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内化概念及其问题
(2011-09-17 08:08:31)
标签:
杂谈 |
道德内化概念及其问题
易小明[1]
摘要:传统的道德内化概念没有明确提出成年人与未成年人道德内化的巨大差异,没有把道德内化的逻辑层次、道德内化的现实发展、道德主体的身心成长过程进行明确划分,因而带来了一些理论上的问题,清理此概念及相关问题,有助于相关伦理学理论的完善。
关键词:道德内化,主体性,反复性
Abstract:Traditional conception of moral internalization does not explicitly come up with the wide difference between moral internalization of adults and juveniles, and therefore fails to deferentiate definitely logical levels of moral internalization, the phases of real development of moral internalization and the phase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growth process of moral agents, consequently, bringing about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It will contribute to ameliorate relative ethical theories to clarify such conceptions and problems involved.
Key words: moral internalization, agency, repeatability
道德内化是伦理学的基本概念,但此概念的既有内涵还难以准确反映道德内化的现实,因此,还有必要对此概念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这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相关伦理问题的研究思路。
一、道德内化概念
内化(Internalization)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杜克海姆(E Dukheim)提出,意指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转变。内化的一般涵义是指外部客观事象转化为内部主体精神结构的过程,而道德内化正是在内化这一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来。
易法建教授认为:“道德内化(Moral Internalization)是指道德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的道德教化,将社会道德标准、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道德人格特质和道德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同时,道德内化又是道德知识逐步转化为个人内心的道德信念的过程。”[1]
胡林英博士认为:“道德内化,就是指人们的精神被提升到普遍状态,化天性为德性,从而实现完善的道德自我的过程。”[2]
我国著名伦理学家唐凯麟先生认为:“所谓道德内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和认同,将其转化为自身内在的行为准则和价值目标,形成相应的个体道德素质的过程。”[3]
唐先生的定义中,有一个词非常重要,那就是“选择”,它较大程度上彰显了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了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之间的互动,社会道德按照社会的标准把个体社会化,而个体则总是依照自己的先在特质把社会道德个体化,二者的良性互动便生成为个体道德。
吴发科认为:“道德内化过程实质上是道德事物在人脑中的‘模仿、整合→再认、转化→存贮、再现’的心理表征过程,也是道德内化表征形式及表象外显形式相互间的作用过程。”[4]这一定义则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来规定道德内化,同时宏观世它也将道德外化攘括于内化过程之中了。事实上,内化与外化虽然联系紧密有时甚至相互渗透,但从理论逻辑上来讲,它们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环节,并且其内容也很不对等。
本人在以上各位专家学者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了道德内化中的主体性,认为 “道德内化是个体道德主体对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改造、发展的过程,是个体根据时代精神和个体内在要求对现存社会道德体系进行积极扬弃,从而成个体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的过程”。[5]
认为真正的内化,必须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有主体对社会道德的整合、融通、创造,没有这一过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自律。
