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中说禅《论语》详解(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018-03-17 10:59:38)
标签:
论语、国学、缠中说禅 |
分类: 缠中说禅论语 |
缠中说禅《论语》详解(3)
u学而时习之
直译:效法/对照/校对
不
直译:不
意译:君子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得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行成圣人之道,这样,才能“不也很愉快吗?”
现在,垃圾白话文了,“学习”成了一个词语,如白开水般了无味道,白话文里“学习”的含义,还比不了文言文中“学”的万分之一。文言文中,每个字都有着丰富的含义,但这也使得相应的理解往往很难把握。
对文言文的把握,例如,对《论语》的解释,不能按照白话文那种垃圾西方式思维,首先假设文章的意义是如同细胞之于人体般由字符堆积起来,就如同西医般,白话文是一种死的文字。而文言文不同,理解文言文必须首先要得其神,而其神不在字符中,是文章的整体,如同中医,离开了整体的字符是没意义的。庖丁解牛,神遇而牛解,文言文的阅读也一样,神不遇而解其文,无有是处。
上面说了“学”,现在继续说这“习”字。甲骨文中“习”是“羽”字下从“日”[1] ,后来篆书误把“日”写成“白”,将错就错,一直流传下来,结果现在的繁体字里,“羽”字下从“白”,简体字就干脆把“羽”字劈成两半,“白、日”都不要,结果简体字就只剩下这无边的黑暗了。简体字,配合白话文的一种垃圾符号,把含义丰富的中文逐步强奸成西文那种垃圾符号,这就是历史的现实和现实的历史。
“习”,“羽”字下从“日”,本义指的就是鸟儿在晴天里试飞。这个“习”字,如诗如画,一字而有神。“日”属阳,所谓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2] ,就是“习”,也才是“习”。但后来所有的解释,都把“习”当成不断、反复、频频地练习、温习、复习之类的玩意,典型的白话文鸭子思维,以为不断上下左右地折腾就可以表现出色、工夫了得、赢得奖赏,真是既无情趣、又无品位,中文堕落成这样子,真是悲哀、悲哀!
“学”而“习”,就是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而得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不“学”“圣人之道”,无以得乘天地之正气。“学”,得“圣人之道”之体;“习”,施“圣人之道”之用[3] 。不“学”无以成其“习”,不“习”无以成其“学”,全体而大用,这才算是“学”而“习”之。何谓之“之”?成圣人之道也。
“学”而“习”之,必与其时,所以有“学而时习之”。“时”者[4] ,天时(注,天时,天道运行的规律),非依(注:依赖、依靠)其时,乃与(注:赐予)其时、时其时也。依其时者,小人也(高原注:缠师在48讲原文,小人,因没有智慧而踌躇、恐惧、疑虑,令顶天立地的“人”为之而小者。人之小,皆自小之,小人逃避承担、敷衍承担,最终还是在承担之中,因为承担是“不患”的,不管是直面还是逃避,承担都是现实存在的);与其时[5] 者,君子也;时其时[6] 者,君子行成“圣人之道”也。可笑几乎所有的解释,都将“时”弄成所谓按时、依时、适时之类的玩意,真不知其时矣。而“时其时”者,必得乘天地之正气,此谓得其天时也。“时其时”者,非得天与其时,乃与天其时也。由此可见,所谓天时,是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也(高原:比如股票,上涨的机会来了,是天与其时,给了你机会,但你要有能力抓住这个机会,能主动、积极地把握住这个机会,可以称为与天其时,这是个互动的关系,两厢都具备了,才可谈得上“时其时”。但根据缠师原文,“时其时”含义远比这“高大上”,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这可不是一般的两厢互动的问题)。不如此知之,实不知何谓“时”矣。
“学而时习之”,君子闻“圣人之道”、见“圣人之道”、“对照”“圣人”、在现实社会中不断地“校对”,与天其时而天与其时,得乘天地之正气而游六合,行成圣人之道,这样,才能“不亦说乎”。后面这句“不亦说乎”,就不用解释了吧。
黄反:2006-10-15 21:48
现在你终于承认,房中术也算是《国学》了,你国学学的这么好,房中术不知练得怎么样了?是不是已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最高。
===============
缠中说禅:2006/10/15 22:23
什么叫终于承认?房中术从来都是《国学》,不需要任何人承认!
还有,“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并不是什么最高境界,不要胡扯。
[1] 即:習。
[2] 六合: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3] 关于体和用,按佛学概念:“法”在佛学当中,系指一切万事万物,一般可从“体”、“相”、“用”三个角度来分析。所谓“体”是指本体,“相”是指现象,“用”是指作用。譬如,以金作各种盛物的器具,金是其本体,器具是其现象,盛物是其作用。一般人大都只见到法之“相”,而不明白法之“体”,亦不了解法之“用”。
[4] 时者,非时间、时辰、时候。时者,时运、时机,是从空间角度而言,事情发生的空间角度。
[5] 与其时:当上天赐予时机,自己把握,便是与,天时规律如同勺子,不问所欲,当斟酌而与之。
[6] 时其时,不需要上天赐予,而是与上天合一,道法自然,与天时合一,便是时其时。君子行圣人之道,不思不辩,不欲不求,不证不修,与天地规律合一,与天时而天时也,天时与自己而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