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电影人故事取材导演热情支持娱乐 |
分类: [原创]世态万象 |
电影不叫座,怎能怨影评人?
文/烟雨水乡
“贾樟柯欲投资100万寻找独立影评人”的消息日前引发热议,在贾樟柯看来,由其监制的《Hello!树先生》未能得到影评界公正待遇。所谓的“影评人”都热衷去“交口称赞”某些商业片,让本就发育不良的中国电影愈发走入“营销万能论”的怪圈。
在以票房论英雄的当今影坛,一部影片从开机伊始,就已经被深深地打上市场的印迹,大幅宣传海报,豪华的首映礼,明星云集的强力发布会,真可谓热热闹闹,令人十分期待,很多人致所以产进影院,观看影片,很大程度上与一部影片的前期宣传有着很大关系。
有的影片靠着强势宣传,及十分不错的剧情及拍摄技巧,赢得了较好的票房,而有些影片比如文艺片仅就故事情节来说,也许并不那么引人入胜,但其充满着艺术的质感与感染力,并未引起轰动或令投资方满意的票房。但作为一个导演来说,也许他期望所拍的影片,更多地是在如何做到打动人心上下功夫,但作为投资方来说,他希望影片能赚取大把大把的钞票,至于能不能打动人心,那是另外一回事。这无形之中,加剧了目前影片市场恶意而不负责的炒作与竞争。
商业片与文艺片,就好比畅销文学与纯文学作品的关系,一个完全走市场化路子,一个走的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地潜移默化的路线,拍商业片或写市场小说,更多地是去如何做好迎合观众(读者),至于影片(作品)质量如何,可以统统不用管,所以有些影片不惜斥巨资,明星阵容重金打造,场面气势恢宏,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单纯从感观享受来说,很吸引人,但却缺乏艺术感染力。文艺片往往投资规模不是很大,但往往极具艺术味儿,很唯美,很享受,也却能真正憾人心魄。
拍文艺片,导演需要勇气,更需要坚守,真正好的影片,并不是靠几个影评人,评出来的,即使人为评得再好,观众不认账,也于事无补,有些影片既叫座,又叫好,有些影片叫座不叫好,赢了票房,却失了人心。
今年11月推出的小成本制作《失恋33天》,并未投入巨大,但却实实在在地赢得了票房也获得了观众的口碑,很多影片制作人往往只从自身角度出发,低估了观众的欣赏水平和能力,要么粗制滥造,要么阵容豪华,但却始终无法获得观众的认可,不能不能令人感叹。
中国电影故事取材范围很大,既有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这样的大牌导演,也有贾璋柯、陆川这样的年轻有思想的导演,还有许多怀揣着影片梦想的制作人。如何让我们的影片在世界影坛拥有一席之地,如何使本土的评奖契合世界影片,这需要我们广大从影人员,始终坚持不懈地努力与创作,更需要观众们热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