比较以上这些定义,它们之间的除了一些差异外,还有一些共同点:一是都没有区分未成年人的道德内化与成年人道德内化的巨大差异,并且,大部分是把道德内化的时段划定在幼儿到成人这一阶段之间;二是都没有把道德内化的逻辑层次、道德内化的现实发展、道德主体的身心成长过程进行明确的划分研究,而是常常将三者混为一体。
本人对道德内化的定义同样忽视了上述问题,只是更加强调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而已。现在来看,本人对于道德内化能动性的强调,其实主要是相对于成年人的道德内化而言,而相对于未成年人的道德内化,这一定义显然欠妥。如果是未成年人的道德内化,就必然更多强调社会道德的先在性,强调社会道德对个体的陶冶,强调社会道德对个体道德的模范意义[6]。如果是未成年人的道德内化,则必然更多强调个体的能动性,强调个体对社会道德的创造性接纳,甚至是强调个体对社会道德的创造性发展。
二、传统道德内化定义所带来的问题
先谈第一个问题。
由于没有将道德内化划分为未成年与成年两个阶段,于是,关于道德内化进程、特点的概括也就大成问题了。易法建教授曾在1998年撰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论道德内化》,至今此文仍是一篇较为全面系统研究道德内化的有分量的文章,因此,该文中的许多论点论据被后来一些作者引用也就不足为奇。也正因为如此,笔者就要以此文为讨论的范本,以便使讨论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
易法建教授对道德内化的特点归纳为三点,一是道德内化对象的选择性,二是道德内化模式的可变性,三是道德内化过程的发展性。以下,我们就此三点进行讨论。
关于第一点,他是这样展开论述的:“虽然婴幼儿是被强制接受道德社会化的,但是他们的行为决不是外部环境的简单决定物。大约到4个月时,婴儿对与成人的交往和反应逐渐出现选择性。鲍尔贝(Bowlby)认为,婴幼儿是通过哭和笑,达到同外界的交流并进行选择的。在社会化过程中,当个体具备了自我意识,接受了一部分道德规范之后,个体消极地接受外在影响的情况就越来越少,其道德社会化日渐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个体不仅按照社会道德教化的要求和内容来塑造自我,同时也按照自己业已形成的道德观念,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道德刺激进行反映和内化,自觉地接受其影响,并把社会伦理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与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一起内化而形成独特的自我,从而完成道德社会化。”[7]
这种观点,还是充分考虑到了道德内化过程人的主体性的,并且语言也非常流利到位。但问题的关键是,由于没有区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道德内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因此就把成年之后道德内化的更加强烈的主体能动性——包括道德对象的选择性,表述为贯穿于从幼儿到儿童少年再到成年以后的整个人生过程之中的主体能动性,于是才有了以上强调婴幼儿一定主体选择性的表述。婴幼儿作为一个生命体,其活动当然具有一定选择性,但是,这种幼小生命活动中的选择性是低级的甚至是本能的,它不能等同于道德对象选择这样的高级选择性。因此,针对此应当作以下说明:一,道德对象选择性主要是针对成年人、至少也是达到少年时期以后的道德内化;二,从幼儿到儿童少年到成年的过程,是主体道德对象选择性、能动性不断复杂化的提升过程;三,道德对象的选择性,应当是个体具有了最基本的道德铺垫之后的选择性,没有这些铺垫,他(她)就没有选择的根据,就无法选择。因此,道德选择至少也得在少年时期才产生,成年时期则选择的主体能动性可能更强。四,未成年的道德对象选择与成年的道德对象选择差异甚大[2],前者还在如何成为道德之我的道路上前行,而后者则是已成的道德之我如何面对现实社会道德事象的问题了。
关于道德内化模式的可变性,易教授是这样展开论述的:“在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接受的道德模式是可变的。个体在发展早期,家庭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摇篮和基地。儿童从小生活在家庭之中,心理上和生活上对父母有着强烈的依赖感和信任感。加之没有其他参照物,父母的道德行为是其内化的唯一模式。然而,这一模式不是永恒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交往的扩大、接触的其他群体的增多,个体与此同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各种道德模式的影响,多重道德模式会或多或少地补充、修正自己已经建构的道德模式。克希(Keasey)的研究证明,个体越多参加社交活动,道德判断便越成熟。国内外的其他研究也证实,个体一接触外界,家庭之外的道德模式的影响便开始产生,个体道德模式的改变也就开始了。”[8]
这段论述也很精彩。但从内容上来看,这好像主要不是谈道德内化模式的可变性,而是谈个体在道德内化过程中,他所模仿的对象的可变性。虽然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道德行为方式,但我认为这些行为方式还不能直接转化为或等同于道德内化模式,因为内化模式与个体道德行为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不能说接触了多少人就有多少种不同的道德内化模式。再者,内化模式也不同于个体不断内化着或内化而成的道德建构(模式)[3],前者适用于所有个体,后者则基于个体的独特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经历,前者充分关注形成过程,后者更加注重形成结果。撇开用词是否准确的纠缠不谈,如果作者所说的内化模式其实就是指个体不断生成的道德建构,那么这一建构的历时变化显然是存在的,其中有道德知识信息的增减,也有道德结构的变异。
