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爬上老东岳扫墓
2024-04-14 06:41:29
标签: 爬山 老东岳 扫墓 杭州 健康
老东岳山上的嫩叶
今年的扫墓晚了点,昨天才去。因为大弟去了欧洲,我想等他回来。这几年去扫墓的人越来越少,少到了大弟说了那句话“至少还有你和我”。我家祖籍杭州,父母叶落归根也就葬在杭州的老东岳。老东岳的前山面对西湖开发成了旅游景点,后山也说过要拆迁至今未动就成了坟山,我的父母和祖父母就葬在后山的半山腰,每次扫墓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能爬山吗?就是这个原因,能来扫墓的人越来越少,少到了只剩下我和大弟。
我和大弟也在考虑这个问题,相比之下大弟可以不考虑。因为大弟去吉林插队回来,没有回上海,而是去了家乡杭州。杭州是属于丘陵地带,有山有水,著名的西湖成就了杭州。除了西湖,杭州的旅游景点许多都在山里,不爬山很难领略到杭州的美。所以,喜欢运动的大弟就养成了爬山的习惯。昨天去老东岳前,大弟已经完成了十公里的爬山。相比大弟,我确实想过,这次也想过能不能来扫墓?在我的记忆里,每次扫墓都会爬山爬得气喘吁吁,到了墓地还不得不喘一会才行。这次会怎样?我确实没有把握,但也没有担心爬不上去。原因很简单,我也在锻炼。大弟是主动性的锻炼,每天的爬山需要毅力;我是被动性锻炼,带宝宝以后,随着宝宝长大,我的负重日行万步也经受了考验。抱着宝宝日行万步在客观上也增加了我两腿的力量。所以,这次爬山一点也没有问题,大弟的评价是“看我很轻松”。
说心里话,我和大弟真的很幸运。大姐七十岁不到就坦言不能来扫墓了,大哥刚过七十岁就突然不能来了,今年我和大弟都已经过了大姐和大哥认输的年纪,一个76,一个75,依然能轻松的爬山祭奠先祖,是不是很幸运?我认为很幸运,只是这种幸运来的也很辛苦。其实,每个人都能这样幸运的,只是一念之差。我和大弟不是没有发生过腿脚问题,只是认为这仅仅是腿脚问题,不会影响走路,走着走着,腿脚问题就好了;其他人没有那么幸运,因为听信了医嘱,生怕把腿脚走坏了就从此不走了,结果就是不走不走就永远不会走了。我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是这样,而是说绝大多数人一定是这样。如果这些人和我和我大弟一样坚持下来,我相信不会是现在的结局。不过,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坚持下来,因为这中坚持需要毅力。昨天我和大弟找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坚持确实很辛苦。我和大弟有一个共同现象,那就是坐久了爬不起来,爬起来觉得迈不开步。但是,站起来走一会就会好转,一切都会恢复,关键就是走一会,过了这一关,腿脚有可能恢复,过不了这一关,腿脚很难恢复。应该说,我和大弟是前者,结果是这把岁数还能轻松爬山;绝大多数人属于后者,结果不仅是不能爬山,就连走路也觉得困难。过关是需要养生知识的支撑,这个时候理念决定一切。我和大弟是一念之差的受益者,尽管很辛苦,但也很值得。
今年爬上山扫墓算是过去了,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明年还能爬山扫墓吗?这个问题迟早会出现了,问题是什么时候出现。我和大弟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我认为,明年没有问题,应该是好长时间里都会没有问题,因为我认为自己还处在中年。《黄帝内经》的天年是120岁,七十六岁应该不是老年。我的期望寿命是140岁,七十六岁不就是毫无疑问的中年吗?大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我的底气足,认为自己是老年了,什么时候不能爬山可能在随时。这可能和新疆回来的抢救有关。前不久大弟去了新疆旅游,回来的第三天瘫在床上不能走了,上厕所的这几步也走不了,不得不喊了120上医院抢救。这以后的思考基本上是老年思维,在这种思维的强大不可估量,让大弟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这个一念之差在我和大弟之间产生的影响非同小可,一个可能真的老了,一个可能还没有老。
到底是存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存在?这个问题讨论了数千年,始终没有答案。因为有的时候确实是存在决定意识,穷人的孩子肯定不同于富人的孩子。但是,有的时候也可以意识决定存在,你认为自己老了可能就老了。有人说,人的身体可以随着自己的想法而改变,说自己还年轻,可能会保持着年轻,说自己老了,可能会真的老了,就像一夜愁白了头。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我知道,年轻和衰老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想年轻的可能年轻,想衰老的可能衰老,这可能就是人体的潜力。迄今为止,人体的潜力还没有真正发掘出来。本可以活到天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就自己去了。孙思邈活到了141岁,应该不是一个传说吧。所以,想活的长一些的人,必须在理念上准备好活的长一些,只有理念正确了,身体才有可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满足你的延年益寿。我这种说法是不是成立?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和大弟会告诉你最后的答案。
爬老东岳扫墓,本该不是一个问题,但年龄的关系,还是成了一个问腿。从长远来说,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没有人能够一直爬上去扫墓。从某一个阶段来说,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早早就爬不上去了,有的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爬不上去。我努力成为最后几个爬不上去的人,会是最后一个吗?
