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乒乓球打法先进性问题分析(3):横板双反篇

(2016-03-13 13:22:32)
标签:

打法先进性

乒乓球

全言

王皓

张继科

分类: 乒乓球方面原创

之所以很多朋友对我的“全言划分法”产生一种牵强附会的感觉,原因就在于乒乓球这项运动具有一个非常独特的情况,那就是其器材构成异常复杂。这话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球类运动。

①足球、篮球的器材构成仅有两项,球和球框(球门当然也是个框嘛);

②网球、羽毛球、棒球的器材构成实际上也只有两项,球、球杆(拍)。

但是乒乓球的器材构成却异常复杂。首先乒乓球桌是器材之一,这个不可替代为其他东西。比如篮球没有篮球架可以在墙上画个圈圈,足球也是,网球羽毛球没有网勉强也能玩,棒球就更无所谓了。乒乓球没有标准长宽的球桌是绝对玩不起来的,没有网也不行——网球羽毛球什么的场地大,有网没网误差不是很大就OK;乒乓球的活动范围也就那么一点点,球桌球网什么的确实是“增一分谓之长、减一分谓之短”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限制乒乓球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了球桌,乒乓球拍本身又存在着两大派系几大子系。咱们没见过网球拍羽毛球拍分横板直板的吧?而球拍上,我们使用的海绵胶皮又各有不同,这个算材料问题,本来可以不考虑的,毕竟不同材料的羽毛球拍也是不一样的,问题是乒乓球拍胶皮又分为反胶、正胶、长胶、生胶(按国际标准,这个其实可以不算一类)、防弧,每一种相互之间的差异都非常明显,正因为如此,乒乓球的打法才出现了许多的种类,也因为这些种类相互间的差异明显,所以我划定的那个分代办法就很难完全契合所有的打法。

但是马哲告诉我们,要抓主要矛盾。乒乓球打法虽多,却确确实实有一个“主流”打法,那就是横板双反。

最早的乒乓球拍都是没有海绵胶皮的,大家可以参阅一下现在的砂板比赛,所以如果硬要正本溯源的话,两面正胶更接近最原始的乒乓球打法。但是历史的发展让乒乓球旋转了成为旋转的运动,所以横板两面反胶才得以上位成为主流。

为什么是横板?因为它不仅是最早的拍型、是从网球打法直接进化而来的打法,而且更因为其符合人的生理结构。直板本身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其握拍方式反生理,光这一项就要掐死好多人变成“直男直女”的念头。中国是因为有直板打法的传统,若没有,说真的,正常人拿起乒乓球拍都会觉得横握舒服。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既如此,为何日本人会发明出直板?为何东亚人普及了这么多年?

我觉得这个情况的出现只能说明在一段漫长的时间里,直板确实比横板更适合东亚人,这与我们握筷子的手法、身体素质不怎么样以及当年的器材界情况都有关。可即便如此,这也不能抹杀直板反生理结构的客观存在。所以当以上三个问题解决掉两个的时候,横板立刻全面崛起就毫不足奇了。

正因为横板双反有此“正朔”地位,所以我也好大部分人也罢,都是以此打法作为乒乓球技术的分代参照物来划分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横板双反的发展进程吧!

既然是讲横板双反打法,那之前的网球残留阶段和正式成型阶段就没什么好说的了,毕竟那会儿别说反胶了,就是套胶都没有,何来两面反胶打法?

至于日本发明海绵套胶的50年代,这里也不会提,因为那是器材界昏天暗地的时候,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基本不具备参考性。

所以本文的横板双反篇也好,后面的几种打法也罢,通通以第1957年第24届斯德哥尔摩世乒赛为起点算,之前统一算作第1代(共祖初代)。这一年不但日本人的“海绵风暴”已经总体褪去,而且从此以后世乒赛也变成了两年一届,打法怎么样在世界大赛中也能有比较稳定客观的反映,一年一届毕竟还是单薄了点,你看世界杯比赛就是各种冷门迭出,但是世乒赛的冠军却绝对有最强的时代说服力,谁拿了冠军,谁的打法就是确确实实的世界最强,也一定是代表了本打法的最先进水平。

横板双反第1代:共祖初代,这里就不细说了。

横板双反第2代:50年代末至70年代。

本阶段横拍技术仍然属于光板时代的残留,左拨球右攻球或者左削球又攻球是最常见的打法,正手已经出现弧圈球。

但是面对器材界的改革,横拍运动员们并没能尽快转变发展思路,抱残守缺,这是导致其频频在大赛中失利的根本原因。当是时也,中国的速度和日本的旋转打得欧洲人头都抬不起来,反而加上长胶的横拍削球显得更加有面子,经常出奇制胜。痛定思痛的情况下,进攻型打法选手们也开始摸索横板双反的发展道路,于是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

横板双反第3代:70年代至80年代。

本阶段横拍的发展道路是正手进化出中远台弧圈,而反手的拨攻技术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大体上大家就是要以正手大力弧圈来压制日本人的旋转,以反手的快速衔接来对抗中国人的速度(比如瑞典第一个世乒赛男单冠军本格森就是在反手速度上突破的中国人,其反手曾一度改过生胶,可见其技术动作是偏快攻的)。正因为有了改革,所以这几十年来欧洲横板选手们也开始重新崛起并夺得了几次冠军,欧亚对抗局面初具规模。

然而同时期的中国快攻技术也在进化,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70年代末开始,中国的纯快攻打法达到巅峰,日本人的弧圈进攻打法也走到了最后的辉煌,再加上中国直板反胶打法开始正式开花,于是欧亚双方的差距又被拉开了。从1977年第三十四届伯明翰世乒赛开始,先由回光返照的日本人河野满、小野诚治多得两届世乒赛男单冠军,紧接着郭跃华和江嘉良又分别蝉联了一次男单冠军,十年内欧洲人丢掉了代表世界乒乓球最高水平的男单冠军和男团世乒赛的几乎全部冠军,只有“上古神队”匈牙利在79年团体赛挽回了一次面子。