问题在于,个体不断生成变化着的道德建构,有没有可以完成的时候,如果有,那又在什么时候完成?应当说,道德内化作为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不断进驻过程,它是一项终生的事业,但同时,它又有一个个体道德建构基本成熟、基本完工的时候,也就是说,一般来讲未成年人的道德建构尚未成熟,需要较多的道德“建材”,其结构既不太完整也不太稳固,容易发生大的变化,而成年人的道德建构则基本成熟了,今后的变化往往只是一些修补完善,大的结构性变化不易产生。但是,由于我们没有区分未成年人道德内化与成年人道德内化的差异,只是笼统地讲道德内化,结果往往是:或将前后两阶段特征相互混淆替代,或将只是未成年人的或只是成年人的道德内化特征扩及个体的整个道德人生过程。
关于道德内化过程的发展性,易教授是这样论述的:“个体的道德内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表现出发展性的特点。皮亚杰(J.Piaget)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发现了个体道德内化过程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即: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6—7、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和公正阶段(10—12岁),揭示出道德内化过程的发展性特征。科尔伯格(L.Kohlerg)发展了皮亚杰的研究,强化了道德内化的发展观,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与其思维发展水平直接相联系,由于儿童认知发展存在阶段性,因而其道德发展亦具有阶段性。科尔伯格经过研究发现,个体的道德内化的发展过程包括三种水平、六个阶段,这就是:(1)前习俗道德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和工具性相对主义定向阶段;(2)习俗道德水平: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协调或“好孩子”的定向阶段和“法律和秩序”的定向阶段;(3)后习俗道德水平:包括社会契约的定向阶段和普遍性伦理原则的定向阶段。”[9]
这里有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这里将道德内化基本划定在幼儿到成年这一阶段,成年之后的道德内化根本没有提及。
二是,道德内化阶段的划分,年龄发展阶段、认知发展阶段与道德水平发展阶段之间虽人某种相应但并不是完全平行的。而从实质事来讲,年龄发展阶段与道德水平发展阶段的相应性其实主要是通过认知发展而实现的,但是,认知发展也并不直接导致道德水平发展,因为,单从心理方面来讲,道德水平的发展就不仅关涉道德认知,同时还关涉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多个方面,道德认知只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要条件。
三是,从整个人生过程来看,道德内化过程不一定总是具有发展性。成年之后的道德内化,也许发展、也许停顿、也许后退,并且这三种情况在成年之后的不同阶段因个体面对不同的内外部环境而有不同的变化,那种把道德内化当作一个直线上升或螺旋上升的观点,显然是过于理想化了。一般来讲,未成年人的道德内化的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表现出一定的递升性,但是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因为道德内化并不是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的单向搬家,而是存在着曲折与反复。青壮年时期,个体要成熟、要成为他自己,他不愿再完全匍匐在父母的希望之下、社会的评价之中,他要使原来所接收的道德成为他的道德,打击他的烙印,于是,他就会对这些道德进行重新评价、选择、重组,这样,他的充分个体化了道德就有可能与原来社会道德的评价标准产生某些错位甚至分离,于是,他就不再像以前那样“乖”了,而客观呈现的道德水平也会有所降低——但这常属黎明前的黑暗。
再谈第二个问题。
学者们几乎都没有将道德内化的逻辑层次、道德内化的现实进程、道德主体的身心发展三者进行明确的划分研究。
燕国材教授综合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把道德内化过程分为定向、认识、评价、顺从、认同、良心化六个阶段,然后将这六个阶段与人的成长过程相挂钩[10],这一研究比较细致,也给后人的带来了许多启示。但是,定向、认识、评价、顺从、认同、良心化这六个阶段,是道德内化的逻辑递升进程,它与个体道德的现实发展并不完全一致,更不会与道德主体的身心成长完全一致。个体道德的现实发展并不一定完全按照这样的顺序、进程来实现,它其中有过程反复、有环节缺失、有顺序颠倒。同样,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并不一定按照那六个阶段进行,比如顺从和认同就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而青少年时期则往往表现出桀傲不顺,表现出个体独立性的不断增强。以道德内化的逻辑进程来规治、整理道德内化的现实发展进程和道德主体的身心发展进程,有其优点也有其不足,优点是清晰明了、逻辑性强,不足则是对现实道德内化的非线性、反复性、复杂性关注不够,并由此导致实践指导性不是很强。