再次爬上老东岳扫墓
今年的扫墓晚了点,昨天才去。因为大弟去了欧洲,我想等他回来。这几年去扫墓的人越来越少,少到了大弟说了那句话“至少还有你和我”。我家祖籍杭州,父母叶落归根也就葬在杭州的老东岳。老东岳的前山面对西湖开发成了旅游景点,后山也说过要拆迁至今未动就成了坟山,我的父母和祖父母就葬在后山的半山腰,每次扫墓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能爬山吗?就是这个原因,能来扫墓的人越来越少,少到了只剩下我和大弟。
我和大弟也在考虑这个问题,相比之下大弟可以不考虑。因为大弟去吉林插队回来,没有回上海,而是去了家乡杭州。杭州是属于丘陵地带,有山有水,著名的西湖成就了杭州。除了西湖,杭州的旅游景点许多都在山里,不爬山很难领略到杭州的美。所以,喜欢运动的大弟就养成了爬山的习惯。昨天去老东岳前,大弟已经完成了十公里的爬山。相比大弟,我确实想过,这次也想过能不能来扫墓?在我的记忆里,每次扫墓都会爬山爬得气喘吁吁,到了墓地还不得不喘一会才行。这次会怎样?我确实没有把握,但也没有担心爬不上去。原因很简单,我也在锻炼。大弟是主动性的锻炼,每天的爬山需要毅力;我是被动性锻炼,带宝宝以后,随着宝宝长大,我的负重日行万步也经受了考验。抱着宝宝日行万步在客观上也增加了我两腿的力量。所以,这次爬山一点也没有问题,大弟的评价是“看我很轻松”。
说心里话,我和大弟真的很幸运。大姐七十岁不到就坦言不能来扫墓了,大哥刚过七十岁就突然不能来了,今年我和大弟都已经过了大姐和大哥认输的年纪,一个76,一个75,依然能轻松的爬山祭奠先祖,是不是很幸运?我认为很幸运,只是这种幸运来的也很辛苦。其实,每个人都能这样幸运的,只是一念之差。我和大弟不是没有发生过腿脚问题,只是认为这仅仅是腿脚问题,不会影响走路,走着走着,腿脚问题就好了;其他人没有那么幸运,因为听信了医嘱,生怕把腿脚走坏了就从此不走了,结果就是不走不走就永远不会走了。我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是这样,而是说绝大多数人一定是这样。如果这些人和我和我大弟一样坚持下来,我相信不会是现在的结局。不过,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坚持下来,因为这中坚持需要毅力。昨天我和大弟找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坚持确实很辛苦。我和大弟有一个共同现象,那就是坐久了爬不起来,爬起来觉得迈不开步。但是,站起来走一会就会好转,一切都会恢复,关键就是走一会,过了这一关,腿脚有可能恢复,过不了这一关,腿脚很难恢复。应该说,我和大弟是前者,结果是这把岁数还能轻松爬山;绝大多数人属于后者,结果不仅是不能爬山,就连走路也觉得困难。过关是需要养生知识的支撑,这个时候理念决定一切。我和大弟是一念之差的受益者,尽管很辛苦,但也很值得。
今年爬上山扫墓算是过去了,但是问题并没有解决,明年还能爬山扫墓吗?这个问题迟早会出现了,问题是什么时候出现。我和大弟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我认为,明年没有问题,应该是好长时间里都会没有问题,因为我认为自己还处在中年。《黄帝内经》的天年是120岁,七十六岁应该不是老年。我的期望寿命是140岁,七十六岁不就是毫无疑问的中年吗?大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我的底气足,认为自己是老年了,什么时候不能爬山可能在随时。这可能和新疆回来的抢救有关。前不久大弟去了新疆旅游,回来的第三天瘫在床上不能走了,上厕所的这几步也走不了,不得不喊了120上医院抢救。这以后的思考基本上是老年思维,在这种思维的强大不可估量,让大弟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这个一念之差在我和大弟之间产生的影响非同小可,一个可能真的老了,一个可能还没有老。
到底是存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存在?这个问题讨论了数千年,始终没有答案。因为有的时候确实是存在决定意识,穷人的孩子肯定不同于富人的孩子。但是,有的时候也可以意识决定存在,你认为自己老了可能就老了。有人说,人的身体可以随着自己的想法而改变,说自己还年轻,可能会保持着年轻,说自己老了,可能会真的老了,就像一夜愁白了头。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我知道,年轻和衰老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想年轻的可能年轻,想衰老的可能衰老,这可能就是人体的潜力。迄今为止,人体的潜力还没有真正发掘出来。本可以活到天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就自己去了。孙思邈活到了141岁,应该不是一个传说吧。所以,想活的长一些的人,必须在理念上准备好活的长一些,只有理念正确了,身体才有可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满足你的延年益寿。我这种说法是不是成立?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和大弟会告诉你最后的答案。
爬老东岳扫墓,本该不是一个问题,但年龄的关系,还是成了一个问腿。从长远来说,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没有人能够一直爬上去扫墓。从某一个阶段来说,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早早就爬不上去了,有的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爬不上去。我努力成为最后几个爬不上去的人,会是最后一个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