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眼见未必如实—对草根调研的一些看法

(2017-01-21 23:07:27)
标签:

杂谈

很多人问我年会表演什么,我是不想发照片的,发了会影响我在大家心中的印象。不是说变坏,而是发现褚伟锋这个人,原来不是我们想的温文尔雅,而是很摇滚。不过好多公司小伙伴已经发照片给客户了,我也只能自己发2张意思一下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4ycRWOhXUVmiaI02ziaC24oCiaj3x51pf8jGEPJDX4D0K9zHkqiaqXCCP8eFFPjialJILa5Zf88fL1cFaba0IdibFFyg/0?wx_fmt=png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4ycRWOhXUVmiaI02ziaC24oCiaj3x51pf8jM9wYVkjUQNbxoGR6lRgXGpPTHhhkHibXzoiaEw6HuSiccD8q6n8gmDpibQ/0?wx_fmt=png


今天周末,跟大家分享一篇文章,很多东西,都是帮助我们更深的认识市场。

《眼见未必如实—对草根调研的一些看法》凌鹏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一旦有争议、有困惑,大家总想亲自去看看一看。但不加思考的调研没有好处,眼见也未必如实,效果未必好,甚至负面。

.记忆深刻的三次调研

入行以来,调研无数,记忆最深刻的有三次。

2011年年初,周期异动,这一点令人费解。央行从2010年11月开始调控,调控之下,宏观经济仍短暂向上可以理解,毕竟经济拐头需要时间。但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吗?宏观调控、通胀上行、流动性收紧,为什么还要炒周期品呢?水泥、工程机械、高铁,涨价相关的钛白粉、氟化工,甚至延伸到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和电力。当年科班出身的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发动了申万所有的周期品分析员出去草根调研,光工程机械我们就跑了七个省。结果,微观数据不错,各种订单,需求似乎还能持续。于是回来撰文看多,那年新财富就死在这篇报告,所以记忆尤深。其实,这只是A股传统意义上的“春季躁动”,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理由。2012年1月6日,市场一片悲观,上证跌倒2132点,我基于“春季躁动”看多,市场开始上涨,但很多人总希望我们提供更加正统的解释,于是乎有了那篇著名的报告《春季躁动四月决断》。

2011年年中,通胀肆虐,总理6月20日《卫报》讲话,说中国通胀可控,曾经引发了两周200点的反弹,但7月公布的六月CPI依然超预期,通胀何时是个头?由于中国的CPI和猪周期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在7月下旬组织了一周跨越安徽四川两省的“猪产业链”调研,从最大规模的雏鹰温氏到草间地头的农户。说实话,一周调研下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原来猪是很脆弱金贵的,不像我们常识中的邋遢,环境稍微不清洁就容易得病”,至于猪肉怎么走,我还是不知道,更何况CPI。同行者,乐观的依然乐观,悲观的依然悲观,他们都从切身调研中得到了验证。回来后,通胀开始下行,央行货币政策也开始放松,但市场却进入主跌。

2012年年底一部《泰囧》掀起了传媒的热潮,初到买方的我开启了为期两月的调研,和深圳、杭州的手游创业团队深入交流。最终我断定,无论是影视还是手游,行业确实爆发了,但个体的公司很难给高估值,因为有了上顿、不知下顿,平台型的公司确实有大机会。而当时,腾讯、爱奇艺和360都不在A股,万达还没有上市,所以A股其实没有好标的。后面基本面的发展大体和判断不差,但错过了两年十倍的牛股。

这三次调研对我影响巨大,改变我的三观,也促使我更加深入的思考A股的若干问题。

.问题在哪里?

1.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很多人认为看到的东西就是真实客观的东西。在哲学的认识论上,关于此点就有很多争论。其实真正的客观世界并不存在,纯粹的主观世界也不存在,真正的世界是两者结合的。基本面只存在于人心,例如2016年12月25日上层放弃6.5%的经济底线,如果26日市场大跌就是利空,因为经济跌破底线,如果26日市场大涨就是利多,因为坚定转型决心,可是26日低开高走,全天走平,所以也就没有人谈论此事。2013年,由于白酒景气的下行,里面出来的资金开始寻找类似的品种,最终之前看不上眼的食品成为香饽饽。相关股票的调研和关注度大量提升,最终挖掘得多了,似乎确实出现了很多亮点。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观察那么多调研,大部分人都是带着看法去求证和识别的,甚至调研的问题都是诱导性的,所以大部分调研都是强化之前的观点。而且,人心和行为会改变基本面。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发现很多公司一开始谈论的展望都是空中楼阁,可一旦有了钱、吸引了资金这些空中楼阁有可能成真,那么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就是索罗斯讲的反射性,不要认为基本面是一成不变的。

2.F和X

2011年5月,《策略思考》十八篇已经写完,体系建设也小成就。我带着这些东西去和一个前辈交流,绘声绘色讲了宏观、中观、业绩、估值、流动性。。。前辈耐心听完,慢条斯理地问:你为什么觉得这些和股市相关呢?我一下子懵了,当时有点生气,你丫不就是抬杠吗?后来,我越想越心惊,为什么一定有关系呢?自此,我将研究更多转向市场本身,才有了后来的《宽体策论》系列报告。

我不止一次地说过:决定我们成为资本市场的专家,不在于我们对经济、行业和公司有多理解,而在于我们对资本市场本身的运行规则有多了解。从基本面到股价,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存在惊险的一跳。有映射关系F的存在,有时候正面(例如2007年房价和房地产股的关系),有时候负面(例如2010年房价和房地产股的关系)。有时候股价向基本面回归要花很久的时间,例如2012年就有人质疑蓝标并购的商誉溢价和乐视的资金链,但是这些研究深刻的人恐怕错过了两年十倍的行情。上述三次调研也是如此:2011年年初的周期上涨只是春季躁动;2011年下半年通胀已经下降,但当时市场的核心变量已经不是通胀,即便通胀下降、货币放松,市场依然下跌;2013年的传媒行情在创业板大牛市的背景下,只是社会潮流在A股的体现。这些东西都不是简单的X,而是涉及F和市场。如果不能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深度调研的正确结论会背道而驰、南辕北辙。

最后必须强调一点,我说“眼见未必如实”,不是说调研没用。最近有些朋友的留言,我感觉对我之前的观点有点误解,我说从一个初级研究员到高级研究员需要从X到F,不是说基本面分析没用。那是基础,没有基础,无法进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