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方圆造物观
(2015-10-17 09:07:09)
标签:
军事 |
论中国古代方圆造物观
2008年5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May.2008 箜主堂筮主塑
&竺巴生堕望坚堡i旦呈i:!罂纽堕坠2竺型£业坚翌塑i堕呈!竺生墅i生墅i!竺曼生 121:i盟2:§ 论中国古代方圆造物观
叶劲松1’2 (1.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70;2.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天圆地方”在中国传统宇宙观、哲学现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
年来,这一思想一直渗透在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园林、器物、装饰等造物活动之中。形成了“尚圆”、“尚方”的造物观和
审美观。 关键词:尚圆;尚方;造物观 “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代先民们对广褒宇宙和现实世界的
一种朴素而直观的认识。在中国传统宇宙观、哲学观中占有十 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
这一思想一直渗透在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园林、器物、装饰等
造物活动之中.形成了“尚圆”、“尚方”的造物观和审美观。 “方”与“圆”是中国古代造物艺术的一对典型符号和基本范
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象征 性和艺术性。 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哲学观
早在远古时代,在征服自然的劳动过程中,先民们就不断 对天地万物及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思考,他们“仰则观象于
天,俯则观法于地”,象天法地,感悟自然,逐渐形成了“天圆地 方”的宇宙观念,认为天是圆形的,如大伞;地是方形的,像棋
盘。 中国古代典籍中,散落着一些关于“天圆地方”的论述。中 国现存最早的数学和天文学著作《周髀算经>中便有“方属地,
圆属天,天圆地方”的论述。成为天圆地方宇宙学说的代表。儒 家宇宙学说著作<大戴礼记? 曾子天圆>日:“天道日圆,地道日
方,方日幽而圆曰明。”宋玉在《大言赋>:“方地为舆,圆天为 盏。”汉代刘安<淮南子? 天文训》日:“天圆地方,道在中央,日
为德,月为刑。月归而万物死,日至而万物生。”朱熹《周易本 义》:“天圆地方,圆者一而围三,三合一奇,故参天而为三。方
者一而围四,四合两偶,故两地为二。”“天圆地方”是古人受 当时生产技术条件限制而无法科学认识周围世界的一种朴素
宇宙观念,这一观念超越其科学上的局限性而深入中国人的 思想深处,根深蒂固,绵延千载,并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哲学观 念和文化精神。
总之,“天圆地方”是中国古人“观物取象”的直观经验和 概括,是“天人合一”哲学观和阴阳学说的体现。方与圆是动与
静、虚与实、对立与统一等中国式审美法则的图形显现。宇宙 万象,星罗棋布,日升日落。月圆月缺,阴晴雨雪。春生夏长,秋
收冬藏。生生不已,绵绵不绝。构成了一个阴阳变化不息、万物 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生命世界。 。二、“尚圆”、。尚方”的造物观
“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对中华民族传统造物艺术产生了 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古代建筑、园林、器物、装饰等造物活动
中,方与圆被广泛应用,形成了“尚圆”、“尚方”的造物观和审 美观。<考工记)中便有“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
天也”的记载,体现了古人运用方与圆来象征“天圆地方”的造 物思想。 建筑中的方与圆:中国传统的建筑。在造形、装饰上非常
注重遵行“天圆地方”这一设计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尚圆”、 “尚方”观念。从秦汉皇陵“方土”陵台到明代皇陵地宫上的圆
形宝顶,从建筑的方砖圆瓦到方梁圆柱,从民阿的四合院到皇 家的宫殿、天坛、地坛。元不讲究“天圆地方”。辟雍、明堂是古
代重要的礼制建筑,宋代以前各朝代均建有辟雍、明堂。”天子 立辟雍,行礼乐,宣德化。辟者象璧,圆法天,雍之以水,象教化
流行”(班固《白虎通》),“王者作四池,如璧形,实水其中,以圜 壅之,名日辟雍,盲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转王道,周而复
始”(桓谭《新论》);“王者造明堂,上圆下方,以象天地”(桓谭 <新论:》),“明堂者,天子布政之宫,上圆下方,八窗四达,在国
之阳”(<孝经援神契》)。圆形的辟雍,上圆下方的明堂是古人 运用方圆造物观表达“天圆地方”思想的礼制建筑代表。明清
