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掌故之“五福巷”(即墨掌故选用)
(2014-02-26 09:49:29)
五福巷民居
五福巷民居建于清道光年间,位于即墨老城区的西北方位,在新建村辖内,位于即墨老县衙十字街中心西123米处北侧,南北长194米,南端起于现中山街,北端至后庵街,和即墨另一处景观——鬼胡同相近,巷宽2.7米,巷东与即墨古县衙相距50余米。原为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黄县人丁余庆出资主办的共来当铺。即墨史料显示,1935年以前,即墨区域内大小规模的当铺达九十余处,主要分布在即墨老城区内和即墨金口周边,黄县丁氏家族的共来当铺在这个行业可谓翘楚,为即墨的经济发展贡献颇多。由此,在即墨民间被一些学者和广大市民称呼为即墨清朝的金融一条街,五福巷金融街的兴衰变化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即墨历史、文化、经济的变化和兴衰。
1921年因国内军阀混战,经济秩序受到很大的冲击,五福巷的创建者丁氏后人,已经无法经营典当业,被迫关门停业。五福巷这些院落被五家富户整体购置,至1947年改名为现在的名字——五福巷。
改名后的五福巷内建筑规模和形式基本没有改动,大门内东西各有两处院落,形成现在这种既为一个整体,又各自相对独立的格局。是公认的即墨老城区现存最完好的民居群落,2000年被即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即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两处院落土地面积3650平方米,东西两边分别排列十七套四合院,从外观上看,全为青石砖木结构,硬山顶,顶覆灰色小瓦;这些建筑中的石材大多取自即墨周边的崂山、马山,石材主要使用在过门、台阶、房屋基石等处;砖大多为即墨城南烧造,色泽黑灰,便于加工砖雕,五福巷内的砖雕历经近二百年依然清晰可见;木材主要取自北方的楸木、榆木等,这些木材虽然不适合加工木雕,但是有使用年久,不变形的优点。
五福巷内存这十七套四合院,基本是院落庭院式布局。有外向里分别为大门、影壁、垂花门、大院、正房(坐北朝南)、后罩房,正房的东西两侧是厢房,正房和厢房有耳房,个别四合院在刚进大门的第一进院落有倒座房(坐南朝北)。
五福巷民居四合院的大体布局,符合北方四合院的主要特点,只不过因为纬度变化不同,以及时代的变迁,在不同的地方有些古建筑所表现的特点也有差异和不同。五福巷民居呈现典型的北方清末民初风格,特点就是简约大方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