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鹭

标签:
北山溪涧记录版鸟类闲忙休闲 |
分类: 鸟人鸟语 |
池鹭
《池鹭 》 百科名片
池鹭,英文名:Chinese Pond-Heron,系典型涉禽类,体羽在胸、喉部白色,头和颈栗红色,背羽紫黑色。池鹭喜活动于沼泽、稻田、鱼塘、湖泊河流的浅水处,在水中趟水行走觅食,栖息于竹林、树林的枝干中,有时三五只小群活动。主要分布于分于孟加拉至中国到东南亚地区,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也属于人们喜爱观赏的鸟类之一。
|
|
名称类别
【中文名称】池鹭[1] 【中文别名】红毛鹭、沼鹭、中国池鹭、红头鹭鸶、沙鹭、花窖子、田螺鹭、田牛汉、花鹭鸶、花洼子 【拉丁学名】Ardeola bacchus 【命名时间】Bonaparte,1855[2] 【英文名称】Chinese Pond-Heron 【科属分类】鸟纲 、鹳形目、鹭科、池鹭属外形特征
池鹭体长约47厘米,雄性成鸟:繁殖羽:喉白,头顶、羽冠、颈侧均为栗色,背羽黑色并延伸呈蓑羽状,胸部紫栗色,腰、腹、翅、尾均白色。冬羽:头顶、颈侧及胸部具黑褐色纵条纹,背羽棕褐色。雌性成鸟:与雄性成鸟近似,但头、颈及前胸的栗色稍浅。幼鸟:头和颈黑褐色,具土黄色纵纹,肩背棕褐色,腰、 翅、下体及尾羽白色。虹膜金黄色,眼先裸部黄绿色,嘴黄色、端部黑,跗蹠及趾浅黄色。[3] 涉禽,嘴强,头、颈及上胸的羽毛延长,繁殖期羽衣变化大,且冠羽延伸呈矛状,圆尾,尾羽12枚,跗蹠粗壮,与中趾(连爪)几乎等长。脚和趾均细长,胫部部分裸露,脚三趾在前一趾在后,中趾的爪上具梳状栉缘。雌雄同色。体形呈纺锤形,体羽疏松,具有丝状蓑羽。分布范围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平洋诸岛屿。中国国内具体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青海、西藏、山东、河南、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福建为夏候鸟;云南、广东、海南、广西为夏候鸟、留鸟;台湾为旅鸟。[1]生活习性
栖息于池塘、沼泽及稻田中,分布达海拔280—1300m。常结小群涉水觅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包括鱼、虾、螺、蛙、泥鳅、水生昆虫、蝗虫等,兼食少量植物性食物。常与夜鹭、白鹭、牛背鹭等一起组成巢群,在竹林、杉林等林木的顶处营巢。性不甚畏人。白昼或展昏活动。以水种生物为食,包括鱼、虾、蛙及昆虫等,兼食蛇类、软体动物及小型啮齿类。常站在水边或浅水中,用嘴飞快地攫食。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 [3]生长繁殖
繁殖期营巢于树上或竹林间,巢呈浅圆盘状,由树枝、杉木枯枝、竹枝、茶树枝及菝葜藤等组成,巢内无其他铺垫物。5月上、中旬产卵,日产或隔日产1枚卵,产卵期为6~9天。每窝产卵3~6枚,通常为4枚,卵呈淡青绿色。雌雄共同孵卵,但雌鸟坐巢时间在雄鸟的两倍以上。孵化期20~23天,育雏期约30~31天,成鸟以鱼类、蛙、昆虫哺育幼雏。雏为晚成性。[3]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2]。 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药用价值
药名:池鹭 来源:为鹭科动物池鹭的肉。 功效:解毒。 主治:用于食鱼虾中毒、恶心呕吐、脘腹胀闷不适等症。 性味归经:苦,平,入心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适量。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猎杀后去毛剖腹,去内脏,取肉,鲜用或焙干用。 考 证:始载于《中国药用动物志》。 中药化学成分:肌肉含抗坏血酸(asorbic acid)、蛋白质、脂肪、多种氨基酸、肽类。
《中国鸟类名录》——《池鹭》
鹳形目 > 鹭科 > 池鹭属
CICONIIFORMES > Ardeidae > Ardeola
bacchus
描述:体型略小(47厘米)、翼白色、身体具褐色纵纹的鹭。繁殖羽:头及颈深栗色,胸紫酱色。冬季:站立时具褐色纵纹,飞行时体白而背部深褐。
虹膜-褐色;嘴-黄色(冬季);腿及脚-绿灰色。
叫声:通常无声,争吵时发出低沉的呱呱叫声。
分布范围:孟加拉国至中国及东南亚。越冬至马来半岛、印度支那及大巽他群岛。迷鸟至日本。
分布状况:常见于华南、华中及华北地区的水稻田。偶见于西藏南部及东北低洼地区。迷鸟至台湾。
习性:栖于稻田或其他漫水地带,单独或成分散小群进食。每晚三两成群飞回群栖处,飞行时振翼缓慢,翼显短。与其他水鸟混群营巢。
注:相似的印度池鹭A. grayii可能在西藏东南部低地有见。
俗名:穿背心 红毛鹭 红毛鹭 花鹅
花洼子交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