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垣茶峒,因沈从文的著名中篇小说《边城》以此为背景而闻名。 茶峒边城位于湘、渝、黔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称,解放前,茶峒属湘西的四大名镇之一。
茶峒河是酉水的一条支流,河水明澈如镜。“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槽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的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的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 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合式!”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拉拉渡”的摆渡方式在茶峒已有些年头了,这是茶峒人们自己发明的一种独特的过渡方式。据说“拉拉渡”刚发明的时候,用的不是铁绳,而是一根很粗的绳子,外面用竹子套着。绳子耐磨性是有限的,每天几十遍的来回,不用几个月就磨断了,经常需要更换。后来才改成了耐磨牢固的铁绳。拉铁绳的是“木扳手”。一根大约长20厘米,直径8厘米的小木棍,在一头开一个宽5厘米左右的缺口,铁绳卡在缺口里,稍用点力,船就会移动了。
如今从边城茶峒往返重庆重庆秀山县的洪安古镇、《边城》中描写的那个渡口还在,还是“拉拉渡”,不用篙或桨,不过牵连两岸的篾缆换成脚拇趾粗的钢索了,摆渡的还是个老人,只是不见翠翠和黄狗。过渡每人/次一元, 自觉投帀。
http://s8/mw690/001QjsLlgy6Nwg0CjHN37&690
http://s13/mw690/001QjsLlgy6Nwg0I9FW6c&690
http://s16/mw690/001QjsLlgy6Nwg0OcP57f&690
http://s5/mw690/001QjsLlgy6Nwg0UkKw54&690
http://s13/mw690/001QjsLlgy6Nwg12Odu8c&690
http://s8/mw690/001QjsLlgy6Nwg18myP17&690
http://s15/mw690/001QjsLlgy6Nwg1es9Mee&690
http://s1/mw690/001QjsLlgy6Nwg1kmyc90&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