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所谓利润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2011-07-22 03:11:45)
标签:

杂谈

如果你仔细查看一下某些被华尔街吹捧和股民追捧的所谓高成长股票的财务报表的话,有时候你是不是会惊叹它们的利润成长曲线是多么的完美?这种情况大体上总是会发生在上市的公司上,而对于一个在同领域里经营的、规模相当的非上市公司的竞争者来说,它的比较真实的财务报表则看起来往往是起起伏伏的、绝不是按照一条直线上升的。

其实一个上市公司的高成长利润有可能是这样制造出来的:鉴于公司在过去几个季度所报告的亮眼的利润成长,华尔街投行的股票分析员们纷纷提高了对下一季度利润的预估数字,可是距离季度末还有一个月、半个月的时候,公司的CFO(首席财务官)发现如果按照正常的生意进度继续经营的话,恐怕达不到华尔街所预期的数字。CFO把情况报告给公司的CEO(首席执行官),为了达到目标,于是CEO下令让生产和销售人员加班加点,尽快把更多的产品在本季度内卖出去(例如通用汽车把多出来的未销售车辆积压到它的分销商的库存中去)。却把同时增加的费用(原材料、运输、加班费、奖金等等)推到未来几个季度去。结果,这个季度的利润数字不仅达到了华尔街的预期,还超出了一点点,于是股票上涨。

下个季度,股票分析员们再次提高了利润预期数字。临近季度末的时候,公司又有困难达到目标,CEO督促CFO想尽办法,务必满足华尔街和股民的期望,不然管理层人员手中持有的大量公司股票将大幅度贬值。CFO被迫把虽然签好了协议、但还没有完成的生意也算作本季度的销售数字里去,并把为了争取新客户所花掉的钱算成是“生意投资”(business investment)而非“生意费用”(business expense)(例如AOL过去所做的)。结果完成了满足利润预期数字的任务。

再下个季度,类似的情况又发生了。公司不得不与自己的关联公司或交情紧密的联姻公司签署虚假销售合同(例如 ENRON),卖掉公司在其它公司的投资以补充赢利的不足,加上改变公司非物质资产(研究发展、软件开发等等)的折旧年限以减少费用,最后勉强达到了预期的利润数字。

如此这般几个季度下来,公司的管理高层感到了莫大的压力,于是决定在下一个季度用股票并购另一家公司,在报告“与兼并相关的费用”中,把过去积累下来的所有未报告的账目污点一次性的洗清,并且把账目有意做成是两家公司“合并”,而不是一家公司“收购”另一家公司,这样将来就不会再有与兼并相关的费用。例如思科公司(Cisco Systems)在2000年一年用160亿美元的代价收购了12家小公司,可在账本上只记录了1亿3千3百万美元的合并费用。有人曾计算出如果按照正常的公司收购会计方法来记账的话,当年思科公司的利润会减少25亿美元,而不是所报告的21亿美元利润(实际上应当是亏损)。

最后,当美国的大型跨国公司通过把利润分配到专门用于避税的海外分公司,从而在美国本土不交税、或者只交1%的税率时(高盛公司),其公开报告的利润为什么那么高就不足为怪了。

而以上那些与联邦政府强行改变会计准则、让数以万亿美元计算的房贷坏账在大银行的账本上存在、假装一块钱的坏账仍然价值100分钱的行为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

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

http://blog.sina.com.cn/murmuronhudso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