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谁把惋惜留给了你?
这是一个叫婉莹的女孩讲诉的跟她同龄的另一位女孩的故事。
好多年过去了,每当想起这个故事我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故事原来的名字叫芭比娃娃,我觉得还是叫‘女孩,谁把惋惜留给了你’比较好一点,下面就是女孩讲诉的那个故事。
九岁那年的冬天,我和妈妈搓着手走进了一家玩具店取暖,恰巧遇见了妈妈以前的同窗好友,那位阿姨也领着一个大约八岁的小女孩。妈妈后来告诉我,那女孩叫晶,家住一个偏僻的小县城,为了到市里来学钢琴,每周都要坐几个小时的火车,我看到她瘦瘦的身体似乎在颠簸中已经疲惫不堪,由于晕车的缘故,她刚刚吐过,眼圈还是红红的。
她的大眼睛紧紧盯着玩具柜里一个漂亮的芭比娃娃。“妈妈,这个芭比娃娃真漂亮啊!”“好孩子,等你考级过了关,妈妈就给你买。”晶乖顺的点了点头。由于妈妈们和阿姨的关系,我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那年,为了考级,阿姨甚至冒着丢掉工作的危险,领着晶来到市区。妈妈帮助联系到了住处,每天阿姨都带晶到“师大”租用的琴房练琴,而晶的爸爸仍留在那个小县城,为那不多的工作奔波劳累。晶考级那天,妈妈允许我跟着去。到了她的琴房,发现到处都是琴谱,看到我进来,她高兴的从琴凳上蹦下来,拉着我的手说“一会儿我们一起去。”考级时,每位考生单独进入,其他考生站在屋外排成一队等候。一位工作人员来开了我们撤在一起的手并让我站远一点。我踮起脚尖望着,考五级的晶比别的孩子矮一截,她只有八岁啊。一位大哥哥把她领进去,进门前,她回过头在人群中寻找我,眼神里带着一种茫然和胆怯。。。。。。
“刚进去时挺害怕的。”出来后她认真的对我和阿姨说“可是当把手放在琴上时,就什么都忘了,一定能过关,”她的眼睛亮亮的。当时正值暑假,天很热,阿姨给我们每人买了一只冰激凌。我舔了舔,很甜。“阿姨怎么不吃?不热吗?”阿姨擦了擦额上的汗说“阿姨不热。”。。。。。。
再见晶已是两年多以后的事了。琴房里的一切都被她精心的呵护着,当我进门时,她正拿着一块洁白的手帕在小心翼翼的擦拭着琴键。琴上面放着一个漂亮的芭比娃娃。“你妈妈奖励你的吧?”“是啊。”她甜甜的笑了。放下手里的手帕,捧起芭比娃娃,用梳子给她梳头。娃娃的头发经过梳理留下一两根金丝,她便轻轻的把金丝取下来。“别梳了,再梳她的头发会掉光的。”她不高兴的努努嘴。我赶紧说“听说你要上北京了?”“嗯,妈妈到中院找了个老师教我,那儿有位齐老师对我可好了,她还夸我有潜力那。”这是录音机里转来一首美妙的钢琴曲。“这是什么曲子?”“《柔如彩虹》-------克莱德曼弹的,知道吗?他是法国钢琴王子那,这首曲子我也会弹。”说完,她郑重其事的把芭比娃娃摆在钢琴上。然后神气的坐在钢琴前,就在她双手与琴键接触的一瞬,优美的旋律便在屋里回响。弹过后,她看看听的有些发呆的我,“嘿嘿”一笑,从一旁捧过一大摞琴谱和书,给我讲起了著名的钢琴家。。。。。。
那天她究竟讲了些什么,我并没有记下多少,什么巴赫、莫扎特、还有布格缪勒。。。。。。好像我是一个小妹妹似的。但我却清晰地记下了她的眼神:晶莹透明,折射出那来自于心底的骄傲与自信。接下来她告诉我,一开始并不喜欢钢琴,但现在不同了,她是那么的热爱。“妈妈的选择是正确的。”她还告诉我,烦恼时她就弹琴,然后常舒一大口气就会让自己快乐起来;每每弹到激动处,就可以让自己热泪盈眶。这就是晶,一个已经离不开钢琴的女孩,我真的好羡慕她。
好久没有晶的消息了,只从妈妈那儿零零散散得到一些:多次获钢琴比赛大奖,钢琴考过了十级,暑期一个人闯入了北京,去中央音乐学院学琴,老师还差一点收她做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
一天,妈妈突然告诉我;晶,来了。就在不远处租了房子。我高兴的问“是来学琴的吗?怎么不去北京啊?”妈妈摇摇头“不,是来读初中的,然后考省重点高中。。。。。。”
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屋子,靠门有一张二层床,窗边桌上摆满了教科书和练习册。我环顾四周,总觉得没有钢琴,怎么就不像她的屋子。悄悄问她“你不学琴了?”她沉默,然后点了点头。阿姨拉着我俩吃刚刚削好的苹果,自己去收拾屋子。“咦?这什么?”阿姨手里拿着个小背包,里面鼓鼓的,奇怪的问。“妈妈!”晶这一喊吓了我一跳。“别打开,妈妈我求你了。那是我的。”阿姨诧异的盯着包,犹豫了一下便把它又放回了原处。晶顺从了阿姨的意愿,住进了一所私立学校的中学宿舍。一次在她的校园里,我禁不住的问“到底是怎么回事?”晶只说不想弹了。“是吗?那你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偷偷跑去看你们学校里那架不能弹得破钢琴?”“你怎么知道?”我低下头,“你们同学告诉我的。”尽管她转过头,可我还是看到了她飘忽不定而又无奈的眼神。“妈妈有她的理由和苦衷”,晶笑了笑“况且我也不想搞专业,天天练琴多烦。”我觉得晶的笑再没有小时候的单纯,她,在掩饰什么?
后来听妈妈说:如果要考音乐学院,阿姨就要丢掉工作陪晶到北京练一年的琴,将来要搞专业,还需要大量的学费,还要上上下下的打点有关人员,就是倾家荡产也未必能有多大出息,阿姨两相比较,认定还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稳妥些。。。。。。把事情串起来,我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婉莹讲的这个故事还在继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