:Motacilla cinerea canariensis
  2.灰鹡鸰指名亚种(学名:Motacilla cinerea cinerea
  3.灰鹡鸰北亚亚种(学名:Motacilla cinerea melanope
  4.灰鹡鸰亚速尔亚种(学名:Motacilla cinerea patriciae
  5.灰鹡鸰普通亚种(学名:Motacilla cinerea robusta
  6.灰鹡鸰马德拉亚种(学名:Motacilla cinerea schmitzi[5]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6]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国鸟类名录——北灰鹟

北灰鹟

Asian Brown Flycatcher

http://jky.qzedu.cn/zhsj/pwdw/gjbh-zy/06-bhw.jpg

http://jky.qzedu.cn/zhsj/pwdw/gjbh-zy/0730.jpg

雀形目 > 鹟科 > 鹟属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Muscicapa dauurica

描述:体型略小(13厘米)的灰褐色鹟。上体灰褐,下体偏白,胸侧及两胁褐灰,眼圈白色,冬季眼先偏白色。亚种cinereoalba多灰色,嘴比乌鹟或棕尾褐鹟长且无半颈环。新羽的鸟具狭窄白色翼斑,翼尖延至尾的中部。
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基黄色;脚-黑色。
叫声:叫声为尖而干涩的颤音tit-tit-tit-tit,鸣声为短促的颤音间杂短哨音。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及喜马拉雅山脉,边缘分布于东南;冬季南迁至印度、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繁殖于中国北方包括东北,迁徙经华东、华中及台湾,冬季至南方包括海南岛越冬。亚种latirostris常见于各种高度的林地及园林,但冬季在低地越冬;cinereoalba有可能在中国出现。
习性:从栖处捕食昆虫,回至栖处后尾作独特的颤动。

俗名:大眼嘴儿 褐翁? 灰砂来 宽嘴翁? 阔嘴鶲 小斑翁?

 

 

 

 

 

 

 

 

 

《中国鸟类名录——红尾水鸲》

雀形目 > 鹟科 > 水鸲属
PASSERIFORMES > Muscicapidae > Rhyacornis fuliginosus

描述:体小(14厘米)的雄雌异色水鸲。栖于溪流旁。雄鸟:腰、臀及尾栗褐,其余部位深青石蓝色。与多数红尾鸲的区别在无深色的中央尾羽。雌鸟:上体灰,眼圈色浅;下体白,灰色羽缘成鳞状斑纹,臀、腰及外侧尾羽基部白色;尾余部黑色;两翼黑色,覆羽及三级飞羽羽端具狭窄白色。与小燕尾的区别在于尾端槽口,头顶无白色,翼上无横纹。雄雌两性均具明显的不停弹尾动作。幼鸟灰色上体具白色点斑。亚种affinis的雄鸟尾上覆羽棕色,雌鸟尾部白色较少,下体鳞状斑纹仅限于腹中心。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褐色。
叫声:尖哨音ziet, ziet;占域时发出威胁性的kree声。鸣声为快捷短促的金属般碰撞声streee-treee-tree-treeeh,栖于岩上或于飞行时发出。
分布范围:巴基斯坦、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的垂直性迁移候鸟,于海拔1000~4300米的湍急溪流及清澈河流。亚种fuliginosus于西藏南部、海南岛及华南大部,北至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亚种affinis于台湾,见于海拔600~2000米。
习性:单独或成对。几乎总是在多砾石的溪流及河流两旁,或停栖于水中砾石。尾常摆动。在岩石间快速移动。炫耀时停在空中振翼,尾扇开,作螺旋形飞回栖处。领域性强,但常与河乌、溪鸲或燕尾混群。

俗名:蓝石青儿 铅色水翁? 铅色翁? 溪红尾鸲

 

 

《红尾水鸲》百科名片

红尾水鸲(学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是鸫科水鸲属的小型鸟类,雄鸟通体大都暗灰蓝色;翅黑褐色;尾羽和尾的上、下覆羽均栗红色。雌鸟上体灰褐色;翅褐色,具两道白色点状斑;尾羽白色、端部及羽缘褐色;尾的上、下覆羽纯白;下体灰色,杂以不规则的白色细斑。活动于山泉溪涧中或山区溪流、河谷、平原河川岸边的岩石间、溪流附近的建筑物四周或池塘堤岸间。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中文学名: 红尾水鸲
拉丁学名: Rhyacornis fuliginosus
别称: 蓝石青儿、溪红尾鸲、石燕、铅色水、溪红色鸲、铅色红尾鸲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鸟纲
目: 雀形目
科: 鸫科
属: 水鸲属
亚种: 2种
命名时间: Vigors, 1831
英文名称: Plumbeous Water-redstart
英文名称: Plumbeous Water Redstart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全长约13cm。雄性通体暗蓝色,翼黑褐色,尾及其上、下覆羽均栗红色。雌鸟上体灰褐色,翼褐色并有两道白色点斑,臀、腰及外侧尾羽基部白色,尾余部黑色,下体灰色,布以由灰色羽缘形成的鳞状斑。雌鸟上体暗蓝灰褐色,头顶较多褐色,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褐色或褐色,内侧次级飞羽和覆羽具淡棕色羽缘、尖端具白色或黄白色斑点,在翅上形成两排白色或黄白色斑点。大覆羽、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具褐色或淡色羽缘。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白色,尾羽暗褐色,基部白色,并由内向外基部白色范围逐渐扩大,到最外侧一对尾羽几全为白色。下体白色具淡蓝灰色‘V’形斑,向后逐渐转为波状横斑,颏沾黄褐色并延伸至颊、眼先和额基等处。虹膜褐色,嘴黑色,脚雄鸟黑色、雌鸟暗褐色。  体重♂17-28g,♀15-24g;体长♂117-140mm,♀110-137mm;嘴峰♂9-12mm,♀9-12mm;翅♂70-80mm,♀66-78mm;尾♂47-62mm,♀40-56mm;跗蹠♂21-26mm,♀21-25mm。[1]   (注:雄性——♂;雌性——♀)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为华北及黄河以南地区的留鸟。较常见。[2]

