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并不受贿,唯信者能逆风而行——重读史铁生的作品

标签:
史铁生解析命运超越死生心魂永在杂谈 |
分类: 闲读偶记 |
至今,还清楚地记得,2010年最后一天的上午,打开网页“著名作家史铁生今晨去世”的消息赫然醒目。虽然,之前已知他病情很重,但对于他的去世,仍然难以接受,倍感痛惜。
http://s8/bmiddle/001QeLATzy77xKMrmwT77&690他是曾经的知青,1969年从北京去延安地区插队,三年后遭遇不幸,双腿瘫痪而病退回京。我也当过知青,只是当年北上去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所以,我对他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他是特殊的作家,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自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始,一直顽强创作,同时在多个文学领地里驰骋。著有小说《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原罪·宿命》《中篇1或短篇4》《务虚笔记》和散文集《自言自语》《好运设计》《灵魂的事》《活着的事》《写作的事》《以前的事》《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我是读者,对他的作品十分爱读。直到退休前,我还在课堂上向大学生们介绍他的作品。
由于病残,他比常人要面临更多的打击。这打击,一度来自他人和社会的歧视。比如他起步之初的作品《我们的角落》,就涉及此一方面的感受。这打击更来自各种欲望与人生理想的受挫。但也因此,他对疾病、生死、命运,有着比常人更痛切的体验、感悟和更深入的思考。以至于,他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死神就坐在门外的过道里,坐在幽暗处,凡人看不到的地方,一夜一夜耐心地等我。不知什么时候它就会站起来,对我说:嘿,走吧。”(《轻轻地走与轻轻地来》)而在这一过程中,是母爱的伟大和无私,给了他“好好活儿”的勇气和信心。所以,翻阅史铁生的作品,你会发现,大量的篇章是献给母亲的,《秋天的怀念》也不例外。
http://s9/mw690/001QeLATzy77xL1N8W498&690虽然,这是篇幅极短的微型小说,但母亲的形象依旧鲜明,感人的力量丝毫未减。这得益于一系列细节的描写:每当儿子无名火起,摔、砸东西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这“悄悄地躲出去”,任儿子宣泄瘫痪的痛苦,透着理解和宽容;“眼边红红的”,分明是哭过,意谓母亲内心的凄苦过于深重,非坚强所能完全掩饰。“‘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你要是愿意,就明天?”——这“憔悴”与急切,已暗示出母亲的病情严重到了何种地步,且知道自己来日无多。但仍要“推”着儿子去公园散心,其爱心,已是无以复加。还有,“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更见出母亲的细心。
显然,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有高潮。这高潮就出在作品的后半部分:历经漫长的50年,老瞎子终于弹断了1000根琴弦。然而,当他剥开蛇皮,从琴槽中取出药方,兴冲冲地去配药时,别人却告诉他,那所谓的药方,不过是“一张无字的白纸”。
从构思的角度,作品已达到了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但可贵的是,作者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有进一步的开掘:本来,老瞎子已被这失望击垮——因鼓舞他活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消失而“迅速地衰老”。但他想起了徒弟——“那孩子在等他回去”。于是,他“振作起来”,赶了回去,叮嘱小瞎子道:“记住,得弹断1200根。”
至此,小说的内涵有了新的升华:“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这是当年老瞎子的师父对他的临终嘱咐,如今他又传给了小瞎子。
如果说,《命若琴弦》是小说,作家的立意更多的是借助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情节内容的发展来显示的;那么,在他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里,则是有了直截了当地阐发与倾诉: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有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和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http://s6/bmiddle/001QeLATzy77xLeH8XP05&690我相信,史铁生对于生与死、健全与残缺的思考,确比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深透。一如他在《命若琴弦》中的感悟:“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感悟,对于残疾者固然有益,推而广之,对整个人类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在时空无限的宇宙间,人类有着太多的局限和无奈。直面这种困境,注重人生的过程,正是作家对残疾、无奈的全新理解,对一己不幸的精神超越,对全人类共同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从这个角度讲,史铁生是不死的。他通过作品诠释了生命的坚韧与价值,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