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火战车上的英雄-殉难于日军集中营的奥运冠军传教士

(2010-03-20 20:15:18)
标签:

火的战车

里德尔

冠军

传教士

分类: 杂谈

               http://s15/middle/649f04a2g823a6d7427fe&690

 

   “请给我一把火炼金子的弓!
    给我欲望的箭!
    给我矛吧!云啊,请不要遮住!
    给我火的战车!
    我不会停止思想的战争,
    我的刀也不会在我手上睡着,
    直等到我们在英伦的绿草地上
    建立了耶路撒冷。”
        ——威廉•布莱克《耶路撒冷》

    擅长于宗教题材诗歌的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这段诗句取意于《圣经》中的“以利亚升天”。一天,当以利亚和以利沙走在路上时,“忽有火车火马、将二人隔开、以利亚就乘旋风升天去了”(《列王纪下》2:11)。“火的战车”这一神迹代表了以利亚坚持信仰并得到了最终的升华,那灼人眼目的火焰和力量便是信仰的光芒。
    科林•韦兰特被“耶路撒冷”的诗词所震慑,为他的剧本取名为“火的战车”(Chariots of Fire)。
    英国短跑运动员埃里克·里德尔是电影剧本“火的战车”中两个主人公之一。

 

              http://s6/middle/649f04a2g823a767d0685&690

               1908年,埃里克.里德尔(右)和兄弟罗勃.里德尔
               成年后,他们一个成为了奥运冠军,一个成为了医生。
               并且都是宣教士,为福音的传扬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里德尔是本世纪初传奇性的体育英才人物,杰出的英国田径选手。1902年1月16日他出生于中国天津的一个苏格兰传教士家庭里。随后不久,他便被送回英国本土——苏格兰的斯特灵郡接受教育,在伦敦他完成中学的学业,毕业时入爱丁堡大学攻读学位。在大学学习期间,他的体育才能便锋芒毕露:1921年、1922年和1923年他代表爱丁堡大学连续3届在苏格兰田径锦标赛上“连中三元”——100码、200码和4哩接力跑的冠军,共获9块金牌。起初,他的橄榄球打得十分出色,1923年曾作为苏格兰代表队成员参加了系列橄榄球比赛。后来,他放弃了打橄榄球专门从事田径项目的练习,并把注意力集中到了1924年的巴黎奥运会上。

               http://s11/middle/649f04a2g823a7aba8eaa&690

              埃里克.里德尔获得奥运会400米冠军後,顷刻间成了英国
              举国欢迎的英雄,然而在喧闹的庆贺和崇拜声中,
              他却听到了神的召唤,毅然决定告别奥运会金牌的荣誉
              和光彩,放弃个人的荣耀和他人的羡慕。 

    1924年在巴黎举行第8届奥运会时,里德尔入选英国田径代表队。他的100码的最好成绩曾达到9秒7(1923年),这次他很有希望在100米比赛中夺魁。但这届奥运会100米比赛的第1轮小组预赛安排在7月7日(星期天)举行,这与里德尔的信仰,礼拜天(安息日)必须进教堂的习惯发生冲突。于是,他痛苦地放弃100米的参赛报名,而参加他不擅长的200米和400的比赛。7月9日的200米比赛中,里德尔以21秒9获得第3名,取得1块奥运会铜牌。7月11日,里德尔在一小组复赛中以第1名取得决赛资格,但成绩只有48秒2平奥运会纪录。2小时后,400米决赛开始,他一开头就跑得飞快,前200米仅用22秒2,后半程跑速虽明显下降,但始终没人能触及他。结果,里德尔超水平发挥,以47秒6的优异成绩获得冠军,取得1块奥运会金牌并创造了奥运会新纪录。里德尔在痛失100米金牌后,终于夺得了400米的金牌.

 

               http://s10/middle/649f04a2g736c5cfa3719&690
              1924年毕业那天,埃里克.里德尔在爱丁堡大学的麦克艾文大厅外被同学
              高高地举上肩头。大学毕业後的第二年,他悄悄地退出体坛,离开祖国
              来到中国宣教,继承他父亲的遗志加入艰难中的来华宣教士行列。

 

                http://s3/middle/649f04a2g823a81c31c42&690
           1923年春,在阿梅德尔,埃里克.里德尔第一次在福音布道会上发表演说。 

