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归侨的故事(第328篇)师表常尊教泽犹存—华东纪行(之一)

(2022-03-15 22:51:03)
标签:

杂谈

归侨

教育

历史

文化

分类: 老归侨的故事

老归侨的故事(第328篇)师表常尊教泽犹存—华东纪行(之一)

老归侨的故事(第328篇)

师表常尊   教泽犹存

— 华东纪行(之一)

(南通市纪念华侨教育家李春鸣先生诞生115周年活动侧记)

图文-张茂荣(印尼归侨)

老归侨的故事(第328篇)师表常尊教泽犹存—华东纪行(之一)

    

    虽然我不是原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中华中学” 校友,却有幸应邀出席江苏省南通市纪念原“华中”李春鸣校长诞生的活动。接到邀请之后,回想起二战结束后,“华中”从躲避日寇的外地重回雅加达办学,我的姨父陈章基、姨母锺嘉宁一家从万隆搬到雅加达,陈章基是创办“华中” 的“三基一鸣”(即李春鸣、李善基、张国基和陈章基)之一。他们一家和单身的张国基先生住在一起。我有时去看他们,就跟着表弟妹称张国基先生为“张伯伯”。

    常听父母亲谈起他们四位创建“华中”的贡献。李校长是印尼华社著名的书法家,我在印尼雅加达家里客厅墙上还悬挂着李校长送给父亲的墨宝,一首温庭筠(飞卿)的诗。诗云:

江海相逢客恨多,

秋风叶落洞庭波;

酒酣夜别淮阴市,

月照高楼一曲歌。

    诗,寄托父亲和李校长离开故乡下南洋从教的共同感受。

    纪念活动是南通侨联、雅加达华中校友会、香港华中校友会和南通华侨博物馆合办的。纪念活动还和江苏省侨联主办、称为“亲情江苏” 的“第二届南通华侨文化节”相结合,因此,节目多而精彩,来自中国大陆各地、印尼、香港等地的华中校友约100多人参加,而李春鸣先生的子女、孙辈来了25人。李校长和夫人徐兰育有5子3女。听李校长排行第四的女儿李隆荪(解放军大校军衔)说,李校长散居在国内、外的后代有100多人。有趣的是,这次从海外和大陆各地来到南通的孙子辈之间,因掌握不同的语言,竟难于相互直接用国语对话。

    南通地处长江出海处的北岸,和苏州南北相望,过去在拜耳公司上海代表处工作时,曾多次到南通,谈判合资生产柠檬酸的项目。那时,从上海去南通颇费周章,由于长江天堑阻隔,先是要到码头乘渡江轮,行船速度缓慢;后来有了较先进的水翼船,速度大为提高,但上车、下车、上船、下船,也要花上大半天时间,有时因风高浪大,码头封港,只好望江兴叹了。这次香港和上海的校友同乘一辆豪华旅游巴,从上海开进沪宁高速公路,花一个多小时到苏州,然后经刚建成通车的“苏通跨江大桥”,几分钟就跨越长江天堑,全程大概花2个小时就到达下榻的饭店。

    到达南通当晚,南通市委、市政府在南通大饭店为我们举行招待晚宴,被安排和华侨问题专家黄昆章、李校长公子李达昌、印尼的潘仲元等同桌。在随后三天的活动中,还认识更多的华中校友,包括远道而来的印尼华中校友。大家一路攀谈,让我了解不少印尼华人的实际境况和心态。也结识不少广州校友,交流种切,收益良多。虽然南通并非侨乡,归侨、侨眷人数不多,但南通市政府十分重视侨务工作,多年来都被评为全国侨务工作的标兵城市。

    晚宴结束,我们分乘三艘游船游南通的濠河,观赏濠河两岸的迷人夜景。原来南通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老城区只有1.5平方公里,濠河就是围城的护城河。源头活水来自长江,南通市政府定期挖掘淤泥,清理河道,把河两岸的建筑、绿地、公园、桥梁搞得美仑美奂,加上两岸以及河中央的喷水和灯光工程,游船时感觉好比进入童话故事里。

    其实,南通的发展,和清末民初的一个实业家和教育家有关,他就是著名的张謇。他毕生创建了南通的现代工商业,大力振兴文化教育事业,创办新式学校,包括全国第一家聋哑学校。更可贵的是建立园林式的博物苑(不称为“博物院”)。从而打下南通人注重教育、兴建学校的传统。这也是全国的第一家华侨博物馆,以及李春鸣先生纪念馆能在南通建立和举办的原因。当年,李春鸣先生从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在南通中学当国文教师。

