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的前世今生

2024-09-30 07:16:35
标签: 银行股 上涨逻辑 金融强国 上海银行 股票

       炒股票赚钱一定不会轻而易举,没有学问一定不会达成。特别是以少博多,可能更需要学问。炒股票的学问之大,没有人能完全掌握,掌握的人一定赚钱。即使是巴菲特,也不可能是完全掌握,只是掌握了炒股票的精华而已。那么,炒股票的学问有哪些呢?我说不清楚。但我相信,赚钱的人,特别是巴菲特一定具备了这些学问。我三次冲进股市都是赚钱的,那我一定也具备了这些学问。我知道的这些问是什么呢?我常用的是三个学问:第一个学问是安全边际。什么是安全边际?就是那些具备价值,而价值还被低估了。第二个学问是业绩支撑。没有业绩的股票只能赚取差价,有业绩支撑的还可以赚取分红,当分红遇上差价,你不赚钱也难!第三个学问是学会选股。有差价赚的股票不一定不好,有分红的股票也不是一定好,关键还要看时机。我进入股市几十年,有过许多时机可以把握,比如炒绩优股,比如煤炭十年,比如房地产,我都是事后诸葛亮,事后才知道,晚了。当我知道再去追,差一点输个精光。这种机会还有吗?我觉得还有,一定还有。因为没有只跌不涨的股票,也没有只涨不跌的股票,跌透了就会涨,涨透了就会跌。这次我在大盘的探底中为什么没有恐慌?说出来不稀奇,因为我持有的是银行股。

       银行股是一个奇怪的行业,盘子大,业绩好,炒不动。上市的时候,正是股市喜欢短期炒作的时期。用一句时髦的话来讲,就是蓝筹搭台,小盘唱戏。这样的股市持续了好多年,不管是机构,还是大户,都是喜欢的不得了。每年如此,年年如此。这样的股市,最倒霉的就是散户,不是每一个散户都了解蓝筹搭台,小盘唱戏的含义,炒着炒着,散户成了韭菜。可以庆幸的是,我没有做过韭菜,在蓝筹搭台,小盘唱戏中投机成功。一方面,我在小盘的投机中掐头去尾,只赚中间这一块,涨的时候我已经在里面,跌的时候我已经抛了。没有这点功底,我怎么完成一万博一百万的任务?另一方面,我没有放弃过对银行股的关注。开始关注的时候,我还不太明白银行股的赚钱方式,错过了一次次的投资机会。最大的一次,就是建设银行。6124点,我把全部的盈利变成了建设银行,其实建设银行也跌,跌去了我百分之七十。这个时候,考验我的学问,因为我不懂走了,这一走,失去了赚取七倍利润的机会。这还是好几年以前的事。就是这好几年前的事,让我拿住了上海银行,是上海银行让我真的赚钱了。

       其实,不是上海银行赚钱,而是绝大多数银行股都是赚钱的。历史到了今天,这两天的大盘风起云涌,我看到了银行股的身影。按理说,银行股不会这样的涨,这样涨是前所未有。为什么现在银行股会这样的涨呢?这要涉及到股市的根本变化。这个根本变化,就是注册制。可以这么说,注册制以后大盘怎么涨?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还是像以前一样赚差价,还是赚钱模式必须改变?成熟股市的经验告诉我们,必须是后者。为什么是后者?不是后者,股市将永远保卫三千点。为什么有的银行股涨到天上去了,股市还是三千点?就是这个原因。想要脱离三千点,没有其他办法,只有恢复对银行股的信心,让银行股涨起来。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股市没有出现新的亮点的时候,银行股是唯一可以支撑大盘的中流砥柱。也就是说,拉升银行股是时机到了,银行股是拯救大盘唯一能够持久的板块。

       在这一点上,国家队已经先行了。这次在大盘探底的过程中,银行股为什么继续涨?因为银行股可以涨,涨到现在也没有高估。有人对四大行股价创新高不理解,其实很好解释,那是国家队救市时在银行股中建仓的继续,说明银行股的上涨不是一个权宜之计,而是暗示着大盘上涨的逻辑改变。这种改变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将使更多的散户成为韭菜,特别是在改变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散户注定要输钱。在股市里是赚钱还是输钱,其根本在于你是否了解到赚钱的逻辑,当赚钱逻辑改变了,你还是老黄历,不可能赚到钱。我赚钱,是因为我早在近十年中就意识到这种改变,一直在银行股身上赚钱。上海银行不必说,这次郑州银行身上赚了900元,贵阳银行身上可能赚更多的钱。

       有股评家说过这样的话,大量股票上市以后,一定会有一个大行情,一个行业中的大量上市以后,这个行业也会有一个大行情。银行股的上市持续了十几年,应该到了收获的季节。在大盘失去方向的时候,银行股完全有可能担当起来。作为一个金融强国,没有银行股的转型强大,行吗?强大的银行业,一定会在股市里展现出来,成为大盘上涨的中流砥柱。这种上涨,大大优于白酒的领头,金融的领头才是成熟股市标志,如果科技发展了以后,那么科技强国完全可以理解为金融强国以后必然结果。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