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读偶记·之五】公论具在,诳亦何益——读纪昀的《避谀》

(2020-09-12 11:07:48)
标签:

纪昀的巜避谀》

是非之公人心俱在

诳亦何益

杂谈

分类: 闲读偶记

闲读偶记·之五

              公论具在,诳亦何益

                  ——读纪昀的《避谀

      (闲暇时,曾读古代文人的若干笔记小说。偶有所得,遂记之)

《避谀》,亦出自纪昀所著《阅微草堂笔记》:

 

李玉典言:有旧家子夜行深山中,迷不得路。望一岩洞,聊投憩息,则前辈某公在焉。惧不敢进。然某公招邀甚切。度无他害,姑前拜谒。寒温劳苦如平生。略问家事,共相悲慨。

因问:“公佳城在某所,何独游至此?”某公喟然曰:“我在世无过失。然读书第随人作计,做官第循分供职,亦无所树立。不意葬数年后,墓前忽见一巨碑。螭额篆文,是我官阶姓字。碑文所述,则我皆不知。其中略有影响者,又都过实。我一生朴拙,意已不安,加以游人过读,时有讥评,鬼物聚观,更多讪笑。我不耐其聒,因避居于此。惟岁时祭扫,到彼一视子孙耳。”士人曲相宽慰曰:“仁人孝子,非此不足以荣亲。蔡中郎不免愧词,韩吏部亦尝谀墓。古多此例,公亦何必介怀?”某公正色曰:“是非之公,人心俱在。人即可诳,自问已惭。况公论具在,诳亦何益!荣亲当在显扬,何必以虚词招谤乎?不谓后起胜流,所见皆如是也!”拂衣竟起。士人惘惘而归。

余谓此玉典寓言也。其妇翁田白岩曰:“此事不必果有,此论则不可不存。”


    【闲读偶记·之五】公论具在,诳亦何益——读纪昀的《避谀》


显然,《避谀》的情节并不复杂,就是写某个破落的“旧家子”(官宦人家子弟)夜行深山中,在一岩洞内,与已然过世的前辈某公的几段对话;但很生动,某公的音容笑貌、心胸见识,无不一一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作品写他招手邀请晚辈进洞,态度十分恳切;问寒暖,道辛苦,如同生前一样;探问家中的变化,一起悲伤感叹一番。其举止言谈,与生者毫无二致。
    旧家子问:“公佳城在某所,何独游至此?”佳城,是指墓地,典出《博物志·异闻》。按说,人死,理应在墓地安身,某公却独自游历到了山中洞里,所以要问。某公自述生前虽无过失,但读书只是信从别人的讲解,做官只是照章办事,所以没什么建树。然而儿孙辈却在他墓前立碑刻字,所述,或平空生造,或言过其实,使他深感不安。为避游人的讥评、鬼物的讪笑,只好远离墓地。

这里,某公虽是虚幻的鬼魂,但他遇到的麻烦——谀墓(撰写的墓志称誉不实),却是极现实的。社会上,不只“仁人孝子,非此不足以荣亲”,甚至像蔡中郎(蔡邕)、韩吏部(韩愈)这样的名流学士也不免随俗,给人写过颇多溢美之词的碑文墓志。这就更能说明,谀墓已成为社会的一种风习。
    该篇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借某公的避谀、游人的讥评和鬼物的讪笑,抨击了这样一种社会风习,说明了作品的寓意,而且也塑造了某公的鲜明形象。作品写他“正色曰”:
    “是非之公,人心俱在。人即可诳,自问已惭。况公论具在,诳亦何益!荣亲当在显扬,何必以虚词招谤乎?”
    这话说得何等好!评价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自有公论。以不实、溢美之词欺世盗名,即使一时可以诳过旁人,扪心自问,也会感到惭愧的。何况大众的舆论尚在,诳骗又有什么用处!荣耀父母,应当是做出显赫的事业,传扬好的名声,为什么一定要用虚夸的词语招来毁谤呢!如果说,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我们所看到的还只是个一生朴拙、不贪虚名的正直人形象,那么他板起面孔、十分严肃地说下的此一番话,就表明他还是个不为世俗所囿的真有见识者。
    【闲读偶记·之五】公论具在,诳亦何益——读纪昀的《避谀》


作者以李玉典的亲家翁田白岩的话结尾:“此事不必果有,此论则不可不存。”这话既说清了寓言的特点——事不一定实有,不过借事以寄托寓意;又肯定了某公的见解——这见解的意义是深远的。确实,不仅在封建时代,某公的这一见识不同凡响,即使到了今天,仍有其现实意义。无论是为逝者拟悼词、替人物出传记,还是推而广之给工作做总结、为干部写鉴定,不是都应当实事求是,以免虚词招谤吗?

    (说明:图片下载自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