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山行记雷国定

(2023-03-13 15:15:28)
标签:

文化

教育

情感

旅游

历史

分类: 友好往来

南山行记

    39日晨,我老早就吃了饭,与张照华、赵永红、李士英几位友人,一起去南山里的黄西沟、峙岖头看一看。

我们在晨阳下一路南行。爬上五曲弯水库,走过上庄村,在幸福桥前左拐到上孟山的公路,不出三里路,左手就是黄西沟村。

一条仅能通过三轮车的小道,把公路与黄西沟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进入村里,满眼尽是“石”。石垒的地堰,石砌的院墙,石筑的街门,石修的窑洞。这些“石活”,样样看在眼里。本来是歪头斜脑的石头,垒成一排排的地堰,就看着舒服。承坐窑洞的支腿(大壁),宽一米左右,用两三块大石头砌成一层,层层之间都错开缝,使石头之间互相牵致,结实美观。用这样的石头,圈拱形窑洞就更难了,但这里的先民,硬是将其凿成有一定度数的梯形石块,圈成较为复杂却更宽大的“枕头”窑洞,让人不由得点赞一通。

由于在山坡上建筑,这里的院子很小,小到一般不能修院墙。因为张三的院子,就是李四、王五等邻居的走道,把人家的走道圈在自家院子里,肯定不合适。这样,难免会有邻里矛盾的一面,但这“拆不离打不散”的环境条件,更增加了他们之间互相依赖,团结友好的一面。在这里我们还见了一座袖珍四合院。它座落在村庄最上头,地势较宽敞,旁边的石碾石磨,按左青龙、右白虎规致排列。下边还有水泉,估计是最前迁入的先民所居。

黄西沟现住12口人,集体时期最多至228人,共有李、安、王、裴、温五姓。据说李姓人在康熙年由梁坡底村迁入,安姓人由城内安街迁入,迟于李姓一辈。安姓人旺,占三分之二人口,李姓占三分之一,裴姓人从孟山乡果子庄迁入,仅一户。

坐在西北向的院子里,对面是满山松树,山顶上的那一株大树鹤立鸡群,让人难以忘怀。不过我们向上爬了一段后,只见满山松涛,再也找不到那鸡群中的“鹤”了。倒不是原来看错了,只是我们站的位置变了,看不到它的本来而已。世间的事,你站到不同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出了黄西沟,我们在荆棘中向峙岖头爬行,山底的黄西沟越来越小,周围的群山松树如涛如浪,带路的李士英老师讲起了80年前的事。有一次,听说驻偏城日本鬼子要来扫荡,李老师的父亲李华信组织村民坚壁清野,躲进山林。两天过去了,鬼子沒来。而李华信双目失明的老母亲两天两夜水米未进,便背上母亲到峙岖头讨碗水喝,同去的还有好多人。半夜里,鬼子突然包围了峙岖头,举着麻杆火把,挨门挨户把人全部捆起来。鬼子的目的是让年轻人送他们到彭坡头村,条件是可以放了全村百姓。年轻人们假意答应鬼子,路上再想办法逃跑。鬼子将年轻人每两人捆在一起,深一脚浅一脚走在山路上。李华信他们故意走得很忙,还专门摔倒在地上,好让鬼子把捆在手上的绳子松一下。走到宝塔山刁王崖底时,押解李华信的鬼子拉肚子去了,李华信悄悄解开绳子跳下悬崖。听见动静的鬼子怕被暴露,不敢开枪,只是大声喝斥,但李华信早已消失在漫漫夜色中。

在此旧战场上,李老师还讲了几个发生在这里的抗日故事,把我们带回了那激情燃烧的战争岁月里。

走了五、六里山路,爬到了峙岖头山垴上的峙岖寺遗址。从古道痕迹上,峙岖头与黄西沟沒有象样的路,倒是有通向宝塔山的大道,从其宽度到垒的路沿,都象古时官道。从耕地上,峙岖头的土地远比黄西沟强。当地人说,先有峙岖寺,后有峙岖村。先有峙岖村,后有黄西沟。

峙岖村在峙岖寺下山弯里,背靠西北,面朝阳。村东山上,有棵大松树,据说是平遥最大的迎客松。树腰周长2.8米,高约14米,树身一侧的横向枝也有6米左右,树型呈塔形,从树叶繁茂,到大枝走向,再看树身花纹,不由得让人住足久留,反复地从多角度拍照。

顺着近年修筑的水泥路,我们返回到黄西沟学校。李老师与村人再次夸起了这里的老师们。

梁希恭,河西任家堡人,1952年来此任教。首办黄西沟峙岖头四年制初小,白天教学生,晚上扫文盲。因是两村联办学校,梁老师带黄西沟学生到峙岖头上半个月课,再带峙岖头学生到黄西沟上半个月课,呕心沥血,夜以继日,使这两个村很快成为文化村,省地县奖过学校电子管收音机、放唱片的戏盒则和脚踏风琴。被《光明日报》报道为《宝塔山下秀才村》,梁老师被评为全国劳模。

杨学勇,东胡村人,1969年以民办教师身份到此任教。1972年在全县高中招生文化统考中,他所教的七名毕业生考中6人,获全县第一名,创造了中考升学率的历史纪录。他还在全校开展体操武术训练,被县教育局、体委树为“平遥体操武术一杆旗”。

梁昌莲,是从城里来到咱山里的老师,曾任省自行车队队员,县女蓝主力。当得知她要调走时,同学们哭了一上午。她以微薄的收入,送给了同学们精美的钢笔。四十多年后,一同学以《最好的老师梁昌莲》,回忆那段幸福时光。

当学生,遇上这样的教师,真幸运。

当老师,被学生留在心里,再苦再累也值。

这里,好老师还有很多。


一天南山之行,有李老师这位当地人全程陪同,真幸运。虽然有点累,但我们收获满满,值。

 

                                雷国定

                            2023 03 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