编辑本段生活环境

  主要栖息于山地溪流与河谷沿岸,尤以多石的林间或林缘地带的溪流沿岸较常见,也出现于平原河谷和溪流,偶尔也见于湖泊、水库、水塘岸边。[1]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红尾水鸲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站立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公路旁岩壁上或电线上,有时也落在村边房顶上,停立时尾常不断地上下摆动,间或还将尾散成扇状,并左右来回摆动。当发现水面或地上有虫子时,则急速飞去捕猎,取食后又飞回原处。有时也在地上快速奔跑啄食昆虫。当有人干扰时,则紧贴水面沿河飞行。常边飞边发出’吱-吱’的鸣叫声,声音单调清脆。  主要以昆虫为食,如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直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此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如草莓、悬钩子、荚蒾,胡颓子、马桑和草子等。[1]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繁殖期3-7月。通常营巢于河谷与溪流岸边,巢多置于岸边悬岩洞隙、岩石或土坎下凹陷处,也在岸边岩石终逢隙和树洞中营巢。巢呈杯状或碗状,通常隐蔽很好,不易被发现。巢主要由枯草茎、枯草叶、草根、细的枯枝、树叶、苔藓、地衣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草茎和草根,有时垫有羊毛、纤维和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10-13cm,内径5.7-7.0cm,高6.5-7cm,深3-4.5cm。主要由雌鸟营巢,雄鸟仅偶参与营巢活动。每窝产卵3-6枚,多为4-5枚,卵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白色或黄白色,也有呈淡绿色或蓝绿色的,被有褐色或淡赭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20mm×13.5-15.5mm。雌鸟孵卵,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1]

编辑本段亚种分化

  (2种)[3]   1. 红尾水鸲指名亚种(学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 fuliginosa),分布于阿富汗,喜马拉雅山东部,中国东北部和东部,泰国西北部,中南半岛和海南岛。   2. 红尾水鸲台湾亚种(学名:Rhyacornis fuliginosus affinis),分布于中国台湾。   

编辑本段饲养选育

一、鸟食

  用小鸡饲料拌黄鳝的肚肠、骨头喂,雏鸟就灌面包虫,或者是面包虫和泡软后捏成小团的鸡饲料。换毛时多喂虫子、小鱼、小虾、贝壳粉,有助于换毛。虾肉裹枸杞粉是一个好方法。多洗澡。

二、喂法

  对付刚会飞的雏鸟,要先每个鸟灌2、3条面包虫,隔1、2个小时后再灌,然后静养,等它们过了今晚后,可能会开口,不行的话,明天还要灌,灌的料可以是面包虫和泡软后捏成小团的鸡饲料。估计2、3天后会开口。  如果怕生、扑笼,是因为受到惊吓了,最好的办法是先用深色笼罩先把笼子遮上放在安静处,人先不要去干扰它们,等其慢慢适应后可先掀开笼布的一角,并尝试用细长的竹签挑一点湿料放它们嘴边,一般情况下会吃的。

三、笼具

   用水鸲笼,定做规格是25cm×40cm到45cm的圆笼,中间25cm到30cm处设一台,用核桃壳,两边有两根短的杠,大概5厘米一段,左右各一个缸。

四、调教

  雏鸟的的叫口多,而且可以学叫口,成鸟的话就一串铃铛声(不过也可以的),一般都会上台,如果不肯上的话用虫子引诱.。

五、雏鸟优选

  1.区分,雄的幼鸟大翅边缘有兰色(雌鸟此处是没有彩的)。   2.选体型大的,眼睛饱满的,那样的鸟先天好。雏鸟用鳝鱼40%(带骨),大皮虫浆30%,一般的绣眼粉料30%,灌到尾巴长出3分之1就可进笼。

注意事项

  雏鸟小心蚊叮,不到万不得已千万别灌食,否则会恶性循环。会吃了就是一个好的信号,鸟即使会自己吃了也别让它们吃,要坚持手喂,这样会养的壮些而且长大后互动性强些。[4]   

编辑本段保护级别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