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民国期间著名书法家、收藏家——孙肇玉

标签:
杂谈 |
http://s1/middle/64b122d3ha050434e586c&690
http://s16/middle/64b122d3ha0504609d312&690
http://s6/middle/64b122d3ha0504750c0d8&690
http://s9/middle/64b122d3ha05048883581&690
孙肇玉(孙文绣)
孙肇玉(公元1900-1962),字琢章、子美、润方、倬章,号文绣。祖籍即墨东村。家学渊源,早年受到良好的教育,师承清末翰林、书法家王,文学家王卓泉。
孙肇玉家族以经商为主,清末民初逐渐发展起来。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其于文学艺术各方面有广泛的涉猎,收藏方面着力尤甚。
1953年,即墨市博物馆从民间征集了许多馆藏书画类作品。后来,即墨市图书馆、博物馆相继分置,这些馆藏书或作品便存于即墨市博物馆。多年之后,有两个人渐渐进入我的视野,这就是李宣三和孙肇玉。在馆藏书画类的作品中,有许多书画作品的上款是二位先生的名字。如“ 宣三先生大人雅属”、“文绣先生雅正”,显示有二老上款的馆藏书画作品有二十多幅,为他们创作书画的人都是当时的书画大家,如谭德温为孙肇玉书写的书法条幅,赠送绘画的还有:王、石瑛、解竹苍、黄象辕、陈绍园、董政国等等,为李宣三先生赠送书画的有孙介明、陈绍园、黄象辕、綦保龄、石瑛、悟禅等等。这种现象说明,1953年征集书画时,这些作品出自二位先生之处;另一个方面说明二位老先生对书画收藏十分热衷;第三个方面说明二位老先生对艺术见解有个人的独到之处,生活有品位,同时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二老为当时较有影响的收藏家无疑。
即墨历史上较有影响的收藏家,当推郭第三子郭廷翕(其相关事情请参阅拙作《郭廷翕与〈桑梓之遗〉》)明清以来,书画家大量涌现,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不多。
孙肇玉的启蒙老师是即墨上个世纪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城阳人王卓泉,时有“卓泉文章子固诗”之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孙氏族谱》就是王卓泉写的序。序中,王卓泉对孙氏家族多有褒奖。他的学生较多,如蓝水、周至元、陈乐亭等。肇玉先生的另一位书法老师是清莱阳人王垿(公元1859~1933),字爵生,觉生,王兰升之子,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三甲四十八名进士,选庶吉士,散官授检讨,官至弼德院顾问大臣。王为状元曹鸿勋之入室弟子,其书法以“化度寺”为基,取欧体之严谨,参受“永”字八法,清劲峭拔,求书者众多,故当时有“无匾不是,无腔不学谭”之说。王与父亲王兰升、哥哥王塾(公元1852乣1902年)时有“父子三翰林”之称,父子三人均擅书法,尤以王最为著名。晚年客寓青岛,积极推广其“复辟”政策及书法艺术。青岛距即墨较近,故即墨城内王的书法较多,即墨市博物馆藏王垿的作品近二十余幅,可见王垿书法作品流传的广泛程度。由于受盛名所累,王的书法作品应酬较多,体现其书法艺术水准的作品却不多。近几年王的假书法在即墨多有发现,大多源于其家乡莱阳。
据与肇玉先生有交往的人说:“先生为人正派,和蔼。”他早年在县衙内从事文秘工作,上个世纪1927年至1933年间,一直为杨酉桂县长的记录员(秘书),当时的县衙工作人员不多,先生从事粮房管理及文札、书信、告示等工作。由于其书法俊美飘逸,他书写的告示倍受人民青睐,成为衙门前的一道风景线。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与书画家产生了较深的友谊,受到许多书画家的尊重和亲近。
肇玉先生具有民族大义。日本人占领即墨以后,当时的伪县长张子安曾经多次邀其加入汉奸政府,被严辞拒绝。为避其干扰,他率全家避回原籍王村,专事教书育人。
李宣三与孙肇玉生活在同一年代,他们应当相识,相知,因为他们所认识的书画艺术家是相同的。据解澄清先生讲,李宣三先生以实业为主,生产生活必需品——醋。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醋的利润空间较大,宣三先生是当时著名实业家,具备从事书画收藏的物质基础。
书画艺术的繁荣、发展、传承,离不开收藏群体的加入,如果缺少这个群体的积极参与、推介,那么书画艺术家生存的空间将显得过于狭小,发展、繁荣祖国的优秀文化将是一句空话,古今皆是如此。
.
