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是非观
(2017-02-16 20:38:17)
标签:
《非非堂记》
欧阳修(
《刘壮舆长官是是堂》
苏轼
非非义之属是是仁之徒
|
|
《非非堂记》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权衡之平物,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铢不失。水之鉴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在乎人,耳司听、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其于静也,闻见必审。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夫是是近于谄,非非近于讪,不幸而过,宁讪无谄。是者,君子之常,是之何加?一以观之,未若非非之为正也。
予居洛之明年,既新厅事,有文记于壁末。营其西偏作堂,户北向,植丛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夕居其中。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故其堂以"非非"为名云。
用秤来称量物体,如果晃动称出的重量就差别很大,但在静止时,微小的差别都显露无遗。看水中的物体,如果拨动就看不见,但静止时就毫发可见。这在于人,耳朵的功能是听。眼睛的功能是看,而动则扰乱了人的视听,而静的时候去见闻必定审慎周密。处世的人不为外面的事物炫目和摇晃所动摇,那么就内心平静,内心平静就能智识聪明,就能肯定对的,否定错的,没有不说到点上的。肯定对的人家会说近乎于谄媚,否定错的人家又会说近乎于诬陷,宁让人说诬陷,也不让人说谄媚。做对的事情是君子的常态,多一点正确对君子何益?这样看来不如否定错的更为正确。
我在洛阳居住的第二年,就开始装修新的厅堂,在墙壁的末端有文章记述这件事。在西偏房营建厅堂,门朝北,种植了许多竹子,打开屋子南面的窗户以采纳日月之光。屋中有一个几案和一个卧榻,书架上摆放着百卷书籍,朝夕居住在这样的环境中。静谧之所在可以闭目静心,让思绪徜徉于古今,无所不至。所以这个堂就叫非非堂。
《刘壮舆长官是是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
闲燕言仁义,是非安可无。闲暇宴客之时也要言及仁义,怎么可以没有是非的评判.
非非义之属,是是仁之徒。非议错的多属于有正义心的人,肯定对的多是仁义的人.
非非近乎讪,是是近乎谀。非议错的近乎于诋毁, 肯定对的近乎于阿谀.
当为感麟翁,善恶分锱铢。要像孔夫子那样,分辨善恶锱铢必较.
抑为阮嗣宗,臧否两含糊。不要学阮籍褒贬人物模棱两可。
刘君有家学,三世道益孤。刘君你家学渊源,三世弘扬道义却愈加孤独。
陈古以刺今,紬史行天诛。借古讽今,以史为鉴替天行道。
皎如大明镜,百陋逢一姝。皎洁高尚的人品如高悬的明镜,群丑遁形。
鹗立时四顾,何由扰群狐。悠然独立的鱼鹰不时四面环顾,哪里是为了打扰狐群。
作堂名是是,自说行坦途。为厅堂起名是是堂,自己说是为了仕途平坦。
孜孜称善人,不善自远徂。孜孜以求成为善人,可不善的人还是从远处而来。
愿君置座右,此语禹所谟。愿君把这作为座右铭,这话可是大禹的谋略。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