顾海根先生将道德内化分为如下三种类型。一是消极型,二是榜样型,三是原则型。并认为,以上三种道德内化类型,从发展的角度看,消极型出现最早,在年幼儿童身上可看到这种内化;榜样型出现稍晚,一般在学龄初期儿童身上可看到这种内化;原则性出现最晚,一般要到青年初期才可能出现[11]。
顾先生对道德内化的划分,是从现实出发的,这种现实,既可能是人的现实的道德内化发展过程,也可能是人之身心的现实发展进程,还可能是两者兼顾。人的道德内化的三种类型,应当是对所有人的道德内化类型的概括,它显然主要不是一个从幼儿到青年的纵向的时间结构类型,而应当是不同个体多种道德内化形式的理论综合与抽象提升,只是在人之身心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这三种类型可能有不同的主要表现而已。可见,顾先生的道德内化的划分,虽然是从人的现实道德生成发展方式的角度来进行的,但这些方式与人的身心成长过程的内在关系究竟怎样,如此划分的逻辑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当然,我们也可这三种方式进行逻辑整理。三种类型其实可进行这样的划分:人的道德内化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消极型,一是积极型,积极型又分为两种:榜样型和原则型。事实上,每个人一生的道德内化,既有消极型、也有榜样型,同时还有原则型,并且这三种类型在主体的不同生活阶段、不同生活境遇中会有不同的主要现实表现。所以,三种类型并不是对所有人只是属于某一类型的简单归类,而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社会道德的认同程度来进行划分的。
吴发科从心理学角度也将道德内化划分为三种类型形式:一是行为模仿表征形式,它主要在幼儿时期;二是感知保持表征形式,它主要在儿童少年期;三是意念信念表征形式,它主要是在青少年时期。并进而提出,这三个阶段不是分离或独立进行,而是有所交叉重叠,因人而异,三个阶段有的来得早有的来得晚、有的表征程度强有的程度弱。显然,这种划分主要是从人的身心成长角度来进行的,而人的成长必然与道德内化的递升性紧密相关,至少在从幼儿到成年阶段的道德内化是如此。
我的意思,并不是说不能只从道德内化的自身逻辑、道德内化的现实发展或主体的身心成长过程来进行道德内化模式、类型、阶段的划分,而是说,如果没有清晰的三维不同向度作分析背景,往往容易把三者或其中的两者混为一个东西,因此,最好是在厘清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来研究这些模式、类型,否则,就会出现各种理论或实践上的问题。其实,人的成长过程、道德内化的发展进程、道德内化的逻辑层次之间,只是在某些层面、某些角度上存在着某种粗放的对应性,离开这些层面、角度而笼统地谈三者如何对应平行,则必然招致理论失误。当然,也不能只从其中的一重规定性来完全说明、替代其他两重规定性,更不能将三者完全重叠。而至于根本就没有想到道德内化本身就内含着这三个方面的维度,那就更不可能使理论清晰了。关于此问题,笔者将另文详述。
三、道德内化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笔者认为,关于道德内化研究,作为一个过程,必须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道德内化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将道德内化过程仅仅规定为从幼儿到成年这一过程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成年之后仍然有道德内化,道德内化贯穿于人的整个人生过程。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将道德内化划分为几个有着较大差异的阶段。从个体的身心成长过程以及个体道德行为的外显角度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两个过程。两个阶段就是未成年阶段与成年阶段,两个过程就是:非自律的道德行为过程和自律的道德行为过程。
前文已经谈到,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道德内化差异甚大,如果不进行划分,就难以在理论上贯通,也无法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实践方式上也会带来许多不便或失误。道理非常简单,用教育儿童的方式教育成人根本行不通。关于非自律道德行为和自律道德行为,人们总是认为,非自律的道德行为只是心智发育不太健全的幼儿、儿童、少年的行为,并认为只有自律的道德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这都是偏见。其实,成年人的许多道德行为表现都是非自律的,它们往往是出于社会舆论或其他不良后果的压力,真正发自内心、出于自律的道德行为其实相当稀少。
