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给大盘算一卦

(2016-12-14 22:26:55)
标签:

杂谈

就在半个月前,我一直说:5天线上不猜顶,10天线上不看空。

现在,我们可以倒过来了:5天线下不抄底,10天线下不看多。

不管这口诀是不是准,其实是希望大家知道一个道理,就是一旦趋势形成,他就不会轻易改变,直到出现拐点。

那么,这个趋势是怎么来的呢? 是博弈出来的,多头和空头。那么博弈的本质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供需关系。

股市,就是供需关系的反应。趋势就是供需关系的失衡。 当筹码不变(供应),需求增加,大家都想买入股票了,那么博弈的结果就是多头强于空头,一天天的走势,阳线大,阴线小,阳线多,阴线少,逐步形成的一个方向,这就是趋势。

反之,市场到了一定高度,大家入场意愿不再那么强烈,反而想跑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市场也就开始出现供需再次失衡,只是这次是相反的失衡。 阴线大于、多于阳线了。

其实,我们分析热点,就是分析市场短线的供需情绪。

而我们分析估值,就是分析市场中长线买卖的意愿。 便宜货谁不想要呢? 你去菜场买菜,今天一条鱼半价,你买吗? 绝对买啊。

但是股市不同,因为多数人不是不贪便宜,而是无法分辨便宜,那么他自然也就不可能去买入这种股票。 当散户不能分辨便宜时,他们买股票就只能用一种方式——买入正在上涨的股票。

这就是为什么市场底部总是被中长线资金买入,一方面这些大资本看得远,另方面就是他们重价值,也能分析出价值。 而散户基本只能参与抬轿子的工作,因为他们只能分辨出在涨还是在跌。

我在前面文章中,在分析收益风险比的时候,大致划分的区间是:3000-3400点。 如果我们从收益风险比来算,大盘大概进入到3100点,是一个收益风险比逐步显现优势的时候。


那么很多人想知道,这个区间怎么来的。 我当然不是股神,我也是算命的,但起码有些依据支持。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4ycRWOhXUVk69kcOzcJiaV1CFaqxIuibTn7ER5YsJntBSkYK1ChJNU9Msp50OWbcyuFRQbk2ZwyqrwxqeTLyZRRA/0?wx_fmt=png

我上次算命,也是在3000点,只不过那时候是牛市暴跌的股灾中,1月12日,我算了个2600点的低,称之为“算命底”。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4ycRWOhXUVk69kcOzcJiaV1CFaqxIuibTnLkb8Oz7XL44FKB1jLtuznjMvzV63pQju8ZIpSoBfr3yic9TrPgoTAVw/0?wx_fmt=png

而半个月后,也就是最低点的前一天,大盘跌到了这个底,当时我的口号是:左买基金又买股。 意思是,再跌就是越跌越买,如果启动了,就是做股票的大好时机了。

上次蒙对了,请允许我回顾下光辉的算命史。我最大缺点就是不会起名字,最终也没有像大宵同志那样起初一个气贯长虹,霸气侧漏的“婴儿底”,流芳百世。

那,今天我也算一卦,看看大盘如何。 不过这次是小底部,我们不用这么多均线了。

https://mmbiz.qlogo.cn/mmbiz_png/4ycRWOhXUVk69kcOzcJiaV1CFaqxIuibTnwib0rrJgKA463LsvGrlvUvDT0Nx0gokXqy07FfzSHa7T72uqibg5dZuw/0?wx_fmt=png

这次我们主要看支撑,3000点。 这是我自己的分析方法,您也别全信,股市没有绝对。

但是可以用来最为收益风险比的一个重要参考。至于准不准,过完年您还记得他,也许就知道了。

总之,3100如果破了,那么收益风险比就逐步高起来了。 至于有人比较看空的厉害,我觉得那是破3000之后的事了。 咱们走一步看一步,大家一样不操作了,干嘛看这么远呢。

至于操作策略,今天我在微博写了:

做价值的就怕不跌,做题材的就怕不热。
价值与题材,左侧和右侧;城堡与骑兵,稳健与机动。
大盘爱怎么来,随便。


赚钱的主动权在市场,但是亏钱的主动权是在我们手里。

左右逢源,价值与题材,都是我们攻守必备的东西。所以我一直强调,不排斥学习接受任何风格,但操作自己适合的方式。

今天我开始买点价值股了,慢慢的,一点点的来。

市场下跌中,存量资金依然有,弱势行情这些资金就更加需要避风港,所以价值股,有业绩的股票,会更加获得资金配置的青睐,这也是为什么我上次说伊利这样的票,3000点时5元卖出,2000点时只能在10元买回来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