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中)和东瑞瑞芬老师的合影
香港篇(第20篇)
双瑞赠书 社群获益
图文/潘金英(香港)
文友瑞芬打電話來:獲益搬倉。
好瑞芬,她說最快想到愛推廣閱讀的我倆,立馬與我倆相告,獲益公司很快要大倉搬細倉了﹗
現她安排苦力拎走些書架及木板,並捐一批書刊到大學圖書館。她知明珠和我常到中、小學去,另想送批書給我倆及一些作家文友,歡迎即日來取,再轉贈他人。我不禁讚美她贈書利社群,這種大方利他的精神,真令人感動﹗
獲益搬倉這消息,令我憶想到她和他虎山行的許多創業往事。瑞芬主理的獲益出版社,30年的歷史了,貨倉儲存的舊圖書少說也有三四十萬冊;她說以前大部分書印刷太多,不像現在只印兩三百本;30年來的舊書蒙上厚灰塵,佔據了大量空間,而租金日貴。香港空間貴,獲益要大倉搬細倉了,無法不處理;雖說舊書適合送廠切紙,環保再造,都是有貢獻,但血汗出版,真不忍心﹗往昔網絡未盛行、文字還沒有電子化,那時紙質圖書是閱讀的唯一選擇,例如劉以鬯的名著《對倒》,更在王家衛電影《花樣年華》的刺激下,曾成為書店文學暢銷書榜榜首。但受歡迎的書還是很少,大部分書就沒有那麼好的遭遇,銷路不佳,大都默默無聞躲在角落裏。
社會進入電子時代後,網絡發達,大大影響了紙質的出版,網上閱讀也打擊了紙質閱讀,可幸仍未能取替、消滅紙質圖書。但網絡化猶如大海湧浪,潮捲一切;有些人難免驚慌失措,未慣適應,或悲觀看前景。
其實,書的命運,不是正如人的命運般嗎?花開花落,日出日落,好戲落幕,曲終人散;如果是演者好戲、如果是此曲回味,
不是非常好嗎?絕大部分香港中小學、大學,都可在圖書館內看到東瑞的書,不少人可在書店看到他的書,還有香港公共圖書館的香港文學館,一度收藏其筆跡及簽名本,這樣不是非常好嗎?
東瑞書的蹤跡,隨處出現。現倉裏地方小,沒處存放,留又有何用?紙類書刊,被賣到廢紙站按斤秤呀,回收店收購的是金屬。書的命不屬於自己,人到天堂時也無法帶走,捐出去吧,給更多人看才對﹗瑞芬快人快語,快手妥善安排把適合的新書,捐獻給不同學校和需要的人。她兩夫妻海內、外文友多,送出的書也多;為了支持雙瑞,我們啟程到獲益公司領贈書,和書、書主人光榮合照;將會把領取之書,向學校圖書館公益贈書,以行動相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