二是道德内化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道德内化过程是一个道德主体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有人提出“道德内化的过程,不是客体向主体内部的简单搬移或机械复制,而是主体依据内化图式对道德信息作了大量处理而达到的对于客体的创造性接纳。”[12]这话可能有些绝对,应当说,道德内化过程中,既有对社会道德的简单搬移或机械复制,又有主体对道德信息作了大量处理而达到的对于客体的创造性接纳,。既体现在如何复制社会道德的功能上,又体现在对原有规范的遵守上,同时还体现在如何能动地创生社会道德,如何实现人的内在道德本质上。因此,道德内化是道德化人与人化道德的统一,道德化人,强调道德的先在性,人化道德强调人之活动的主体性。人化道德,它可以使既有社会道德发生某种改变,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人的创造性本质。既然如此,它就不仅有对社会道德的认同,同时也有对社会道德筛选甚至否定(包括对当下合理道德的否定)。可见,人的主体性的增强,并不直接导致人的道德水平就必然提高。此时的主体性是一把双刃剑,当它主要用于推动人的社会属性表现时,它提高人的活动的道德性,而当它主要用于推动人的自然属性表现时,它完全有可能降低人的活动的道德性。
三是道德内化过程中的反复性问题。道德内化过程中具有反复性,这种反复性一是指内化一种道德规范需要不断重复,二是指已经内化的道德规范在今后的人生过程中有可能“回生”,有可能又成为一种外在化的东西。前者以转化为自身内在素质为旨归,后者以对原来认同践行之道德的背离为表现。这里所说的反复主要指后者。
人们认为道德内化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13]这其实是只把道德内化过程缩化为从幼儿到成年人这一阶段,因为一般情况下,只是这一阶段才呈现出内化的发展性。成年之后的道德内化,并不一定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它可能发展、可能停滞、也可能倒退,正因为如此,人的一生的道德境界便呈现出丰富的变化性,有的人一生君子,有的人一生小人,有的人前半生君子后半生小人,有的人前半生小人后半生君子,有的人一时君子一时小人。这都是由道德内化的反复性造成的。
道德内化之所以出现反复,乃基于人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的属性规定了人的需要,人的自然性主要表现为对自然、物质需要的追求和满足,而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对社会、精神需要的追求和满足。由于需要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化的东西,而是与主体的心理状态相关,因此人在其人生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情境下,其需要也必然有所变化,有时重自然、物质需要,有时重社会、精神需要,有时两者兼重,有时两者兼轻,因此,他便往往有时主要表现人的自然属性,有时主要表现人的社会属性,有时两者都有好的表现,有时两者都表现欠佳。正因为如此,社会道德一旦内化,今后是不是就始终如此,这对不同的人,同一人在不同的境遇下不是能完全说定的,有的人可能坚守原来内化的道德,有的人则可能背离、抛弃原来内化的道德。因此,那种认为道德内化一旦生成,德性一旦发育成长,人的行为便可一劳永逸的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想法显然是过于天真了。
神马都是浮云?神马都不是浮云!成鬼、成人、成神,全在于你自己。
[1] 易小明(1965——)湖南省差异与和谐社会研究中心主任,中南大学应用伦理研究中心教授,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2] 道德对象的选择性主要针对人的心智是否成熟,心智是否成熟与人是否成年基本一致,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少年老成,比如老大不成熟。这里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3] 这里仍用模式一词似有不妥,因为模式一般中指涉普遍性,而不是个体特殊性。
[1] 易法建.论道德内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8(2).
[2] 胡林英.道德内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4.
[3] 唐凯麟.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1.
[4] 吴发科.道德的内化表征及表象外显形式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2(1).
[5] 易小明、赵静波.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5).
[6] 彭柏林.从规律的视角看道德内化,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04(6).
[7] 易法建.论道德内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8(2).
[8] 易法建.论道德内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8(2).
[9] 易法建.论道德内化[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1998(2).
[10] 燕国材.谈谈道德内化问题[J].中学教育,(沪)1997(6).
[11] 顾海根.道德内化的心理分析[ 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1999(2).
[12] 胡林英.道德内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0.
[13] 申长永.道德内化机制探析[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