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原文、译文
(2012-04-12 10:54:08)左思
左思,中国西晋文学家。字太冲。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生卒年不详。出身寒微,其貌不扬,然而才华出众。晋武帝时,因妹棻被选入宫,举家迁居洛阳,任秘书郎。晋惠帝时,依附权贵贾谧,为文人集团“二十四友”的重要成员。永康元年因贾谧被诛,退居宜春里,专心著述。后齐王司马冏召为记室督,不就。太安二年(303),因张方纵暴洛阳而移居冀州,不久病逝。
左思是太康年间成就最高的作家。今存者仅赋两篇,诗14首。《三都赋》与《咏史》诗是其代表作。《晋书·左思传》载,他曾以10年时间写出《三都赋》,“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咏史》诗八首,见于《文选》,虽非一时之所作,但大都错综史实,融会古今,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 古诗源》)。其主旨是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猛烈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表现了对门阀制度的极端蔑视和反抗。如第一首(“弱冠弃柔翰”),借史事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表现了自己“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的宏伟抱负和“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的高尚情操。第二首(“郁郁涧底松”),以涧底松和山上苗取喻,形象地揭示了“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极不合理现象,鞭挞了腐朽的门阀制度,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愤慨与不平。这8首诗明显地继承了建安风骨,辞采壮丽,情调高亢,充满着一股英豪之气,具有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气息。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
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却是其《咏史》诗八首。(见于《文选》)这八首诗错综史实,融会古今,连类引喻,"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沈德潜《古诗源》)。把深刻的现实内容以巧妙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是《咏史》诗的基本特点。
左思作文多用对偶句,但无呆滞之弊;他讲究练字练句而不失自然;他祖述汉魏而不刻板仿古,落落写来,自成大家,像"振衣千仞□,濯足万里流","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等都是写得很传神的诗句。《咏史》诗语言朴实,感情充沛,气势雄健,虽然抒发了内心的郁闷苦恼,但没有流露出沮丧颓废的情调,一气贯注的诗篇中回荡着壮志不已的悲凉,很近于建安文学的慷慨任气。左思《咏史》诗的这种风格被钟嵘称为"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曾对陶渊明发生过影响。左思所创造的"涧底松"这一艺术形象也被南朝范云、初唐王勃借用来抒发怀才不遇的苦闷。左思的《咏史》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这是他对中国诗歌史的独特贡献,所以前人评云:“创成一体,垂式千秋。”(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二)。
左思《魏都赋》里“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衍化成“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衍变为白蛇。
左思另有《招隐》诗两首,文笔流丽,其中"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很受后人赞赏。《娇女诗》一首,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对小女儿的疼爱之情跃然纸上。陶渊明的《责子》、杜甫的《北征》、李商隐《骄儿诗》等,都受到它的一定影响。此外他还有《杂诗》一首,《悼离赠妹》诗二首。前者风格与《咏史》相近,后者是四言诗,典雅凝重。
咏史
(一)郁郁涧底松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译文】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吾希段干木
吾希段干木,偃息藩 魏君。吾慕鲁仲连,谈笑却秦军。当世贵不羁,遭难能解纷。功成耻受赏,高节卓不群。临组不肯绁,对珪宁肯分。连玺曜前庭,比之犹浮云。
【译文】 我仰慕段干木这位贤士,虽然隐居安卧不作官,却能保护魏国君主免遭秦国的兵祸。我仰慕鲁仲连这位贤士,谈笑间能使秦军撤退。他活在世上看重的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而当国家遭受灾难时能站出来解除祸乱。大功告成后,又以接受封赏为耻,这种高尚的气节真是非常卓越不同一般。面对官印,他不肯系佩在身,面对爵位,他岂肯接受。若成串的大印使前庭大放光彩,而他把这比作好像浮云一般,根本无所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