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归侨的故事(第330篇)椰城“振强”和棉兰“新中艺”

(2022-03-24 19:59:33)
标签:

杂谈

归侨

教育

历史

文化

分类: 老归侨的故事

老归侨的故事(第330篇)椰城“振强”和棉兰“新中艺”
60多年后,作者在香港再见到当年棉兰“新中艺”的独唱演员麦美珍女士


老归侨的故事(第330篇)

椰城“振强”和棉兰“新中艺”

作者/(印尼归侨)张茂荣(戊草)

    在香港读到印尼华文报刊里有关棉兰华人社团活动的消息,总会加以关注,仔细阅读。很欣赏现在棉兰的华人能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以进行文化教育和慈善事业为宗旨,并努力践行的团体“华联”。我不是棉兰人,没到过那个地方,然而,对棉兰的亲切感,要追朔到难忘的悠悠往事。

    我高中毕业后教书的椰城振强学校,教导主任是曾在棉兰、先达学习和工作过的黄清林老师,他年龄比我稍长,五短身材,一看就知道是个能干的青年,各方面都显得很成熟,工作热情而严谨;他具有棉兰华人会说潮州话、福建话和客家话的特点。我们都年轻,我和他可说是亦师亦友,他给我讲过郁达夫和王任叔日占时期在那里的故事,以及抗战时期一批中国文化人经新加坡南渡到印尼的故事。还特别提到“先达”,讲过几句那里华人用的特殊“国语”(即指“普通话”)。也曾给我讲“多峇湖”的绮丽景色和浩瀚气势。

    那是上世纪50年代,华校多在新建或扩建校舍,向华社筹募建校基金,华社各界人士都热烈响应,慷慨解囊:或争先恐后认捐,或家有红白喜事拨出贺礼、赙仪助学、或由学校师生举行各种文艺演出筹款。还搞“献砖运动”,发动师生走出校门向社会募捐。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形式多样,成绩斐然。当时的侨界善长仁翁遇到家有喜事愿意贺仪助学,教师就带着学生帮忙布置场地和接待来宾,甚至奉茶倒水,不同於现在一切都由酒店搞定。大家参与这种公益事,就像过节一样兴高采烈,同侨们热心捐献,师生们接受了一次次的实际公益活动的教育。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华校就靠同侨的捐输维持和发展起来。

    有一年,黄清林老师趁春节假期回棉兰探亲,回校后就说起棉兰有一个“新中国剧艺社”,简称“新中艺” ,人才鼎盛。他们的演员常深入到农村基层,为友族老百姓演出,和他们交流,学习和收集当地民间音乐、歌曲和舞蹈,加以整理、提高,成为该剧艺社广受观众欢迎的精彩节目。

    不久,校长在教职员会议上宣布棉兰“新中国剧艺社”将应邀来椰城义演,为振强筹募建校基金,原来是老黄回棉兰时和“新中艺”联系的成果。一切准备工作立即展开,最重要的当然是为几天的演出租借剧场和印制“门票”。其实,门票都印成“赠劵”,然后发动师生遍访社会各界,争取认购认捐,多多益善。我们教师分别带着一组组学生,卖力地利用课余时间逐家逐户叩门拜访华人华侨家庭,推销“赠券”。

老归侨的故事(第330篇)椰城“振强”和棉兰“新中艺”
棉兰“新中艺”赴万隆演出时摄于下榻的万隆“清华中学”


    假期到了,“新中艺”一行男女三、四十众,乘海轮依时到达椰城。他们带来许多装满道具和服装的大箱子,乐队成员背着各种大小不同乐器,浩浩荡荡从码头来到学校。他们就住在学校里,把教室的课桌并在一起,铺上草席当床单,晚上点着蚊香就寝。一日三餐则由校董的夫人们和部分师生,在各家分别亲手烹调,然后送到学校开饭。那真是极其节约费用的旅行演出,对他们来说,似乎早已习以为常,甘之如饴。作为一个接待他们的成员,看到他们不顾舟车劳顿,第二天就立即在学校的场地上分组紧张、热烈、认真地排练各种节目,不禁对他们刮目相看,衷心敬佩!那天下午,我陪同他们去“新巴杀”(Pasar Baru) 的“新华学校”的大礼堂。一位男歌手和一位女歌手,先后站在台上,对着麦克风吊嗓子,让其他人在观众席的不同位置,试听音响效果。那是一位歌声嘹亮的男高音和嗓音甜美的女高音歌手!

    “新中国剧艺社”第一天的演出,偌大的新华礼堂没有坐满,那晚的“赠劵”没有被认购完。然而,帷幕一启,第一个节目一开始,就把全场观众牢牢地吸引住了。接下去每个节目的演出,全场鸦雀无声,结束时掌声四起,他们给椰城观众带来了以往不曾欣赏过的,甚至不曾听说过的苏门答腊岛(Sumatra)各族民歌和舞蹈,加上男女演员优美的歌声,精湛的舞姿,乐队伴奏和紧凑的节目衔接,让观众耳目一新。最受欢迎的是那位女歌手唱的《梭罗河之歌》,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优雅动听。一曲终了,掌声不断,一再谢幕,欲罢不能。还有话剧《风雨牛车水》,演员能很好朗读台词,也善于表情,高出当时椰城华社的水平许多。尤其扮演“房东太太”的演员最为出色。第二天演出时,观众蜂涌而至,一劵难求。此後几天的演出场场爆满。记得扮演“房东太太”的演员,因不慎扭伤了脚,疼痛难忍,但她咬紧牙关,坚持演出,巧妙地在台上减少走动,却愈演愈精彩,可见功力之深厚。