时期在北京修建的天坛和地坛是皇帝用来祭拜天地的祭坛, 天坛祭天,造型为圆形;地坛拜地,造型为方形。“北京天坛建
筑设计中的‘乾坤墙’--圆形与方形的巧妙结合。北京紫禁 城中后花园里的“万春亭”的亭顶--圆形与方形的完美应
用。”旺古代的城市往往被称为“城池”,是由城和池(护城河)两 部分组成,城在内,多为方形,池在外,多为圆形,形成外圆内
方的格局。北方的四合院,其中“四”为四方,四面建筑对称而 建,成四方形,表达“地方”之意;“合”为闭合,整个院落成闭合
状,门窗皆开向院内,象征“天圆”。 园林中的方与圆:中国古典园林在造圊上十分讲究“天圆
地方”的原则。常用方形的亭子与环形的回廊、方形的门与圆 形的窗或圆形的门与方形的窗、方形的庭院与圆形的水塘进
行组合,以方与圆的组合与运用来表达“天圆地方”的思想观 念。安徽宏村的月塘、钟祥明显陵的内外明塘,均为圆形,与方
形的建筑相映成趣。苏州拙政园、狮子林燕誉堂、杭州西湖我 心亭等园林均采用了圆形的月亮门,它们与方形的亭或窗组
合在一起,造型别致,卓有雅趣,构思非凡。古代园林建筑还运 用方形、圆形或方圆结合来组成各种窗格纹样。有着极好的装 饰效果。
器物中的方与圆:受“天圆地方”思想的影响。古人很早就 在礼器、食器、生活用具等器物中融人了“尚圆”、“尚方”的造
物观念。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以方形和圆形为主,如司母戊 大方鼎、虎耳方鼎、人面纹方鼎等属方形鼎;大克鼎、大盂鼎等 ? 27? 万方数据
属圆形鼎。玉琮是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一种重要礼器,《周礼? 春官宗伯:》中便有“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
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 玄璜礼北方”的记载。玉琮外方内圆中空,外方象地,内圆象
天。中间的圆孔寓意通天接地,形象地反映了古人象天法地的 思想。秦代半两钱为外圆内方的方孔铜钱,这种钱币形式一经
推出便在中国流通了二千多年时间,除了方便因素外,还因方 孔钱形象直观地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外圆内方
的处世观而深受人们喜爱。晋代鲁褒《钱神论》便有“钱之为 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论述。古人日常生活中
的器物用品也不乏方、圆之物。如筷子,上方下圆;箩筐,上圆 下方;椅子。靠圆座方;火盆,外方内圆;灶为方,锅为圆;仓为
圆.斗为方……这些器物无不是方圆造物观的杰作。 装饰中的方与圆:中国传统服饰、吉祥图形等装饰艺术中
同样渗透着“天圆地方”的思想。《淮南子? 本经训》中有“戴圆 履方”的记载,《史记? 日者传》也有这一说法。中国人尊天贵
地。天子是以上天之子的身份代天统治大地及其臣民,故“君 履后土而戴皇天”(《左传? 僖公十五年》),以表达对天地的尊
崇.于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服饰装束崇尚“戴圆履方”、“天冠地 履”。其“冠”和“履”取“圆”和“方”之象,象征天与地,体现帝王
贵为天子的权利和尊贵。明清皇帝袍服上绣制大型团龙纹饰, 皇家宗室用圆形补子。象征皇帝乃天之子,代表上天的旨意,
是“天圆”思想的表达;文物百官用方形补子,体现了“溥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是“地方”思想的
表达。在中国传统吉祥图形中。方与圆更是不胜枚举,如团花 纹、寿字牡丹纹、圆寿团寿纹、十二章、九如纹、八吉祥纹、瓜瓞
绵绵等纹样为圆形;方胜纹、万字纹、回纹等纹样为方形。 在这些造物艺术之中,古人通过方与圆的造物形式表达
了“天圆地方”的思想观念,展现了中华民族法天象地、承天纳 地的胸襟和气魄。 三、方、圆之美
方与圆本身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在“天圆地方”思想观 .念的作用下,中国古人更是赋予方与圆以独特的民族偏好,形
成了“尚方”“尚圆”的审美习俗与民族文化心理,方与圆被深 深地烙下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印记。
方,方正,端庄,堂皇中正,棱角分明,刚正不阿。在古印 中。方还与财和权联系在一起,如守财印章为方形,玉玺、官印
为方形,取方之牢固坚实、永久稳当,正直中和之意。《论语? 雍 也》:“可谓仁之方也。”把方作为仁德的象征。方还与胜联系在
一起,民间吉祥纹样方胜纹是两个菱形压角相叠的纹样,寓意 正胜。 圆。古代被认为是神圣、圆满、和谐的象征。天空中的红
日、明月,地上的向日葵、花朵,水中的涟漪,河畔的卵石…… 无一不是圆的形态。“中国古人推崇圆满和圆融境界,实际上
是和谐的一种表现。在中国传统的审美眼光里7,圆昭示出流 畅、运动、话泼、婉转、和谐、完美等特征,故有圆满、圆通、圆
融、圆润等说法。”‘嘲教和禅宗也崇圆、尚圆。佛教追求完美无 缺的圆相。禅宗推崇圆轮、圆月、圆坛和“妙悟圆觉”。钱钟书在
《谈艺录》“说圆”一则中曾专门论述过“圆”之美:“形之浑简无 备者,无过于圆。吾国先哲言道体道妙,亦以圆为象。”中国书
法作品和文学作品也追求圆的境界和美学,书法讲究“圆则妍 美”、“草贵圆”,文学作品主张“作品的气脉要圆畅,思绪要圆
通。结构要圆备,风格要圆熟。主演符号要圆转。”④ 方与圆。方与圆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方就显不出圆, ? 28?
