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缠中说禅《论语》详解(15):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2018-03-18 11:06:43)
标签:

论语、国学、缠中说禅

杂谈

分类: 缠中说禅论语

缠中说禅《论语》详解(15

u贫而无谄

子贡曰: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贫 而   无 谄,       无 骄,  何如? 子曰:

直译:子贡说,   贫  但是 不  谄媚, 富有  但是 不  骄纵, 怎么样     孔子说

可也;未若     乐,         也。

直译: 可以, 比不上 贫 但是 歌舞升平 富有 但是  喜爱 礼制  的人 啊

意译:子贡说,一个社会,如果在经济、知识、权力等方面处于劣势的人不对处于优势人的奉承谄媚,处于优势的人也对他人骄横,这种社会怎么样。孔子说,还不错,但是,如果无论“贫富”之人,都能“乐”而好“礼”,这才是最理想的大同社会。

 

详解:上一章说明了必须通过对“贫富”的“不相”,达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这样一个“人不相”的社会。所谓“人不相”,就是“人不知”到“人不愠”的中间环节和必经过程,就是社会中各种阶级、阶层等“相”都能平等地存在,不会出现某种类型的“相”以其“相”为相,从而一“相”独大,凌驾于其他各“相”之上。一旦出现一“相”独大,以“相”为相的,就要对之“不相”,回复到“人不相”的众相平等。而只有“不相”,才能“不同”;只有能同时容纳各种的“不同”,才能成就其“大”,才能有所谓的“大同”。

但这种“人不相”的社会只是一个中间环节,行“圣人之道”,最终要实现的是“人不愠”的大同。正因为这样,所以接着就有了这一章。子贡,孔子的学生,以为“人不相”就是最高的境界,所以问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这个“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就是上一章所说的“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也就是“人不相”的社会状态。但孔子给予的回答是:“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也就是说,这种“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人不相”社会是可以的,已经不错了但还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对于儒家来说,最理想的社会就是“贫而乐,富而好礼”的“人不愠”的大同社会

由于受通常观念的干扰,一般人都习惯于只在财富的角度使用“贫富”,但在上一章的解释里已经反复强调,《论语》里的“贫富”不单单指财富方面,只要人与人之间能产生差异的地方,无论是学识、智力、财富,还是政治地位、社会角色等等,都会出现“贫富”。而“人不愠”的大同社会并不是要消灭一切差异的绝对平均的社会,因为这种可能性根本不存在。人与人的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探讨在一切方面绝对平均的社会,只能是乌托邦,毫无意义。而儒家最高明的地方就在于,根本不去假设这种毫无意义的社会存在,而是在承认人与人差异的必然性前提下,探讨可能出现的理想社会,其结论就是“人不愠”的大同社会。

用“贫富”对社会形态进行分类,就可以得出三种基本的社会形态:“贫而谄,富而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贫而乐,富而好礼”,分别对应着“人不知”、“人不相”、“人不愠”的社会。而行“圣人之道”,就是要把“人不知”的社会,通过“人不相”的中间环节,最终达到“人不愠”的大同社会。《论语》对社会形态的总体把握,是十分清楚的,只是自古以来,腐儒被劣识所困,而无知之辈被妖人蛊惑,胡诌什么“打倒孔家店”的昏话。这种人,连孔子、《论语》、儒家究竟说了些什么都没搞明白,就唾天以自污,岂能不千古遗臭?

“谄”就是“奉承”,不光指语言,还包括一切行为。为什么要“奉承”?就因为是弱者而有所求。在“贫而谄,富而骄”的“人不知”社会,这种“贫而谄”无所不在。例如,下级和上级,打工和老板,鸭子和嫖鸭子的,(男)研究生和(女)教授,FANS对偶像,小国对大国等等。至于“富而骄”就更不用说了,“骄”,因强大而骄横。像美国,就是国家“富而骄”的典型;至于人的例子,随处可见。“贫而谄”不得,最终就会“贫而怨难”,因“怨”有“仇”而“敌对”甚至“造反”,但“造反”成功的马上又成为“富而骄”,又有新的“贫而谄”,结果不断循环,都逃不出这个“贫而谄,富而骄”的“人不知”社会。

《论语》、儒家看穿了这个“贫而谄,富而骄”的恶性循环,知道在这里打圈圈是没用的,而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办法,只有通过“人不相”而达到“人不愠”,最终摆脱“贫而谄,富而骄”的“人不知”的恶性循环。要实现这个打破,首先就要实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人不相”,为此,就必须要实现对“贫富”之相的“不相”,达到“人不相”。为什么实现对“贫富”之相的“不相”,就能实现“人不相”?是因为只要存在人与人的地方,就必然会出现各种方面的“贫富”之相,消灭这种“贫富”之相、将之抹平是不可能的,唯一办法就是使之“不相”,使得各种“贫富”之相能平等地存在,实现其“不同”,容纳各种“不同”而成其大,最终成就其“大同”。儒家、《论语》认为,这种“大同社会”的实现是当下的,是可以现世实现的,这种看法是由儒家的入世以及现世精神所决定的。

“贫而乐,富而好礼”,乐[yuè],歌舞升平,连“贫”者弱者都能歌舞升平,而只有“不愠”才可能歌舞升平,连“贫”者都能“不愠”,这才是真正的“人不愠”,这才是“大同”。这里,“礼乐”并举,并不是说“礼”归富者,“乐”归贫者,而是“互文”的修辞手法,无论贫富,都“乐”且好“礼”。为什么“礼乐”并举?“乐”是指个体的,“礼”是人与人之间的(高原注:礼,不仅仅指人与人之间的礼节,还有礼法、制度、外交、祭祀、宗法之意,缠师在这里点到为止,并无特指礼节),人人歌舞升平,相互又以礼相待,这才可能“人不愠”。另外,人人歌舞升平,还指代人人有好的修养,都是具有高度修养的君子。所谓“修身、齐家、平天下”,其人身不修,又何来“人不愠”的大同“天下平”?

非奴隶昆仑:2006-10-27 13:06

虽然楼主的解释很新,但不同意楼主的解释,孔子有那么厉害?楼主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塞给孔子。

=============

缠中说禅:是不是孔子的思想,唯一可以佐证的就是《论语》这文本,这方面的依据,在解释里都分析到了,是否合理,自己去判断。本ID坚持就文本论观点,不能因为古人的错解就可以将错就错。

 

白丁:2006-10-27 15:00

本白丁不是夸数女,而是支持数女这种正义大德行为。向来我们都是在青楼无理取闹,寻欢作乐,今天终于看到她有改邪归正之意了,呵呵。

所以要支持啊!

=========

缠中说禅:无邪可改,无正可归,不过还是要谢谢支持。

 

Sdf2006-10-28 13:35

楼主说什么不相”“不愠就能世界歌舞升平?

============

缠中说禅:理解错误。不愠是结果,不是原因。另外,你也没理解不相,杀尽暴君贪官也是不相的一种。

 

缠中说禅:2006/10/28 14:19:52

另外,必须再次指出,贫富不单单指财富方面,斯大林主义里,官僚就是者,斯大林主义也是一种人不知,也是贫而谄,富而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