    演出休息的一天,我和几个振强同事陪同她们去“新巴杀”大街逛商店,那是华人集中的购物中心。走着走着,有人认出那位一曲《梭罗河之歌》令观众如醉如痴的女歌手,立即被人们团团围住,水泄不通;有的争着握手,有的要求签名,争先恐后,不亦乐乎!我们费了不少唇舌和力气,才把她们“解救”出来。

    在椰城的演出结束后,我们还安排并陪同“新中艺”全团人员到万隆演出和旅游,那是第一次和能歌善舞的人们同行,印象最深的是不管大旅游车载着我们到那里,始终歌声嘹亮,欢笑声不断。我坐在大巴的前座权充导游和打点之责,每每回头向车后望,总是看到他们个个或笑逐颜开,或引吭高歌,青春气息洋溢整个车厢。当时我想,做一个演员可真开心啊!在万隆的演出效果同样轰动,当我们利用白天的时间到著名的覆舟山火山口、Dago瀑布等景点游览时,热情的万隆“粉丝”竟自动驱车陪着,万隆的观众比椰城还”疯狂”!两年后,“新中艺”又来过一次,在椰城市立剧场演出,那是1957年我准备回中国前夕。

老归侨的故事(第330篇)椰城“振强”和棉兰“新中艺”

陪同“新中艺”到万隆演出和旅游时摄於覆舟山火山口旁。后排右3为在《风雨牛车水》一剧饰演“房东太太”的演员、左2为作者


    回中国後,我在上海念大学,由于学校地处郊区,交通不便,学校常邀请上海的专业文艺团体,派校车把演员们接到学校,在大礼堂为师生们演出。当时上海各文艺团体的水平颇高,如: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话剧团、上海合唱团、上海歌剧团等等。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访问印度尼西亚的文化艺术代表团,其成员多选自上海。大学里每有这类演出,必把礼堂挤爆。

    有一次来了“上海合唱团”,一位身穿晚礼服的女歌手款款走到台前,一曲《梭罗河之歌》同样使大学生们为之倾倒。“再来一个!”的呼声此起彼伏,同样欲罢不能!原来她就是当年到椰城演出、让椰城观众为之倾倒的“新中艺”女歌手!她的歌声比过去更加甜美、更加圆润,台风也更为潇洒。她一定也是几年前从棉兰来到上海,在音乐艺术学院深造毕业之后分配到合唱团的。记忆中《梭罗河之歌》还没有人比她唱得更好的,即便是上世纪末中国改革开放不久,我在上海工作期间,印尼旅游部长到上海参加国际旅游展览会时,一同前来的国家级女歌手唱的《梭罗河之歌》虽好,仍然唱不出那记忆中特有的韵味和情怀。

    半个世纪前的棉兰“新中艺”,在交流、学习、整理、提高印尼民间歌舞中,做了极其有益的工作,他们把苏岛的民间歌舞带给椰城的观众,具体地说是椰城的华人观众。随着当时每年学期结束有不少学生到中国升学,也把印尼歌舞带到中国。如Ayoh Mama,Sing Sing So,Salendang Mainang,Waktu Potong Padi等峇达族民歌,和Tari Piring等舞蹈,都是“新中艺”带到椰城首演,而后在椰城和印尼各地传唱和传演,再传到中国各地。

    经过半个多世纪,棉兰“新中艺”演员们的音容笑貌至今还十分美好地留在脑海中!

(2018年4月 香港)

老归侨的故事(第330篇)椰城“振强”和棉兰“新中艺”
2015年7月突闻棉中校友、原棉兰“新中艺”独唱歌手高歌一曲

【后记】

    几年前某日,在香港参加一个中国“一带一路”共同发展战略中,海外华人如何发挥桥梁作用,促进所在国基本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研讨会。会后由香港原棉兰中学校友上台演出节目助兴。头一个是女声独唱,我突然觉得歌声和身影似曾相识,旁边的一位棉兰归侨小小声告诉我说,这位姓麦的歌手年轻时曾是棉兰“新中艺”的成员。我不禁在她唱罢走下舞台回到座位上时,趋前和她打招呼,并自我介绍说:

“你好,我姓张,叫张茂荣,是印尼雅加达归侨。上世纪50年代,曾经在雅加达振强学校当教师。”

    她说她叫麦美珍,一听我说起“雅加达振强学校”就回答说:

    “我知道这个学校。”

    我继续说:“是吗!你知道振强学校?”

    她说:“是啊,我回国前去过椰城参加演出。”

    “是不是为椰城振强学校的建校筹款演出?”我再问。

    她说:“是,那时我是棉兰新中艺的团员。”

    我仔细地打量她,她好像也在仔细打量我。

    “在椰城演出时是唱Bengawan Solo吗?”

    “是的,就唱Bengawan Solo!” 她不假思索并不无自信地说。

    “那你回国后到哪里念书?”

    “上海音乐学院。”

    看着、看着,60年前她高唱《梭罗河之歌》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渐渐地浮现出来,越来越清晰地和眼前的这位老歌手叠合在一起。

    最后我说:“没想到60年后还能见到你!”

    她说:“没想到你以前是椰城振强学校的教师。”

    (2018年7月於香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