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诫》嵇康
(2017-02-23 22:17:47)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於必济。若心疲体解,或牵於外物,或累於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於去就。议於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燿,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若夫申胥之长吟,夷齐之全洁,展季之执信,苏武之守节,可谓固矣。故以无心守之,安而体之,若自然也。乃是守志之盛者也。
所居长吏,但宜敬之而已矣,不当极亲密,不宜数往,往当有时。其有众人,又不当独在后,又不当宿留。所以然者,长吏喜问外事,或时发举,则怨或者谓人所说,无以自免也。若行寡言,慎备自守,则怨责之路解矣。其立身当清远。若有烦辱,欲人之尽命,托人之请求,则当谦言辞谢,其素不豫此辈事,当相亮耳。若有怨急,心所不忍,可外违拒,密为济之。所以然者,上远宜适之几,中绝常人淫辈之求,下全束修无玷之称;此又秉志之一隅也。
凡行事先自审其可,不差於宜,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不须行小小束修之意气,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若人从我有所求欲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於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
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形著矣。故不可不慎。若於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后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且俗人传吉迟传凶疾,又好议人之过阙,此常人之议也。坐言所言,自非高议。但是动静消息,小小异同,但当高视,不足和答也。非义不言,详静敬道,岂非寡悔之谓?人有相与变争,未知得失所在,慎勿预也。且默以观之,其是非行自可见。或有小是不足是,小非不是非,至竟可不言以待之。就有人问者,犹当辞以不解。近论议亦然。若会酒坐,见人争语,其形势似欲转盛,便当无何舍去之。此将斗之兆也。坐视必见曲直,党不能不有言,有言必是在一人,其不是者,方自谓为直,则谓曲我者有私於彼,便怨恶之情生矣;或便获悖辱之言,正坐视之,大见是非,而争不了,则仁而无武,於义无可,故当远之也。然大都争讼者,小人耳。正复有是非,共济汗漫,虽胜可足称哉?就不得远取醉为佳。若意中偶有所讳,而彼必欲知者,若守大不已,或劫以鄙情,不可惮此小辈,而为所挽。引以尽其言。今正坚语,不知不识,方为有志耳。
自非知旧、邻比,庶几已下,欲请呼者,当辞以他故,勿往也。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知。彼知我知之,则有忌於我。今知而不言,则便是不知矣。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或时逼迫,强与我共说。若其言邪险,则当正色以道义正之。何者?君子不容伪薄之言故也。一旦事败,便言某甲昔知吾事,是以宜备之深也。凡人私语,无所不有,宜预以为意,见之而走者,何哉?或偶知其私事,与同则可,不同则彼恐事泄,思害人以灭迹也。非意所钦者,而来戏调,蚩笑人之阙者,但莫应从小共,转至於不共;而勿大冰矜,趋以不言答之。势不得久,行自止也。自非所监临,相与无他宜适,有壶榼之意,束修之好,此人道所通,不须逆也。过此以往,自非通穆。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之。何者?常人皆薄义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为而作,鬻货徼欢,施而求报,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又愦不须离搂,强劝人酒。不饮自已,若人来劝,己辄当为持之,勿诮勿逆也。见醉薰薰便止,慎不当至困醉,不能自裁也。
试译:
人无节操,不能称其为人。作为君子思量做事要有准则,应当选择善事,深思熟虑后再行动。如果你有节操,就会心口一致,至死不会心口不一。耻于力所不及,期望全力以赴。若是意志不坚思想涣散,或是受外界影响,或是出于内心私欲,或是经不住眼前的挫败,或是碍于情面就会有放弃的念头,有了这样的念头就会内心挣扎,内心挣扎导致有的人变得甘于被役使。节操的坚守或半途而废,或功亏一篑。以此守护节操则不坚固,以之攻取又显得怯懦软弱,与之誓约则会背叛,与之谋划则会泄露。遇到快乐时则放纵不羁,遇到安逸时则肆意而为。所以虽繁花似锦,却不能结出硕果,终年劳苦却徒劳无功。这就是君子该为之叹息的。伍子胥无奈长吟,伯夷叔齐饿死首阳以全名节,柳下惠执着信义,苏武恪守节操,可谓坚守节操,因为他们都不是刻意去坚持,只是心安理得去经历这些,像是自然而然的事。他们才是坚守节操的典范。