    奥运会结束后,里德尔于1925年以爱丁堡牧师身份重返中国传教,同时又在天津新学书院(现天津17中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正是看中了利迪尔的丰富阅历,英工部局邀请他参与设计民园体育场的改造,于是利迪尔根据自己的经验对跑道结构、看台层次等的改建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这些在当时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设计,使民园体育场以全新的面貌在1926年与世人见面。至此,这座占地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木板看台,能容纳近两万人的体育场成为了当时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综合性体育场。但在天津,他很快就失去了内心的平静。他认为,神召他到中国,绝不是为了舒适的城市生活,更不是为了在外国人和富贵人中间转圈子。不久,他辞去教职,深入冀鲁豫边区,尤其是在河北省境内的农村传播福音。

 

                 http://s10/middle/649f04a2g736c416aa069&690
         1934年,埃里克·里德尔同一位加拿大来华宣教士的女儿弗罗伦丝·麦肯齐结婚。

    1934年,里德尔与年轻的护士弗芬伦斯·麦肯齐结婚。几年后,两个女儿相继出世。随着中国国内抗日救国呼声的高涨,加上战争乌云密布,于是里德尔安排已怀身孕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前往加拿大。在加拿大,他们的第3个女儿诞生了。他安顿好妻子和女儿后,再次返回中国。然而这一次的分离竟成了永诀。
  珍珠港事件后,埃里克在中国的活动开始受到监视。香港沦陷不久,里德尔即被日本侵略军拘留并被关入山东潍坊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所在地的集中营里(现为潍坊第二中学)。在那里关有1000名囚犯,其中包括60名父母不知去向的外国小学生。在集中营内,里德尔担负起了帮助孩子们的学习及生活管理工作,同时通过他耐心的教育和体贴入微的关怀,使得孩子们的身心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里德尔在集中营里生活了3年,他始终遵循事业上的感召:帮助年幼、年老的弱者和处于困境并孤独的人。
  在集中营里,里德尔受到了惨无人道的迫害,他的身体开始一天天消瘦下来。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生活中,里德尔依然保持坚强的信念.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最后几个月里,一贯身体健壮的里德尔常感到剧烈的头痛和恶心,1945年2月21日,他被诊断为脑肿瘤,最后,被称为“飞行传教士”的里德尔死于日本战俘潍坊集中营里(伦敦《泰晤士报》曾报道过这一消息)。

 

                http://s9/middle/649f04a2g823a88b71468&690
         1940年,埃里克·里德尔和弗罗伦丝及他们的女儿帕特丽夏和希瑟在苏格兰。 

    1989年,一位出生于苏格兰现定居香港的土木工程师兼作家丘嘉先生(查理·沃尔克),在研究里德尔的生平事迹之后,想出了一个主意,策划成立埃里克·里德尔基金会,旨在培养和训练有天赋、有潜力的年轻一代运动健将尤其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后起之秀,是他们和英国选手汇聚在一起,进行体育文化交流,发扬里德尔的体育奉献精神,以实现里德尔的遗愿:五环旗下,各大洲健儿群星争辉,把奥林匹克运动推向新的高峰。该基金会最突出的一点是,只设常务副主席,主席空缺,那位置只能属一个人:埃里克·里德尔。

 

                http://s8/middle/649f04a2g823a8a684ce7&690
                 热爱中国人民是那样的真诚。埃里克.里德尔深入
                 冀鲁豫边区,尤其是在河北省境内的农村传福音。


    在里德尔的一生中,他为中国的年轻人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交往搭起了一座桥梁。他无私和真诚的品格,赢得了每一位与他相识的人的敬慕和爱戴。里德尔基金咨询与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威廉普维斯说到建立这一基金会的目的是纪念里德尔的一生。“他出生在中国,随后又回到中国,并在教育、体育运动及文化交流方面把中国和苏格兰紧密联系在一起”,“他特别信奉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他在世时,一直希望能为自己所钟爱的体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偿。在其第二故乡——香港,创立一个体育基金会,这是遵照他的遗嘱”,“在那个时代,那种背景下里德尔所做的一切,确实是英雄之举。他改变了那么多人的生活,使他们生活的比以往更好”。
  现在,里德尔基金会建立一项永久性活动从1991年起举行每年一次的里德尔青少年(16至20岁)体育训练营,在香港、英国、中国轮流举行,随着基金事业发展,参加活动的营员范围已由上述三地区有所扩大(如1993年在中国天津举行的第3届训练营就有中国、香港、英国、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美国7个国家的地区的52名选手和教练员)。

               http://s13/middle/649f04a2g823a8c53260c&690
         1991年摄于山东潍坊旧日军战俘营原址上建立的埃里克·里德尔纪念碑旁。

相关链接火的战车-信仰、荣誉、奥林匹克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