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坛二十四年(12):浅谈直板的衰落

标签:
全言直板刘国梁乒乓球许昕 |
分类: 乒坛二十四年 |
http://s15/bmiddle/001Qf52hzy75Ow1SoR89e&690
首篇请跳转:乒坛二十四年(1):奥运乒乓之始
众所周知,直板(本节以及本文所说的“直板”,未经特殊说明,均指中直)曾经是世界乒坛叱咤风云的一种打法,其快、准、狠无不令横板选手闻风丧胆。尤其在中国,因为握拍方式与筷子接近,直板几乎是上一代人的标准打法——现在看80年前出生的乒乓球爱好者,打横板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按宋丹丹的说法就是:那不是一般的罕见,那是相当罕见。
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直板打法发展是一日不如一日,相反横板打法却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而导致这一变化的祸首,也即对横拍打法日得最根本的那个人就是老瓦了。
请大家想想,出现一个打法比另一个打法好或者坏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很简单:它有自己的特色。横板打法力量大底劲足,直板打法精巧快速,你有我没有的,我有你没有的,所以不管你怎么发展,总之我的特色你无法超越和抄袭,那么只要打到我套路上了你就只有完蛋的份。
但是如果双方都找到了对方打法的特色和窍门呢?那平衡就要被打破了。而遗憾的是,横板找到了直板的窍门,而直板却没能发掘横板的精妙。
我们看老瓦及其以后的横板选手,其前三板技术有了质的飞跃,而相持球仍然不落下风,你有的特长我也有,我有的你却做不到,这不就是所谓的“立于不败之地”?
反观直板的中远台探索之路:
首先是单面正胶变成了单面反胶(郗恩庭、郭跃华),但是这次改革成了典型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郗恩庭三十一届险胜(你无法想象有多险的那种险),郭跃华更是两次世乒赛决赛输日本人,两次又云里雾里地被蔡振华让球才夺冠。这两位前辈的尝试不但没有推广中直单反打法,反而让后面的谢塞克、江嘉良、陈龙灿、刘国梁等人更坚定地打单面正胶了。
然后单面发展成了两面、但仍以正手为主(刘国梁、马琳),然后两面发展成了王皓那种反手碉堡和许昕那种正手逆天(注:仅仅是说对拉,许昕的正手小球就……当我没说)的选手,但是这两种打法又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即不是王皓、许昕这种体质根本培训不出,尤其王皓那种打法,没有国家队的手把手锻造,一般人能练成?
而且国乒在王皓身上投入的成本太高了,最好的陪练(张继科)、最好的比赛机会(唯一一个三次参加奥运会的男选手、退役前所有大赛基本一个不拉),但即便如此,王皓的成绩……唉,啥也不说了。
总而言之一句话,培养直板太难了,就算培养了,其反手和相持的漏洞也很难弥补。反观横板,随着老瓦横板直握的出现,前三板技术里最重要的一环——发球被横板给攻破了,剩下的就都不是事儿了。
有人将直板的衰落单方面归于国际乒联改革,这个我曾撰文反驳过,详情见:《真相?谎言?国际乒联改革是为了压制中国队》。但我们不要忘了,中直衰落于年代,那时候有什么改革?当江嘉良、陈龙灿他们团体赛被瑞典人剃光头的时候,改大球了?改无机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横板直握开创了横板发展的新纪元,打法上确立了优势地位,那直板怎么追都难追上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大势所趋”,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老瓦就是第一个拾起为直板打法掘墓铲子的那个人了。
下一篇请跳转:乒坛二十四年(13):小瓦坎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