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人软肋  行为导向

(2011-01-11 17:34:50)
标签:

中国人

软肋

行为导向

教育

分类: 生活感悟

中国人还有一条软肋:行为导向。

 

什么叫“行为导向”呢?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小时候爸爸妈妈会跟你说:“宝宝乖,考试第一名,我们就出去旅游”。

换句话说,你如果不考试第一名,你就不乖,不乖就是不好,不好就不能出去旅游,也就是说,你获得的东西,是要靠你的行为表现的好去获取的。这样一来,在我们小小的心灵里,我们就不断地要求自己用好的行为去获得爱,获得关心,获得尊重,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大多数人并不认为我们作为一个人,这本身就是有价值,值得尊重,值得被爱和爱,一切在我们看来,都是有条件的。

 

我们从父母那里学习到什么叫“行为导向”,我们长大了也会把“行为导向”应用在与人的关系处理上:这个人做工作没有达到我的希望值,我就不给他A机会,我总要看到他达到我的希望值之后,我才决定我的付出程度。

 

“行为导向”的情节,是导致我们不敢做首先愿意付出的人,我们总是安静的坐在那里,等待对方给我们一个结果,我们根据结果再决定我们的行为反应。这岂不向我们小时候,父母等待看到我们的学习成绩,再决定他们的奖励还是惩罚的状态?我们多么“孝敬”,从父母那里“一脉相承”地学习到了“行为导向”。

 

家庭是我们一生的模板,是我们的生命底色,我们以为我们长大了,其实我们还是生活在家庭带来的模式中。

 

没有经过深度学习和了解的人,是一生都没有办法走出“行为导向”的互动状态的,看看我们身边人的关系,有多少的夫妻是生活在“行为导向”中?

 

妻子看丈夫没有做到A,不会给A的方式对待他;丈夫也不会对待妻子,不根据她的行为做反应,而是始终如一的爱她,如果妻子和丈夫不再根据对方的行为来反应,那会发生什么呢?那应该是永远心连心了吧。

 

如果不再有“行为导向”,朋友之间,各种人际关系该会有多么美好呢?

 

不再有“行为导向”,只有你看好这个人,爱这个人,愿意附上代价的爱,这个世界该会有多么美好呢?

 

今天天冷,慵懒的我写到这里,关于这个在诗诗的书中会有更详细的探讨。请关注诗诗的书籍出版,谢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