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苏轼家教精神财富品质人格文化 |
分类: [原创]名人启示 |
苏轼的人格魅力来自哪儿?
文/烟雨水乡
苏轼以其丰富的才思和文学造诣,为后人留下了一首首令人叫绝的诗词,他疾恶如仇、光明磊落、潇洒自如的人格形象,更是令人钦佩与敬仰,这除了与他自身孜孜不倦的苦读静思,其良好的家教环境,也是他日后成就一番功业的坚强基石,我们且来看看他伟岸高大背后的家庭教育。
苏轼的父亲苏洵是一位大散文家,但他对苏轼要求非常严格,苏轼曾经在一首诗中记叙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这首诗主要讲了父亲对其学习监督十分严格,苏轼心里十分担心父亲回来检查作业,所以心里总感到不踏实,就像是嘴里被鱼钩钩着的小鱼般焦虑不安。苏轼写首诗时,已经六十多岁,且是被贬至遥远的海南岛,在这种极其清苦艰辛的生活下,他还能梦见儿时父亲督促自己读书的情景,可见父亲的对他有多么地严。
除了严格监督学业,苏洵对苏轼的人生教育也很到位。他给苏轼取名的“轼”是指车厢前端供扶手的横木,对于一辆车(古时的马车)来说,车轼好像没什么实际的用处,但是如果去掉车轼,这辆车也就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车了。父亲是希望苏轼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要懂得如何收敛自己,不可锋芒毕露,应该像车轼一样,虽然身处车子的显要位置,懂得保护自己、为人要低调。
如果说苏洵在他文化方面展现的是严父形象,那他母亲程夫人实实在在扮演了慈母的角色,苏轼十来岁的时候,母亲程夫人给他读《后汉书范滂传》中的故事:东汉时代的政治家范滂因查办贪官污吏,遭奸臣陷害,被处极刑,上刑场前范滂与母亲诀别时,动情地说:“母亲大人,我对不起您,今后只有靠弟弟尽孝心了。生者和死者,都各得其所。只求您舍弃难以割断的恩情,不要太悲伤。”范滂的母亲深明大义,对范滂说:“你今天能够与忠义之臣齐名、死有何恨!既已享有美名,又要盼望长寿富贵,岂能双全?我支持你为了理想舍弃生命。”
这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听完这个故事,当时,年仅十岁的苏轼站起身,激动地说:“母亲,倘若我也做一个像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
我们今天的家长大多会说:孩子别瞎说,这只是个故事,你有这种想法就行了,妈妈可不想让你去死。可是这位程夫人却十分平静对苏轼说:“你如果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这句看似很普通的话,却很有力度,这样的教育方式,如春风化雨般地滋养着苏轼幼小的心灵。
在苏轼一生坎坷的经历中,无论在巨大的成就面前,还是在一贬再贬的困窘局面下,他始终都能做到爱憎分明、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潇洒作诗生活,这与他从小受到这样的人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人格教育?今天的家长,在孩子成长的道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要什么给什么,什么都是最好的,自己再苦再累,都不愿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很多孩子就如温室中长大的花草一样,根本经不起风雨的历练,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竞争中,显得不堪一击,在压力挫折面前,常常是一蹶不振。
父母给予孩子的教育,不能单单是物质的满足与供给,而更多的应该放在对孩子健全人格和精神意志品质的教育上来,因为这才是父母给予孩子永远都不会丢失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