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喜欢《春江花月夜》的N个理由

(2012-01-09 21:28:50)
标签:

杂谈

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这是闻一多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然而,我觉得,这样的评价太过功利化,我只想评价,我只想写写自己的感觉:我喜欢它,就这么简单。但是,我又想,如果一个人的作品能被千百万人喜欢,能够在千年的历史洪流中始终被人喜欢,这就是不简单了吧。

  我不想评论张若虚用了什么手法,哪些字词独特,表达了怎样深厚的情感,我只知道:这是一首充满爱意的诗。它讲述了一个甜蜜又忧愁的故事。一对热恋中的男女,因为某种原因而暂时分离,男孩来到了大海边,看向天际的海,想要尽力望远,看到梦中的少女,而少女依窗相望,希望可以见到男孩的身影。男孩在海边站了很久,站到明月都从海上升起,望着一泻千里的月光,他在心中默默地祈祷,这份牵挂与思念会让月神感动,让女孩得知。女孩也痴情地望着,月光静静地洒在了梳妆台上。两人隔海相望,满腔愁思都融进这茫茫的月色里。累了,便各自安寝,希望在梦中能见到彼此。

   这或许是张若虚的一个故事吧。他恰好因一时思量便写下来,只是因为真情才感人,只是因为他一诗道破了所有相思之人的苦楚,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一轮明月,这一片海域,恰好成为了它的背景。

   是因为有真正的思情,而句句含情,是因为有思念,才行行流真情。文章诗歌的最高境界也莫过于此了吧。随意而抒,随感而发,道不尽的相思情切。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情真意切才是诗歌最动人之处,才会引起所有人的共鸣。古今中外,莫不相同。这是张若虚的心声,也是所有人相思之人的心声,一诗而发,一抒而就,这是真正的情感。

  文章感人泪朦胧,只因情到深处时。  (史佳婷)

 

 

喜欢《春江花月夜》,尽管它又长又难背。

喜欢《春江花月夜》,尽管它难记又难懂。

  喜欢《春江花月夜》,尽管它难懂又老套。

一首写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诗,常见到被用烂的题材在张若虚的笔下化腐朽为神奇开出曼妙的花。一反诗歌的规格,长得让学生们心疼。

  就像工笔画一样的诗。前半部分写景,细细描绘,娓娓道来,好像是在一张铺开的宣纸上一笔一笔勾勒出线条,再用淡淡的颜色逐渐晕染开来。不是水墨画,水墨画线条还是粗犷,擅长写意并非描景之作,且那样一首诗,依那样一首诗画出的画。一定是用青兰,线青,青绿,墨兰等颜色组成的吧,单调的黑白不适合它。描摹不出那泛着淡淡忧伤的意境。

   就像乐曲一样的诗。我听过《春江花月夜》,但对它的印象寡淡。远不如《梁祝》深刻。读罢诗后却突然想到两种乐器,小提琴、古筝。都是弦乐,它们尽管来自不同的地方,却都拥有纤美的音色,乐曲从泛着光的琴弦上淌出,光是想像,就有说不出的奇妙。

   因为《春江花月夜》就是那样纤细的诗,像是被雕琢的纯白水晶,每个棱角都恰到好处,在灯光下折射出七彩的虹。

   就像是雾气一样的诗。仿佛朝雾一般,给所有的景蒙上面纱,乳白色,半透明的气体,在你不注意的地方旋转聚合又散开,在半空中妖娆地凝出山海的幻象,又在你不知道的时候散去。

   就像昙花一样的诗。有幸见过一次昙花的盛开与凋零。花苞逐渐打开的过程漫长又短暂,你眨眼的一瞬间不知已错过了多少花瓣被放开,绽放的花也只有一瞬。如同凝结的月华的莹白,花瓣轻轻舒展,香气袭人,却丝毫没有过浓之感。

   然而,这美景,却因为那短暂的花期而提前蒙上了忧伤的面纱。

   它们,不像《春江花月夜》吗?    (王 珊)

这一首,便已千年。

张若虚,一个我从未听说过的名字,一个初读颇具有诗意的名字,不知道他的背后是那首孤篇横绝的《春江花月夜》,更不知道中国历史曾有这么一位令人动容的诗人。

翻开历史,“生卒不祥”这四字跃然纸上,只一“唐中宗年间人”,若不是那首春江,他恐怕只得淹没于历史的车轮,混为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一员了吧。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诗,让他由泯然众人而名扬京都,让闻一多也赞叹“孤篇压全唐”?只轻轻翻开一看,那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便令我“动之心脾,灵愚共感”。怎一个“好”字了得。