http://s16/middle/64b122d3ha0504609d312&690
http://s6/middle/64b122d3ha0504750c0d8&690
http://s9/middle/64b122d3ha05048883581&690
孙肇玉(孙文绣)
孙肇玉(公元1900-1962),字琢章、子美、润方、倬章,号文绣。祖籍即墨东村。家学渊源,早年受到良好的教育,师承清末翰林、书法家王,文学家王卓泉。
孙肇玉家族以经商为主,清末民初逐渐发展起来。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其于文学艺术各方面有广泛的涉猎,收藏方面着力尤甚。
1953年,即墨市博物馆从民间征集了许多馆藏书画类作品。后来,即墨市图书馆、博物馆相继分置,这些馆藏书或作品便存于即墨市博物馆。多年之后,有两个人渐渐进入我的视野,这就是李宣三和孙肇玉。在馆藏书画类的作品中,有许多书画作品的上款是二位先生的名字。如“ 宣三先生大人雅属”、“文绣先生雅正”,显示有二老上款的馆藏书画作品有二十多幅,为他们创作书画的人都是当时的书画大家,如谭德温为孙肇玉书写的书法条幅,赠送绘画的还有:王、石瑛、解竹苍、黄象辕、陈绍园、董政国等等,为李宣三先生赠送书画的有孙介明、陈绍园、黄象辕、綦保龄、石瑛、悟禅等等。这种现象说明,1953年征集书画时,这些作品出自二位先生之处;另一个方面说明二位老先生对书画收藏十分热衷;第三个方面说明二位老先生对艺术见解有个人的独到之处,生活有品位,同时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二老为当时较有影响的收藏家无疑。
即墨历史上较有影响的收藏家,当推郭第三子郭廷翕(其相关事情请参阅拙作《郭廷翕与〈桑梓之遗〉》)明清以来,书画家大量涌现,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收藏家不多。
孙肇玉的启蒙老师是即墨上个世纪非常著名的文学家、城阳人王卓泉,时有“卓泉文章子固诗”之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孙氏族谱》就是王卓泉写的序。序中,王卓泉对孙氏家族多有褒奖。他的学生较多,如蓝水、周至元、陈乐亭等。肇玉先生的另一位书法老师是清莱阳人王垿(公元1859~1933),字爵生,觉生,王兰升之子,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三甲四十八名进士,选庶吉士,散官授检讨,官至弼德院顾问大臣。王为状元曹鸿勋之入室弟子,其书法以“化度寺”为基,取欧体之严谨,参受“永”字八法,清劲峭拔,求书者众多,故当时有“无匾不是,无腔不学谭”之说。王与父亲王兰升、哥哥王塾(公元1852乣1902年)时有“父子三翰林”之称,父子三人均擅书法,尤以王最为著名。晚年客寓青岛,积极推广其“复辟”政策及书法艺术。青岛距即墨较近,故即墨城内王的书法较多,即墨市博物馆藏王垿的作品近二十余幅,可见王垿书法作品流传的广泛程度。由于受盛名所累,王的书法作品应酬较多,体现其书法艺术水准的作品却不多。近几年王的假书法在即墨多有发现,大多源于其家乡莱阳。
据与肇玉先生有交往的人说:“先生为人正派,和蔼。”他早年在县衙内从事文秘工作,上个世纪1927年至1933年间,一直为杨酉桂县长的记录员(秘书),当时的县衙工作人员不多,先生从事粮房管理及文札、书信、告示等工作。由于其书法俊美飘逸,他书写的告示倍受人民青睐,成为衙门前的一道风景线。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他与书画家产生了较深的友谊,受到许多书画家的尊重和亲近。
肇玉先生具有民族大义。日本人占领即墨以后,当时的伪县长张子安曾经多次邀其加入汉奸政府,被严辞拒绝。为避其干扰,他率全家避回原籍王村,专事教书育人。
李宣三与孙肇玉生活在同一年代,他们应当相识,相知,因为他们所认识的书画艺术家是相同的。据解澄清先生讲,李宣三先生以实业为主,生产生活必需品——醋。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醋的利润空间较大,宣三先生是当时著名实业家,具备从事书画收藏的物质基础。
书画艺术的繁荣、发展、传承,离不开收藏群体的加入,如果缺少这个群体的积极参与、推介,那么书画艺术家生存的空间将显得过于狭小,发展、繁荣祖国的优秀文化将是一句空话,古今皆是如此。
.
前一篇:儿子的画作(2010年)
后一篇:黄肇颚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