值得注意的是,以克兰帕尔为首的一些东欧选手在此时已经开始了两面弧圈打法的尝试(克兰帕尔号称70年代打90年代的球)。之所以诞生在东欧,是因为东欧的整体风格就是偏反手的,这个传统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你看那几个反手悍将,什么格鲁巴啊格林卡啊卡拉卡塞维奇啊,都是反手利。因为他们对反手琢磨得多,所以最早对这一块进行尝试就是很正常的了。

横板双反第4代: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

这一时期是横拍双反打法的全面崛起时期,推动其进步的重要人物和团体是瓦尔德内尔和他所在的瑞典队。

本时期横拍双反打法的最重大进步是小球方面的,哪怕是力大如牛的佩尔森也能在近台站住了,何况老瓦竟能在前三板上超越中国人。能站近就说明双反选手们可以弥补上速度上的漏洞而发挥原有的力量和旋转的优势,除此外大家也正式步入了两面弧圈时代,正反手都能流畅拉球了。如此一来,横板双反就满足“特长突出技术全面无明显漏洞”的高手要求,而直板快攻却仍停留在“特长突出技术不全面有明显漏洞”的阶段,当然就是大大吃亏了。

幸运的是,此时的横板双反并不能完全统一速度、力量、旋转三大动力要素,甚至连一板集三大要素于一身的球都难打出。比如佩尔森力量很大是吧,但是你看他的正手弧圈是有力量和旋转而无速度,反手弹击是有力量和速度无旋转,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通病。

正因为还存在这么个问题,所以直板反胶打法(中直、日直)开始突起,它和横板双反比起来比没有明显的弱势,你是统一两个要素,我也是统一两个要素。唯有纯直板快攻打法说来说去还是只有速度而已,其衰败就不可避免了。

同样值得指出的是,横板双反打法在90年代末已经开始出现集合三大动力要素于一体的趋势,其代表人物是罗斯科夫和王励勤,两人在反手和正手上都已可以实现速度力量旋转三者的不成熟统一,而这个趋势也最终随着改大球而得以彻底实现。

横板双反第5代:21世纪前十年。

这段时期就是横板走向彻底两面弧圈时代的最后一步,代表人物是王励勤,他也在本阶段破天荒地获得了三个世乒赛男单冠军——世乒赛一年一届时候的四冠王绝对没有两年一届时候珍贵,而庄则栋那个又蒙上了让球的阴影,所以王励勤的三冠确实是一个非常让人震惊的战绩。

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改大球为王励勤的胜利增加了不少筹码,如果没有这一改革的话,任乒乓球技术自然发展会变成什么样呢?不可预测。

总而言之,21世纪前十年就是三大动力要素能确定统一两大、局部统一三大的阶段,王励勤的正手爆冲和对拉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顶峰,也是将来乒乓球技术所难以突破的,那么接下来大家要解决的就是将局部的三大统一扩展到全部了。

横板双反第6代:2010年至今。

本阶段是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的一个技术变革阶段,最醒目的标志就是反手技术突飞猛进,台内拧满天飞。

不过这只是表面现象,反手的进步其实是为了三大要素在任何时候的全面统一打基础的。首先全台反手拧拉从一开始就标志着速度力量旋转可以从正手统一到反手,其次由搓攻转为直接上手也意味着反手从防守反击转变为了全面进攻。完全的上旋球对抗当然就只能逼迫大家把自己的球质不断提高,速度不够的练速度、力量不够的练力量、旋转不够的练旋转,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对抗如此高强度的原因——上旋对抗需要啥技巧吗?什么,变线?不好意思,那也只有质量高的人变质量低的人的线!

所以反手近台技术的发展不是第六代横板打法的目的,却是促进其成型的最关键一环,但有趣的是,这个突破最早来自欧洲的一个极普通的选手科贝尔,此人其貌不扬(长得挺黑的),打出来的球也是速度力量旋转都不怎么样,然而他却率先在台内开始进行拧拉。尽管是非常不成熟的侧拧,但是新事物的发展都是曲折的,他这球质量虽然一般,但是贵在已经形成了两面上旋球的意识了。

可惜的是科贝尔主要活动在90年代,那时候还是小球时期,反手来不及做太快反应完成一个张继科那样的大幅度拧拉动作,于是只能退而求其次为侧拧——侧拧的话与搓攻的转化也相对容易些,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举措。而等到改大球了,球速普遍下降的情况下反手就终于可以有时间来进行全面拧拉与还原,而无机胶水时代就更舒服了。

可以想见,如果王皓也主要活跃在小球时代的话,估计也是以侧拧为主,而实际上我们看06年以前皓哥的打球视频,也存在着大量的台内侧拉,之后就慢慢减少了,这就是上个时代的残存,毕竟改大球的时候王皓也已经有17岁了。所以对科贝尔这个人我是非常遗憾的,若晚生十年而练成拧拉大法,成就起码不是现在这样。科贝尔之后、张继科之前,波尔是横板台内起板的最大成就者,但是他的台内小提拉与老科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即使后来慢慢完善,却也仍然停留在搓摆阶段,远算不上是第六代打法,可惜了啊老科!

横板双反打法的发展进程大致与我的那个大划分法差不多,因为是参照物嘛,所以本节的文字也就是将上一节给细化了一下而已。而了解了横板双反的分代,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其他打法的独特之处,这些我们后面再一篇篇讲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