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也要讲究方法

2023-10-29 06:44:14
标签: 大便 屏气 提肛 秒杀 健康
湖中荡漾

       大便的重要程度在我的养生中不断提升,其重要程度可以上升到对疾病的预防。我认为,大便畅通的人生病的几率趋向减少,大便困难的人生病的几率趋向增加,大便可以作为是否会生病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检测标准。这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大便的畅通与否,实际上反映的是饮食结构的是否合理。食物量是否合理,荤素搭配是否合理,烹调方法是否合理,等等,这些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到大便的生成。

       第二个原因是大便是否通畅和形成的大便习惯关系重大,这可能是人体的生物钟在起作用。最佳的大便时间应该在上午五点到七点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是大肠经当令。因为种种原因,每个人的大便时间会有不同,这也不是不可以,关键是要正常,到时间必须排空。我的大便时间在上午九点前后,这个时候大便最通畅。

       第三个原因是大便的方法也很重要,方法对头通畅,方法不对头有可能不通畅。这是我的感觉,也是我的实践经验。这个方法非常适合老年人,特别是心血管不太好的老年人,因为大便不慎很可能导致中风和死亡,这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所以,我把这个方法记录下来,需要的人可以借鉴。

       人类的大便是需要用力的,这种用力用上海人的话来说就是”摒“,大便是摒出来的,就是这一摒存在着巨大风险。这种风险应该存在于所有的老年人身上,因为很少有老年人没有心脑血管问题的,不恰当地用力,也就是不恰当的摒,很容易造成相应的血管破裂。为了预防这个问题在我身上出现,我找到了大便的一个方法,一个可以避免摒的风险的方法。这个方法需要了解大便形成的过程。

       人活一口气,这口气从哪里来?就是从食物吃下去到变成大便排出的过程中来。用《黄帝内经》的话说,就是胃满肠空,肠满胃空,气得上下。胃满,就是吃下去的食物必须把胃填满,填满的程度就是形成气的数量。肠满,就是营养吸收的全部过程,肠里容量越满气的产生越多。这里的肠指的是小肠,吸收后的残渣成了糟粕,就会进入大肠,进入大肠的糟粕就是大便。胃满肠空,肠满胃空的程度决定了气的生成和每个人的气色,气色好的,胃满肠满的程度好一些,气色不好的,胃满肠满的程度差一些,这就是我主张尽量多吃一点的全部理由。进入大肠的大便会怎么运行的呢?这就要看每个人的大肠的滋润程度,滋润的,通过大肠的蠕动,大便很容易进入直肠,这种状况的人大便不困难;不滋润的,会影响到大肠的蠕动,大便到达直肠的时间会减慢,减慢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便秘。所以,正常的人大肠比较滋润,大便的推进程度不会太迟,到时间大便就来了。但这种情况也不是一定的,可能是饮食的有点变化,大便的滑行速度会变慢,这个时候完全可能大便时间已经到了,但大便还没有到达指定位置,这个时候不能”硬摒“,需要运用一种方法,帮助大便进入指定位置。这个方法就是我一直在用的方法,基本有效。

       这种方法必须有两个前提:第一个前提是必须有大便。我一直说,有许多老年性便秘并不是便秘,而是根本没有大便,原因很简单,就是越吃越少。没有大便,不适合我的大便方法。第二个前提是你的大肠功能正常。这个前提很重要,没有这个前提,我的方法很难奏效。因为我的方法是建立在肠道功能正常的基础之上。具备这两个前提,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期调养的结果。我现在具备着两个前提,所以我的方法很管用。这个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反复的提肛和屏气。

       大便是需要屏气的,这是一个常理。问题是屏气摒不出大便怎么办?这里我要提醒老年朋友,千万不要“硬摒”。怎么办呢?这就是我的办法,一次摒不出来,分几次摒。提肛和屏气,实际上是帮助大肠蠕动,提肛是往上推,屏气是往下送,这要看大便的质量,大便的质量好的,就像我的大便,一般几次就能感觉到大便已经到了肛门口,这个时候再用力屏气,这根大便一定是秒杀。这个办法的实质是,把一次屏气摒不下来的大便,分几次把大便摒下来,摒到肛门口就是胜利。这就是我大便通畅的全过程。能一次摒下来的就一次,不能一次摒下来的,就分几次,千万不要蛮干,风险都是蛮干出来的,应该可以规避。我的大便方法就是为了规避大便用力不当所造成的风险。一般来说,这个方法使用得当完全可以规避风险。

       千万不要忘记我说的两个前提,没有这两个前提,我的方法无效。一个前提说的是尽量多吃点,这也使长寿的秘诀。另一个前提是肠道一定要保持滋润,肠清者长寿。这两个前提和大便有关,大便畅通的人一定具备这两个前提,大便不畅通的人一定不具备着两个前提。具备着两个前提的人气色好,不具备着两个前提的人不可能气色好。这是因为大便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你的健康程度,气色正是健康程度的外在表现。

       胃满肠空,肠满胃空,气得上下。气得上下,看大便就知道了。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