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有感——浅析孔子的为学之道
(2012-05-30 12:37:52)读《论语》有感——浅析孔子的为学之道
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在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洗礼和沉淀之后,孔子已成为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孔子思想也在当前的世界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无论是奥运会上开幕式上的《论语》诵读,还是国外日益发展状大的孔子学院,都向世人彰显着这位圣人对世人的影响。圣人是如何为学的?他的为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指导意义?圣人之为学也,其必也圣乎?若为圣,中人可及也,抑不可及也?通过论语,让我们一起走近圣人,了解他的为学之道。
一、孔子为学总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陬邑大夫。孔子本为名门之后,应该接受良好的贵族教育,但是由于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他与母亲颜徵相依为命,也不受到当时贵族的礼遇。孔子自幼聪颖好学,其母为其求师遭到拒绝后,只能由其年迈的外祖父对其进行教育。其外祖父亦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孔子随其学习六艺之学和各种文献知识。这段时间为孔子的整个为学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对自己的学术生涯进行了一个概括: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听别人的言语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越出规矩。”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的境界也日臻化境。在当今我们常用“而立”、“不惑”、“知天命”来代指人的年龄。
“十有五而志于学”,其重点在一个“志”字。这里“志”的意思是“有志于”。孔子自幼师从外祖父学习六艺之学。这里讲的便是孔子十五岁以后,立志于从事做学问。而这里的“学”是指什么呢?这里的学包括六艺之学在内,更主要的是文献之学。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来深刻体会礼乐文化的精髓。自然,孔子在文献方面的造诣颇为深厚。孔子整理五经,成为流传至今的一门学问。
“三十而立”,根据《论语·季氏》中讲“不学礼,无以立。”《论语·泰伯》中也有“立于礼。” 杨伯峻先生认为这里的“立”应该指的礼。礼仪是一个约束人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想做到在生活中行为得当,有礼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做到说话有理、有力、有节,就不是仅有礼能做到的,还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在《论语·雍也》中,孔子说过:“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就可以不至于离经叛道了。可见这里“立”所指的应该还有“文”。礼可以理解为形式,而文恰恰是内容。在交际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有适当的交际规则,还要有令人信服的言语作为基础。
“四十而不惑”,不惑一词可见于《论语·子罕》,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此时已经能够深入理解“文”的深意,也深谙礼的规则,并且对社会上的现象有了自己的合理的理解,所以孔子达到了智者的“不惑”之境。换句话说也就是对人道有了充分的了解。
“五十而知天命”,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里的知天命的理解历来有分歧。我认为,孔子在当时周游列国,逐渐对人生产生了自己的理解,也对各国的情况有了较好的把握。孔子之道怎样行是对的,怎样治理国家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合理的,即如何秉受上天的旨意,顺乎天而应乎人。他逐渐从现象界归纳出自然运行的规律,也就是所谓的天命。
“六十而耳顺”,由于对天道和人道的下通上达,孔子可以做出对事物进行客观的评价,同时也是见的世面多了,学的知识活了。所以孔子能够对所听到的东西“耳顺”。这是一种知识的积累和体悟的结果,也是经验积累的智慧。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的最高境界,行为,思想,言语能够出于礼,通于文,近于道。所以面对复杂纷繁的世界,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也就是儒学体系的最终形成。所以在这种伟大的智慧指导下,自然能够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圣人为学之路也依此道。圣人之学并非遥不可及。正如孟子所讲“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圣人之智是脚踏实地学习到的;圣人之学也是日复一日积累的;圣人之圣更是在风雨沧桑中锤炼出来的。圣人之为学,其必圣也。然非不可及也。何以及之?
二、孔子为学的态度
孔子能够成为圣人,源于他的品格,源于他对学问的态度,源于他正确的求学方法,以及对仁义的追求。态度决定一切,好的学习态度能够让我们集思广益。方法也必不可少,好的求学方法能然我们在求学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当代大学生缺的也就是这些。
孔子在为学中一个重要的指导就是《论语·子罕》中讲到的: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译文】孔子完全没有四种毛病——不悬空揣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这四点对于任何一个求学的人都是必要的。
毋意,孔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述而不作。他只阐述前代的典籍,而不对其妄加揣测,以相信的态度来接受古代文化。《论语·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意思是,孔子说:“大概有一种自己不懂却凭空造作的人,我没有这样的毛病。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记在心里。这样的知,仅次于‘生而知之’的。”孔子自述自己没有凭空造作的毛病,他是以实践为基础,多闻、多见、多记、多想,来获取知识的。在我们做学问时,要遵循这一原则,每当提出自己的观点时,要有足够的观察,或者是典籍佐证。这就要求我们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或者是丰富的知识储备,现在的学生很缺乏这一点。没耐力,坐不住凉板凳,所以做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只有端正态度,以现实为基础来踏实地做学问才能做好。
毋必,不能绝对肯定。知识出于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当中,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深化,所有知识都是可能被证伪的。所以我们对于同样的问题也不能肯定,正如子路和冉有问老师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但是孔子却告诉子路有父兄在,不能闻而行。而告诉冉有闻斯行之。在当前的社会上或者学术上,有很多人贪图一时的名利,对于一个并不确定的问题,总是在第一时间给出最确定的答案。这完全不符合圣人之教。同样,在为人过程中,我们不能仅凭一件事,而判定一个人的品质问题,因为这事关重大。孔子入太庙,没事问。非其不知也,求其真也。
毋固,即不拘泥固执。我们要因时因地来随时调整我们的做学问的方法,也要不断接触新的理论来不断充实自己。孔子也时强调变革的。论语中有“言必信,行必果”。但是也有“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但是后者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唯义所在”。孔子之所以能不断完善自己的儒学,提倡并发扬礼乐制度。不拘泥不固执是很重要的。孟子也说过“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在现实中,我们需要权变思想。
毋我,就是不为我独尊。孔子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人皆有可取之处,看到别人的长处并加以吸收,才能够逐渐发展自己。中国武术哲学家李小龙就是在与各国高手的切磋中创立了自己的截拳道,是中国功夫在美国,乃至世界生根发芽。史记记载过关于孔子问礼与老子的故事。现在学术闭门造车现象严重,所以学术进步趋于缓慢。我们真正想做学问的不仅需要“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霸气,我们更需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精神。两千多年前古老的智慧向我们诠释了这一切。
对于孔子的学学习方法在论语中一句话是核心《论语·公冶长》,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意思是:有十户人家的地方就一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就是不如我好学罢了。想想孔子的韦编三绝,在做学问中,我们要勤学,好学,乐学。在学习先贤的治学态度。相信一定会有收获。孔子的为学之道,我们仅能知之甚少,我们对圣人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但就是这一点点的了解就对我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孔子一颗人类思想史上不落得巨星,用他那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后来者的路,我们需要剥去眼前的那层乌云,通过原典去感受那深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