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压岁压岁话过年(原创文章)

(2011-01-26 00:00:01)
标签:

过年

压岁

调皮

欢乐

红包

趣味

祝福

杂谈

分类: [原创]世态万象

压岁压岁话过年

文/军中雨巷

 

小的时候,最喜欢过年了,每当这时,我们这些小调皮,淘气蛋就没了人管,没了人骂,可以自由自在地追逐戏耍,四处撒野了,平时偷偷摸摸干得事,这时变得肆无忌惮一点,也不会引来大人们的关注,因为他们也有许多事要忙呢。于是去东家鸡窝里拿两个蛋,去西家鱼缸里抓两条鱼,然后再从自家里取些个调料什么的,躲过大人视线,在哪个涵洞底下,生个火,烤红薯、煎鸡蛋,煮鱼,可把我们这些人乐坏了。

 

每每干了这些坏事回家后,总是表现得十分老实,干什么活都特主动,往往在得到长辈们的夸赞之时,心中总会暗自窃喜自己的高明与聪明,这样的趣事及快活事还有很多,但最令人高兴和期待的是,每到除夕晚上,总会收到来自爷爷奶奶父母叔叔们的红包。在我们老家也叫“压岁钱”,据老人们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但我最关心的,不是压不压邪祟,而是能从那鼓囊囊的红包中,得到自己的念想,多的有十几块二十块,少得也有五六块,这些小钱,能将积蓄已久的渴望,得到释放,买玩具、糖果、小人书、花贴纸等不一而足,可这仅仅是一个美好的念想而已,等过了初一,父亲会把这些“压岁钱”悉数收缴,连一个子儿都不剩。

 

发红包,也称压岁钱,在中国渊源流长,最早起源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宋元以后,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送红包和收红包是国人长久以来的传统习俗。到了近现代,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红包文化体现了礼尚往来的人际关系与和谐相处的友好情结,几百年来红包延续着这样的精神内涵。

 

如今,红包的意义已远远大于过去,甚至成了一种风尚,一种风气,但正所谓瑕不掩瑜,红包还在传承着它应有的使命,现在有时和父亲聊起小时候收红包的趣事,从他略显搪塞的口吻中,还能品味到那份威严,但真正令我感动的是,在那个生活相对贫乏的岁月中里,人们心中始终坚守着的那份精神信念。在南方等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春节期间公司领导都会向员工派发一封“开工利是”,寓意着开年大吉大利,来年交好运,这种方式既体面,又温暖人心。

 

红包是一种美好的象征,不管多与少,总能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其本质和内涵都不会变,那份美好的祝福将永远留存于人们的心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