同样,没有圆也衬不出方。《周髀算经》云:“数之法,出于圆方。 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方数为典,以方出圆。”南朝范云《咏
井诗》:“即源已为浪,因方自成圆。”方与圆具有迥然不同的形 态、性格和美学特征,方与圆结合可以产生方中寓圆、圆中见
方、方直圆曲、静中寓动的视觉效果和美感体验。中国古诗中 也有方与圆、静与动、曲与直的对比,如“卷帘圆月照方塘,坐 久尊空竹有霜”(唐?
方干《咏花》)中的“圆月”与“方塘”的对 比;“方塘水静无风动,一朵自莲随意开”(清? 王文治《莲花》)
中圆形的“白莲”与“方塘”一静一动的对比;“大漠孤烟直,长 河落日圆”(唐? 王维《使至塞上》)中直与曲的对比。方与圆共
生和谐,刚柔相济,合乎形式美的法则,更具意蕴无穷的审美 理趣。 四、“外圆内方“体现出的民族群体精神
在中国文学作品及日常用语中,“方圆规矩”四个字往往 联系在一起出现。“规”是用来画圆的工具,“矩”是用来画方的
工具。受“天圆地方”思想的影响,方圆、规矩超越其形而下的 物理属性而上升为形而上的精神理念。这一点从中国成语中
便可发现一斑,如:中规中矩、循规蹈矩、规行矩步、规天矩地、 规圆矩方、随方就圆、方枘圆凿、毁方投圆等,方与圆,规与矩,
出现的频率十分之高。《孟子》日:“工输之巧,离娄之明,不以 规矩,不能成方圆。”《关尹子? 九药》日:“圆而道,方而德。”《菜
根谭》中有“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的古训。方圆、规矩与中 华民族的思想观联系在一起。成为为人处世的尺度和准则。 《淮南子?
主术训》:“智欲员而行欲方,……智欲员者,环 复转运,始终无端,旁流四达,渊泉而不竭,万物并兴,莫不响
应也;行欲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通不肆 志;……智员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员”通“圆”,
就是讲做人要圆,做事要方。“方”是规矩,是准则,是气节,是 为人之本;“圆”是通融,是圆滑,是智慧,是处世之道。外圆内
方在中国古人看来是一种最佳的处世哲学。它要求人们重内 省,在精神上讲究原则,保持操守,而在行为上要灵活处之,不 鼯锋芒,讲究圆融。
总之,任何一个民族的朴素哲学观念都来自于其民族的 原始实践和直观经验,都是对直观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天圆
地方”观也是这样。随着岁月的变迁,历史的演变,“天圆地方” 逐渐沉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精神,成为传统造物艺术“尚
圆”、“尚方”观念的思想根基。我们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就必 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5000年丰富的文化艺术宝库之中,
并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注释: ①贾京生:《“尚象”二中国传统图形设计思想的价值》,《中国传统
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2005年1月,第285页。 (参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2005年1月。第126页。
(勤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2005年1月。第127页。 参考文献:
【1】杭问,何洁.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 社.2005.
【2】戴吾三.考工记图说【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3】朱志荣.中国审美理论【M】.j£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邱紫华.东方艺术与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张晓凌.中国原始艺术精神f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6】金丹元坤国艺术思维史【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5.
万方数据
前一篇:[转载]时间之窗的应用
后一篇:炒股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