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市场上"抄底"的下场

标签:
财经 |
比如有两个价格都是20元的股票,但股票X是从每股10元上涨到20元的,而股票Y是从每股40元下降到20元的,如果由你来选择,你买哪个?
股票X(苹果电脑):
股票Y(通用汽车):
一般来说,在金融市场上真正的大趋势要想逆转是非常困难并且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的,搭顺风车比逆水行舟要容易得多.
那些在金融市场上逆水行舟企图抄底的人一般都有着目光短浅和耐心不足的倾向,往往发生的情况是,在他们钟爱的资产价格刚刚低了一些的时候,就急不可待的进场抄底,结果抄底抄在了半山腰,之后面临的是许多年的被套牢,如果使用金融杠杆的话,最后甚至是倾家荡产.
在痛苦指数日益上升的情况下,更大的傻瓜们的做法是越低越买,试图平摊成本.
可是金融大趋势就像洪流一样,不达到超出任何人想象的地步不算完.
长年被套牢的人当中,性格上软弱的人往往会半途而废,认输了事,固执己见的人会找出各种理由来自我安慰,在漫长的等待回本的时间里,损失的机会成本更使他雪上加霜.
我在以前写的播客里曾经列举了几个抄底抄在了半山腰,最后彻底失败的例子:
"其实波动率就是风险和危机的化名词。那些在危机中垮掉的人(无论使用量化或非量化模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考虑“正常”情况下的风险,而不去想如何应对最坏的情况,因为他们认为最坏的情况不会发生,或者发生的几率很小,或者即使发生也不会落在他们头上。例如前文所讲到的英国人刘易斯和基金经理大卫德里曼,“房利美、
熊斯坦有美国政府在后面撑腰呀,股票能坏到哪里去呢?”结果就真的破产了。有些股民喜欢买股价很低的股票、抢反弹,“几毛钱的股票还能跌到哪里去?”告诉你,股价不跌到零不算完,历史上跌到零的股票数不胜数,摘牌后股民再也看不到了,就以为压根儿不存在。
那其中有些人其实很聪明,但性格里有刚愎自用、固执己见的症状,坚信自己永远是正确的,帐户暴仓是市场出了问题。例如前面提到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总裁约翰
梅里韦瑟,1998年做垮了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之后,在1999年又筹集了2亿5千万美元的资金,用同样的套利模型做类似的交易,只是融资杠杆小了点。不幸的是(也是意料之中的),新的对冲基金在2007-2008年的危机中又赔掉了44%的钱,2009年终於彻底关门了。
还有一个以前大名鼎鼎的人,名字是维克多
尼德霍夫,本科在哈佛大学攻读统计学和经济学,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加州伯克利大学的金融教授,还是个明星壁球运动员,五次获得美国冠军。他早期的交易业绩引起了索罗斯的注意,1982-1990年间,尼德霍夫成为了索罗斯的合伙人,全权管理债券和外汇交易。索罗斯甚至让他的儿子跟着尼德霍夫学习怎么做交易。1997年,尼德霍夫花费一亿美元买进泰国银行股,理由是泰国银行的股价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已经下降到很低的程度了,他认为泰国政府不会让这些银行破产。1997年10月27日,道琼斯工业指数狂降554点(7.2%),尼德霍夫的基金帐户暴仓了,输光了一切。1998年,他抵押了自己的豪宅、卖掉了古董银器收藏品,重起炉灶又建立了一个基金。从2001年至2006年,借用融资杠杆、他每年的平均回报率是50%。正当他的基金开始获得对冲基金界首奖的时候,2007年金融危机来了,他的基金在很短的时间里下降了超过75%,赔掉了前面所赚到的大部分钱。2007年9月,尼德霍夫再次关掉了他的对冲基金。
说到这儿,你注意到那些做空波动率的基金的特征了吗?对了,就是风平浪静的时期似乎总是赚钱,有时候借用融资杠杆赚的还蛮多。可是危机一来,马上就整个垮掉了,他们是惧怕风险的人。然而有市场就有风险和危机,所以这些人在市场里呆不长久。而做多波动率的人喜欢和风险做朋友,我们在市场波澜不惊的时候,心平气和地甘愿付出小赔的代价,以换得在市场有风险和危机的时候大赚,对别人来说最坏的市场反而是我们的天堂,如果愿意,我们可以永远地把这场游戏玩下去,并且筹码会越滚越多。这就是做空波动率和做多波动率两种策略的根本区别,你愿意做哪一种?"
=========
欢迎造访 murmur.on.hudson 的博客:
依据事实数字,把握市场脉搏,运筹金融世界。
http://blog.sina.com.cn/murmuronhud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