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贝尔发明了一种利用光波作载波传递话音信息的"光电话",它证明了利用光波作载波传递信息的可能性,是光通信历史上的第一步。
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Meiman)发明了第一个红宝石激光器。激光(LASER: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ion of
Radiation)与普通光相比,谱线很窄,方向性极好,是一种频率和相位都一致的相干光,特性与无线电波相似,是一种理想的光载波。因此,激光器的出现使光波通信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966年,英籍华人高锟(K.C.Kao)博士首次利用无线电波导通信的原理,提出了低损耗的光导纤维(简称光纤)的概念。
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首次研制成功损耗为
20db/km(光波沿光纤传输1km后,光的损耗为原有的1%)的石英光纤,它是一种理想的传输介质。同年,贝尔实验室研制成功室温下连续振荡的半导体激光器(LD)。从此,开始了光纤通信迅速发展的时代,因此人们把1970年称为光纤通信的元年。
1974年,贝尔实验室发明了制造低损耗光纤的方法,称作"改进的汽相沉积法(MCVD)",光纤损耗下降到1db/km。
1976年,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研制出更低损耗光纤,损耗下降到 0.5db/km 。
1976年,美国在亚特兰大成功地进行了 44.7Mbit/s的光纤通信系统试验。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开始了
64km、32Mbit/s突变折射率光纤系统的室内试验,并研制成功 1.3微米波长的半导体激光器。
1979年,日本电报电话公司研制出
0.2db/km的极低损耗石英光纤(1.5微米)。
1984年,实现了中继距离50km、速率为 1.7Gbit/s的实用化光纤传输系统。
1990年,使用了 1.55微米长波长单模光纤传输系统,实现了中继距离超过 100km、速率为 2.4Gb/s的光纤传输。
90年代以来,第四代光纤通信系统以频分复用增加速率和使用光放大器增加中继距离为标志,可以使用(也可以不使用)相干接收方式,使系统的通信容量以成数量级地增加,已经实现了在
2.5Gb/s速率上传输 4500km和 10Gb/s的速率上传输 1500km的试验。
目前,正在研究开发光弧子通信系统。光弧子,即由于光纤的非线性效应与光纤色散相互抵消,使光脉冲在无损耗的光纤中保持其形状不变地传输的现象。光弧子通信系统将使超长距离的光纤传输成为可能,试验证明,在2.5Gb/s的码率下光弧子沿环路可传输
14000km的距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