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在我心》《望月节》小学五年级音乐第10册 第3课 幻想 第一课时

标签:
二郎神华山天地在我心《宝莲灯》望月节 |
分类: 音乐教学教案 |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内容:
1.聆听:《天地在我心》、《望月节》、《水星——飞行使者》
2.表演: 《小白船》、《让幻想展翅飞翔》
四、教学重点:
2、聆听音乐,了解神奇的气氛是靠电子合成器的音响产生的。
五、教学难点:
1.唱好两首歌曲,用声音表达“幻想”的主题。
2.听辨音程、节奏。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天地在我心》、《望月节》。
教材分析:
1.歌曲《天地在我心》
《天地在我心》是我国动画片《宝莲灯》中的插曲。影片取材于我国民间神话——《劈山救母》。它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天宫中的三圣母热爱生活,追求幸福,她爱上了人间的一位名叫刘彦昌的书生,因而触犯天规,被其兄二郎神压锁在华山底层。三圣母的儿子沉香长大成人后,从土地爷口中得悉自己的身世及其生母被陷囹圄的悲惨遭遇,立即带着母亲的宝莲灯逃离天宫,来到人间,决心救出自己的母亲。在孙悟空的指点和帮助下,沉香以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勇气,历经磨难和考验,终于战败了阴险残暴的二郎神,救出母亲,母子得以团聚。
《天地在我心》由男高音独唱,旋律优美、抒情,抒发了思念和深爱母亲的真挚感情。歌曲为三段体结构。第一乐段包含两个乐句。前句(“天上的星星……一切都没生气”)低迷绯徊,后句(“每一个孤独的……默默地思念你?”)旋律上扬,委婉动荡。这一段表现了魂牵梦萦、思念母亲的痛苦心情。第二乐段以前一乐段的音乐为基础,旋律提高了一个八度,情绪变得亢奋、强烈,宣泄出对母亲炽热的感情,并表达了“相信我会创造奇迹”战胜邪恶、劈山救母的坚定决心。最后,“天地已融化在我心里”的音乐是省略的再现,气氛宁静,情绪由激动转为平和,蕴含着对自己拥有的力量的自信和对光明的未来的向往。
2.歌声与乐队《望月节》
《望月节》是我国动画片《宝莲灯》中的配乐。由女声主唱,辅以乐队和人声的衬托。在影片中,这段音乐是神话中的部落民众因二郎神“一手遮月”而恐惧,在举行祈拜仪式以免灾祸的场景的配乐。在击鼓声中女声唱出颇有神奇色彩的音调。
教学重点:通过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简单介绍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
教学难点:通过聆听《宝莲灯》二首作品体会电声音乐带来的不同音乐感受。
教学过程:
一、聆听《天地在我心》
1.由电影故事导入。
设问:
谁能介绍一下动画片《宝莲灯》的故事?教师归纳(故事概况见本教材分析)。
2.欣赏《天地在我心》童声独唱。
讨论:
(1)这首插曲是哪个角色在演唱?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演唱的形式,其音色归属哪个声部?旋律的情绪是怎样的?
(3)叙述在演唱这首插曲时的影片画面及描述的故事内容。
3.聆听《天地在我心》。
(1)边听边展开联想与想像,说说听后感。
(2)熟悉的学生可以随录音轻声哼唱(但不能妨碍别人的聆听),也可以用动作来表达自己聆听的感受。
二、聆听《望月节》
1.以对比导入。播放录音《望月节》。
设问:
这段音乐在演唱形式上及情绪上与《天地在我心》有什么不同?它叙述了一个怎样的内容?在影片中的画面是怎样的?(在讨论中还可播放部分片段。答案见“教材分析”)
2.聆听《望月节》。
在聆听前,教师先提示:要仔细听伴奏,神奇的气氛是靠什么音响产生的?聆听后师生讨论:音乐神奇色彩产生的因素?(首先是女声演唱的音调,其次是伴奏配器的手法及电子合成器的效果。)
3.教师简单介绍电声音乐、电子合成器。
电声音乐是电子高科技的产物,是电子科学运用在乐器上并转化为音响,通过演奏进行音乐表现的。
电子合成器是先用电子采集各种音源,把几百种音源的分析,通过高科技合成后做成集成芯片。在演奏时通过操作键盘、键纽发出各种模拟的音响。
安排学生观看动画片片段[这个片段就是在演唱《天地在我心》的片段,[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聆听之后,再通过观看画面感知其歌曲的情绪,让学生更深一步地体会音乐的魅力。]
四、课后反思:
本堂课是一节欣赏课,因此是以听为主,所以在每次听之前都设计了问题,争取不让学生在一遍遍聆听的过程中失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通过聆听《天地在我心》和《望月节》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神奇,并且初步了认识什么是电声音乐。最后通过聆听和讨论展学生的幻想力,感受到音乐的魅力。这两首歌曲都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歌曲,特别是再上动画的演示,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所以这节课上的比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