喜欢《春江花月夜》,喜欢那令人倾倒的题目,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是人世间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我向往,向往那烟波浩渺,一望无际的江上,已值暮春的天气下,向往乘着乌篷小船,穿过纷飞的柳絮,穿过层层的花海,望着那夜色中一轮皎洁的明月,虽孤寂却透着清高,目空一切的冷傲。张若虚确是个才子,诗题就勾人心魄,令人心驰神往。

喜欢《春江花月夜》,喜欢那“多情总被无情恼”的江月。江月,诗人,长江流水,一个有情,一个无情。令人暗笑却又充满伤感失落。或许是诗人自己的感慨,或许不经意的流露,自然独绝,顺手积法。

喜欢《春江花月夜》,喜欢那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我没有他那样的意境,独立月下,我想到若非情感,便是自己的境遇,而他一个一千多年前的人,竟想到那么深远,那么辽阔。贤人的心都是相通的,同样的月下,同样的舟上,苏轼也有过类似的感慨。张若虚是哀而不伤的,人生代代无穷已,他不悲哀,人生短暂,他不悲哀,宇宙永恒,他不悲哀。我想,彼时的他一定心潮起伏,只想着抓紧人生吧。

喜欢《春江花月夜》,或许根本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喜欢就是喜欢,这首诗,似乎让人有一种一读便爱上的本领。我由它进入了一个澄澈纯明的世界,那里远离了浮华,黯淡了尘嚣。

历史的车轮滚滚千年之后,这首诗如一泓清泉,注入我心间最干涸的地方。 (李孟超)

 

 

有这样一种愁,寻不得它的源头,却已然满眼都有。有这样一种愁,触不及它的衣袂,却淡淡的总是驱不走;有这样的一种愁,会在某个月夜里,忽上心头,又会在某个忙碌的清晨,悄悄溜走;有这样一种愁,也浸着一种淡泊与宁静,深沉与寥廓,愁愈浓,心愈静,神愈释。

读完《春江花月夜》,不禁向往这样的一片静谧的圣地,这样一个洁净的夜晚,这样一种别样的愁绪。

黑幕渐渐笼罩了大地,灯火渐渐亮起,这样的夜晚对于孤寂的人来说,总不觉是难眠的。诗人缓缓移动步伐,漫无目的地走着,漫漫长夜,或许只有这样,才不会太伤感。夜色不知何时起已经这么浓了,要不是恍惚中洒落的月光照出了一个身影,大概还要这么走下去。忍不住抬头望一眼皎洁动人的月,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洁净的月光了吧。以至于望一眼就陶醉其中,似乎忘记了本该的落寞,眼前的春江,在月光下是多么波澜壮阔,而花林也是多么闪耀迷人。这一切景致要是没有月光的洗礼,是该怎样的缺憾啊。遥想这月亮亘古不变的生命力总是让人心生哀伤的,江畔的人啊,你是哪一年见到月亮的呢?想必月亮却早已照着这片大地了。之于自然,人们总逃不了惆怅,之于月,更是如此。想着思妇在这样的夜晚该如何度过?月光不会因为一种相思而遮蔽它照在阁楼上的光芒,遮蔽思妇心中的哀伤。鸿雁虽飞得高,鱼龙虽潜得深,不也一样避不开吗?

愁绪不觉甚浓,而心绪不觉也随月而飞,由一轮月而引发的感触并没有随月的消逝而走,这一刻,落月又向东了,而游子们何时才能如月一样夜尽归家呢?月真正又落回了春江里,只留下一片宁静的土地。万事万物在月光的沐浴之后也睡去了。诗人独立花林,一袭淡淡的愁。

在这样一个有月的夜晚,即便是尘世的万种闲愁都会置于脑后。然而,在这样一个夜晚,人们却不由地去愁。

不禁觉得,愁也是一种意境,超越了现实的悲哀,在天地间,人们愁的正是人们心中所向往的。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叹,自由地去愁。这样的静,是属于自身的,不论尘世的喧嚣,此刻,我们只在静中漂泊。在愁里,宇宙间的浩然之气荡漾在心中,在愁里,心神释然于形体之外。

《春江花月夜》让我眷恋上了这样一种愁,生活因为这样的愁而总是豁然开朗。(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一封短信
后一篇:碎  语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