    几年后,在星加坡的陈嘉庚先生为了兴办新式的南洋学校,委托国民政府教育总长黄炎培在国内物色师资。1918年,李春鸣先生受黄炎培的委托,和100多位师资队伍,背井离乡,把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及现代科学知识带到南洋,取代华人社会的私塾教育。从此,现代式学校在南洋好比雨后春笋般建立,他们对华人教育的贡献居功至伟,也和当时国民政府对海外华人教育的重视和扶持有关。我们能够在印尼接受现代教育,是前辈人努力默默耕耘的受益者,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记江苏省和南通市的先贤们的重大贡献。

    活动的第二天上午,在南通大饭店三楼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纪念李春鸣先生诞生115周年大会,和追忆华中历史,传承华中精神研讨会”。大会和研讨会发言者众,都从各个不同角度缅怀李校长和华中,阐述华中精神和李校长制定的“公诚勤朴” 校训等。会场布置得十分活泼而肃穆,背景以紫红为主,右上角为李校长精神矍烁的头像,会议名称下面,是以椰树林为背景的华中校舍,令人回想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国庆运动会的壮丽场面。大会结束前,所有与会者起立,高唱李校长作词的《华中校歌》,歌词曰:

黉*舍巍峩兮吧城之中,华中创立兮旭日升东;

学子莘莘兮朝气蓬蓬,品德是修兮科学是攻;

愿我同学及时努力兮,‘公诚勤朴’扬校风!

(*黉:读hong,古时指学校。)

    我虽不是华中生,跟着大家唱时,缅怀“三基一鸣” 以及许多华中、巴中、八华等先贤和老师们的艰苦创建校园和谆谆教导,肃然而起敬!

    下午,在南通“更俗剧场”观看“亲情江苏”华侨文化之旅暨第二届南通华侨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演出,节目精彩。其中排在《中华中学校歌》后的第二个节目:诗朗诵《春风化雨人》最为感人,不但诗写得好,男女表演者的倾情演出和洪亮清脆音色,颇为感人!

    第三天在“南通博物苑”出席“不朽的华中—暨华侨教育家李春鸣纪念展”的开幕式。开幕剪彩后,进入参观华侨博物馆和李春鸣纪念馆。接着是参观访问李校长曾经执教的“南通中学”,它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许多名人包括:革命家、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教育家…出自该校。它是一间完全高中,在校学生近四千,校内设备之齐全为我所仅见。

    又分乘四部大巴,分头访问南通邻近的四个小城镇,我被安排访问海门县级市的一组。海门是位于南通东面更加接近东海的长江口北岸,和上海相对,而在海门和上海之间的长江口上,有一个崇明岛,目前正修建连接海门到崇明,和崇明到上海的铁路桥,一旦建成通车,从上海到海门大约只需一小时。因此,海门将成为上海的一个后院。最使人感到大开眼界的是,参观一间名为“试验学校” 的私校,校园占地面积达700亩,新式的教学楼、实验室、学生宿舍、饭堂、大礼堂、多功能厅、语音室、田径场、球场…一应俱全。该校拥有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近8000人,听说一部份来自上海、苏州一带的学子,奔该校离开喧嚣的大城市,学习环境好,以及教学质量高而来的。

    为时三天以纪念李春鸣先生为主的活动结束了,大家满载着校友的情谊、南通的深刻印象,尤其是李春鸣校长的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相互道别,自不在话下。

    几点感想:

    (一)李春鸣校长的纪念活动搞得很成功,这是南通市侨联、江苏省侨联、以及印尼、香港和上海等华中校友会团结合作的结果,确实体现华中校训“公诚勤朴” 的精神。

    (二)大会的各项安排井然有序,活泼生动,不流于形式,非常赞赏华中校友和谐相处,实实在在,不争名利的精神面貌。

    (三)惊叹和赞赏南通一带的人从上到下,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如此注重文化教育的发展,他们确确实实在继承清末民初当地先贤、工商业家、教育家张謇“工商业为父,教育为母”的真知灼见。

    (四)李春鸣校长伉俪是于1966年和我的姨父陈章基、姨母锺嘉宁由印尼回国的,到得广州,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全国一片浑沌,陈章基和锺嘉宁夫妇被送到新成立的珠江农场,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不久终于先后撒手西归;而李校长夫妇则在兵荒马乱中到广西投奔儿子,不料广西两派演出全武行,儿子也受到冲击,李校长夫妇只好二度搬家到重庆,投靠刚分配到那里的小儿子。不久,先后在重庆病故。

    莘莘学子心中,李春鸣先生师表常尊,教泽犹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