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语言一份清静(原创文章)
(2011-01-16 00:00:08)
标签:
文明传承网络热词央视方言规范经典杂谈 |
分类: [原创]世态万象 |
还语言一份清静
文/军中雨巷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赖以交流的工具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重要基础,如果把文字比作是一首歌的话,那语言就是那动听的音符,时而抑,时而扬,如诗歌般美妙,似行云般流畅,给人美的享受令人陶冶沉醉其中。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一些含混不清的网语经传播,俨然成了热词,受到众多年轻人热力的追捧与应用。就拿某些网站评出的“2010年十大网络词”来说吧,1.“神马都是浮云”、2.“给力”、3.“我爸是李刚”、4.“闹太套”、5.“鸭梨”、6.“非常艰难的决定”、7.“蒜你狠系列”、9.“围脖(微博)”、10.“凡客体”,从这些热词来看,有些是新闻热点产生的,有些是社会事件产生的,有些是品牌广告用语,而有些纯属恶搞,这既扰乱了公众视听,也是对优美汉字的一种亵渎,既不严肃也不严谨,应加以正确规范与引导。近日看到网友在微博发中这了这么一条信息“么有手机费老”,琢磨了半天,才得知原来是“没有手机费了”的意思,还有一些景点街道的路牌,也出现这样的情况,“龙湖街道”,它写成“龙湖street”,这种夹中夹英的标识,看后很是令人费解,不懂英文的朋友,以为是汉语拼音,这极不规范,也不合理。
央视新闻著名播音员李瑞英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说起过自己亲历的一件事:若干年前,她以嘉宾身份参加“世界温州人大会”,在会上,嘉宾们围绕一个话题热烈地讨论着,结果几位温州籍的嘉宾用方言争论了起来,其他嘉宾完全听不懂,造成了其他人被彻底晾在了一边的尴尬境地。后来她对他们说,“你们可以学会英语,有的人还会法语、西班牙语等好几国语言,为什么就不能学会普通话呢?”或许你的发音并不标准,但说普通话至少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的思想。
作为一位播音员,李瑞英的质问,不无道理,有些人外语说得比老外还流利,可自己的母语却讲得不“地道”,浓重的方言,使人常常有种云里雾里般的感觉,这不禁令人忧虑与反思。
近日光明网就语言问题作了专门调查,结果显示有48.6%的网友表示支持保护汉语的规范性,因为语言是民族认同感的基础,必须保持其规范;2.8%的网友表示反对,因为语言就是要与时俱进,兼收并蓄,否则会失去生命力;48.6%的网友则认为,汉语可以有所创新和改变,但必须适度,不能损坏汉语的整体结构和内涵。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通过语言和文字在传承和延续着文明,一部部经典的著作,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不必说先秦诸子散文的慧哲与深邃,也不必说唐诗宋词的瑰丽与清畅,更不必说元曲明清小说的浩瀚与博大,一部《论语》就研究了二千多年,这些著作用语严谨,断章绝句,通明晓义,喻意深刻。
由此可见和任何事物的发展一样,语言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但不能脱离根本,不能凭空臆造,不能曲解误导,更不能影响交流与沟通,必须遵循规律,时刻维护语言的纯洁,在吐故纳新,兼收并蓄的同时,做到规范用语,文明用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