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线止损与短线止损

(2011-01-11 00:10:00)
标签:

财经

圣经上有个巴比塔的故事,是说原本人类使用同一种语言,当人类同心协力想要建筑一个能通天的巴比塔时,感到威胁的神就施展魔法,让人类使用不同的语言、彼此无法顺利地沟通。

其实即使是讲同一种语言的人彼此之间也会有词不达意、鸡同鸭讲的时候,这在一个方面反映了语言在完整地表达思想上的局限和无奈。比如关于在交易中是应当止损还是不止损的争论中,我觉得某些人所说的“止损”的深层含义是与另一些人完全不同的。

首先,做长期趋势交易的人与做短线交易的人对如何设置止损的理解和结果上是有很大区别的,例如一个做短线交易的人会看黄金5分钟的线图,可能会把止损点设置在1365美元以下:
长线止损与短线止损
 

而对于一个做长期趋势交易的人来说,把1365美元作为止损点则毫无道理。
长线止损与短线止损


结果可能是做短线交易的人很快就在1365美元被迫止损,而做长期趋势交易的人仍然持仓、甚至增加仓位。

再比如,有些做外汇短线交易的人为了提高胜率(winning percentage),把止赢点(profit target)设置成5点,而把止损点设置成200点,结果是他的胜率非常高(超过95%),在很长的时间里可能每一笔交易都赢利,可是一旦遭遇一、两次亏损就前功尽弃,反而倒赔不少。

在拙著《这样炒股才赚钱》中,我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问题二:假设有这样两种交易方式,甲在10次交易中,有9次赚钱,每次赚5%,1次赔钱,赔50%;乙在10次交易中,有9次赔钱,每次赔5%,1次赚钱,赚50%。如果让你在这两种交易方式中做出选择,选甲还是选乙?(因为这是在做纯理论性的探讨,为了简单起见,假定甲、乙无论赔赚,每次交易都用同样的金额,100元好了。)
  
总收益 = 赚次数*赚金额 - 赔次数*赔金额
  
甲的总收益 = 9*5元 - 1*50元 = -5元
  
乙的总收益 = 1*50元 - 9*5元 = +5元
  
答案当然是选乙。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虽然很多人都能够答对,但是在买卖股票的实际操作中,还是有很多人沉浸在赚小钱、赔大钱的迷思当中,宁愿每天频繁地做不设止损的短线交易,也不愿意捂住赚钱的股票做长线、以求得尽可能大的利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是因为人性本身内在的弱点,交易人需要通过连续的、多次的赚小钱行为来确认自己做交易的意义,以不断地满足自己迫切求胜的欲望,尽管从总体效果来看这样的操作法并不理性,无法达到长期赢利的目的。

...

多次赚小钱、一次赔大钱的操作属于做空波动率的类型,而多次赔小钱、一次赚大钱的做法是做多波动率的类型。虽然从长远来看,做多波动率是比较合理的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有人能够忍受得了长时间连续赔小钱的折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最终在市场上赚到钱的人总是极少数。而大多数人都在追求频繁地赚取小额利润所带来的快感和对个人自信心的提升,而不会考虑到越来越多的浮亏积累和少数几次巨亏给他们的总收益率所造成的危害性,所以他们在或者类似于“慢火煮青蛙”的浮亏积累中、或者类似于“大火油煎”的几次巨亏中,慢慢地、或者迅速地把他们游戏的筹码赔光。而做多波动率的人只要在连续几次小额亏损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交易原则,终究能够等到获得大笔利润的机会,取得最后的成功。”

因此在如何合理地设置止损的问题上,不仅仅是要看价格图上的支撑线、阻力线等等,还要考虑到市场走向的大趋势是由谁推动的,市场趋势的动力归根结底是大笔基金的同时买进或卖出。操控大钱的基金经理们在设置他们的止损位时大概不会去看5分钟的线图、甚至是分时图,他们需要止损退出的时候一定是当基本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需要承认并立刻改正原来观点的错误时。

在估计市场形势时目光过于短浅,在设置止损时就会不可避免地距离市场价太近,任何小幅的价格波动就触发止损(有时候是做市商故意那样做的),导致亏损连连。而合理设置的止损点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承认长期趋势已经发生了逆转,必须马上执行止损改正错误,从而达成“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的止损意义。

=========

欢迎访问我的中文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

http://blog.sina.com.cn/murmuronhudson

我的英文版博客:

Investment Value Index Blog:

http://investmentvalueindex.blogspot.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