与长官交往,只要做到敬重就行,不易过于亲密,不易经常拜访,拜访也要合时易。当长官和众人一同行走时,不要独自走在后面,也不易留宿。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长官爱打听外面的消息,或者是被揭发检举,就会怨恨有人告发,将无法免于祸难。如能少言寡语,谨慎防范,就能避免引起怨怒和责怪。立身处世应清廉远虑。一些纷繁的杂事,请人代劳,受人之托要和气委婉谦恭答谢,完全无力办到的事就要明白告知。若是十分要紧的事,不忍拒绝,可以当面拒绝,私下暗中帮助。所以要这样是因为一来可以远离说三道四的讥讽,二来断绝这些俗人鼠辈的求情,最后也是为了不辱没圣人的教诲。这也是秉持节操的方法之一。
凡遇事先要思量是否可行,如果没有什么不对的,那就是可行的,别人认为不行,要理清不行的道理,如果人家说得对,就不要碍于面子,坚持错误。若人家说得道理不足,更要以情感化坚守自己,无论别人如何说,需要坚持自己,这又是坚守节操的一种办法。不可以受圣人之教而高高在上,若见到有需要救助的人,要见义勇为。若有人有求于我,要自己思量,如果有许多的负面因素,又不是很有道义的事情,要择其轻重予以拒绝。虽然为此会带来羞辱不断,仍要坚持拒绝。通常人家来求你,是因为他没有而你有,所以来求你,你要付出的多。如果不是这样,就是没有尽力。不忍当面回绝,勉强答应。这不是坚守节操。
言语对君子来说,是重要的机枢,一旦说出,外界必有回应,是非对错也就呈现眼前。所以不可不谨慎。如果未了解对方的意思,就想表达自己的观点,则恐怕要有因不了解情况而出现的失误,且该先忍住不说。之后观察你想说而没说的话,没有什么必说不可的,那此前想说的就不该说;而当时不言则是对的。况且俗人传好话慢,传坏话快,又好议论别人的过失。这都是常人的特点。坐在一起所言都不会是什么高见,可那些东家长李家短的琐事,微小的观点异同,都要重视,只是不足以唱和酬答。不合乎道义的话不说,安详沉静地遵从道义,这不就是无使自己悔恨的途径吗?在人们相互纷争之时,在不了解得失之前不要贸然参与,先默默地观察,其是非曲直自己就会显露,若是没有什么原则的对错是非,就可以不说。即使有人问,也可佯装不解不予回答,当碰到大家议论时也要这样。若是在酒局上,遇到争吵,看其形势有愈演愈烈之势,要尽快躲开。因为这就是要起争斗的先兆,坐等着一定会生出许多是非曲直,假使逼得你就得表态,对的只会是一方,可错的一方也自以为是对的,你说他错,他会以为你与对的一方有私交,这样怨恨厌恶就会产生。或者遭受悖谬羞辱的语言,你坐看争斗,是非分明,却不能加入,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所以要远离。通常这些争长短的人都是小人,再者那是非也是不着边际的事,即便一方获胜又有什么可称道的?还是远离喝酒至醉的环境为妙。若有偶有避讳的事情,而有人又偏要问个明白,你又没能守住秘密,那他也许会拿你的隐私作为要挟,不可忌惮这类人,以免被其骚扰。让他想说什么尽管说。今天语气坚定,态度淳朴自然,这才是有节操的表现。
要不是老朋友、邻居和类似的人邀请你,就借故推脱,不要前往。远荣华就会少欲望,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求人,这是最好的。不须在小处表现你的谦恭,当在大出展现你的谦逊和宽厚。不须为小节有失而感到廉耻,当临大事做到谦让。在朝廷上能让官爵,生死关头能舍生取义,像孔融那样愿为兄长赴死,这才是忠臣烈士的气节。凡是人都有公开和私密事情,千万不要硬要打探人家的隐私。人家知道我了解人家的隐私,就会忌惮于我。如今知道了不说,那被相当于你什么都不知道。要是看到别人窃窃私语,就该走开。不要让人疑忌。或者就让你赶上了,人家非要和你说,如果他说的话邪恶而阴险,就该义正言辞用道义去纠正他。为什么呢?因为君子不能容虚伪浅薄的言语,所以要这样。况且,一旦他的事情败露就会说某某人从前知道我的事,所以要特别防备这样的事发生。凡是有人在窃窃私语时,什么事都可能说及,该预先有所留意,见到这种情形就走开,为什么呢?或许因为偶然知道了别人隐私的事情,与其共谋还可,不能共谋,他就会担心你泄露机密,想着杀人灭迹。不是你平时钦佩的人,却来与你调侃,论人长短,要少答应这类人的相邀,转而不与这类人聚会。也不用阴着脸,只是不接话就好。就这样待不了多久他也就识趣了。不是职责需避讳的,相互间也没有什么需顾忌的,有宴请应酬,敬师的馈赠这都是礼尚往来,不须一定拒绝。除此之外,如果不是通家之好,亲厚之交而有馈与布匹赠送礼服的就要坚决拒绝。为什么呢?寻常人都是薄仁义重利益,今天竭尽全力送礼,必定有目的而为,舍弃财货换取欢心,施与别人是为求取回报,这都是庸俗的人心甘情愿而为之的事,而君子是深恶痛绝的。(缺七字)又愦。不须纠缠,强劝人酒。自已不喝,若人来劝酒,自己就应当量力而行,不要讥诮别人,不要拂逆别人。感觉已醉薰薰就要停止,千万不要到烂醉如泥,不能自己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