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港即景
寻找长生不老药是人类从古到今的痴心不改。几千年前,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去找仙草,徐福一去不复返,留下了日本的先祖是谁的悬念。几千年后,西方的科学也在梦想长生不老,据说正在发明一种纳米机器人,植入体内就能无限制地延长寿命。在我看来,几千年后的纳米机器人和几千年前的仙草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毫无实现的可能。世界上,没有哪种生物可以逃脱生命周期,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全部由自然说了算。除了人类,每一种生物都能活到自然的年龄。人类为什么活不到自然年龄呢?这个问题,科学无解,唯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在《黄帝内经》里面,正确理解《黄帝内经》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
在《黄帝内经》看来,人的自然年龄应该是天年。历史的演变告诉我们,这个天年应该是120岁。这是历史演变告诉我们的,可以在夭折的解释中得到验证。但是其中还有悬念,药王孙思邈可以活到141岁。如果这个记载是确切的,那么天年应该是120岁以上。为什么在讨论人类的自然年龄的时候要提到孙思邈?这是因为孙思邈的长寿和《黄帝内经》有关。孙思邈的一生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悬壶济世,替人治病;另一件事是潜心养生,替自己治病。这两件事的完美结合,成就了孙思邈。我不太赞成早死的医生,包括医学大家,自己的病也看不好,能看好谁的病?这是为什么疾病越看越多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被孙思邈解决了,解决的方法非常的《黄帝内经》。
这世界上,确实存在一种可以让人活到天年的养生方法。这个方法只存在于《黄帝内经》之中。问题是对《黄帝内经》的理解!理解正确的,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养生方法;理解不正确的,很难找到正确的养生方法。迄今为止,没有人完全找到了这种养生方法,包括世界卫生组织。这是因为现在的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够活到人类的自然年龄,活不到人类的自然年龄就不能说你找了正确的养生方法。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这件事,尽量的接近正确的养生方法。这种接近如何证实?只能看我能活到多少岁。只要活不到天年,我的养生方法就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养生方法。
我的养生方法是不是正确,不能在理论上说我是怎样理解《黄帝内经》的,而是要在实践上求证我是怎样按照《黄帝内经》养生的,这是写《黄帝内经》的方法,也是证实《黄帝内经》的方法。我对《黄帝内经》的理解,形成了我的养生体系;我的养生体系所导致的结果,应该是我对《黄帝内经》理解是否正确的试金石。也就是说,我的身体现状才是检验我的养生方法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我的身体现状是怎样的呢?这次清明扫墓得到了验证。
近三年,可能是我们这代人的健康分水岭。健康的,和三年前没什么差别;不太健康的,和三年前的差别就大了。清明扫墓之所以能验证,是因为我家的祖坟在山上,需要爬山。爬不上了,应该是不太健康,衰老的加剧没有异议;爬得上去,应该是仍然健康,衰老的延缓依然有效。我和大弟应该是属于轻松的爬了上去。我比大弟大一岁,我是66届初中毕业,大弟是67届,都已古稀,一口气爬上山实属不易。应该说,大弟比我好的多,因为我爬上山后有点喘。不过,这个结果我很满意,因为相比大姐大哥我的腿脚问题至今没有出现。
我和大弟没有腿脚问题,应该归功于我和大弟的各自养生。我和大弟的养生,都是有意识地养生,师从《黄帝内经》,兼收并蓄,自成一派,才有坚持数年的好处。我不知道大弟养生多少年了,我应该很明确,今年是养生的第十八个年头。我和大弟的养生方法不太一样,应该是属于殊途同归。这说明,我和大弟是在不同的方向努力接近《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也就是唯一正确的养生方法,正是自成一体的养生方法导致了今天的结果,还能轻松的爬上山去清明扫墓。
通过我和大弟的交流,我和大弟的养生方法有五个共同之处:
第一个共同之处是吃的很多。清明扫墓结束后,就去找地方吃饭。和大弟一起找地方吃饭,必须是可以吃的多的地方,最好是自助餐。那天,找了几个地方都没有找到,只能去了大食堂。大食堂,应该是间于饭店和自助餐的饮食模式,没有自助餐无限量,也不是饭店的不经吃。我拿了六个菜一碗饭,大弟也拿了五个菜一碗饭,结果大弟没吃饱,我也没吃饱。大弟没吃饱,是因为对胃口的菜太少;我没吃饱,是因为怕吃多了大弟不够吃。买单的时候,大食堂的老板神色诧异,问我们吃得完吗?端上桌,隔壁的几个小妹看了发笑,两个人能吃那么多?吃完后,没吃饱。我没吃饱不是很明显,大弟没吃饱,晚上烧了一大锅,在网上晒得瑟。应该说,我还能吃,但和大弟相比,可能还是小巫见大巫。
第二个共同之处是坚持锻炼。在这一点上,我和大弟没有分歧,认定不锻炼不会有健康。这种锻炼,绝不是二天打鱼三天晒网,而是一坚持就是十几年。我是日行万步,大弟是慢跑十公里,这十公里还得爬山。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爬山还会喘的原因。这里有一个误解已经确定,那就是锻炼多了会造成伤害。其实,不是锻炼造成的伤害,而是不坚持锻炼才造成的伤害。一个人日行万步,一个人一周几天日行万步,这两个人谁容易受到伤害?毫无疑问,后一类人容易受到伤害。这是和人体的退行性变化有关。在退化过程中,恢复很困难,退化很容易,十天的锻炼的结果可能不需要二天就消失了。在那些不能坚持锻炼的人群中,最容易受到伤害。人老腿先衰,不是锻炼的错,而是不坚持锻炼的结果。
第三个共同之处是内经养生。我的养生是翻版《黄帝内经》毫无疑义,我是在用我的养生结果来证明《黄帝内经》的经典。大弟的养生也是来自于《黄帝内经》,自称为在中医中寻找养生的方法。但是,同样的皈依《黄帝内经》,我和大弟还是有明显的差异:我是急用先学,重在理解;大弟是通读了几十遍,喜欢背诵经典。应该说,各有所长,殊途同归。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在两点:一点是清不清楚;另一点是有没有效。我和大弟的养生方法也是这样,没有谁对谁错,只要有效,不管怎样养生都是可取的,值得坚持。扁鹊曾经自谦为下医,说大哥是上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扁鹊说,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中医也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我和大弟相比,可能我更倾向于不生病。
第四个共同之处是信心十足。我和大弟都有过自我调养的困难时期。我把这段时间称之为春天里的更年,前后持续了大半年。大弟在前两年也经历了卧床不起的煎熬,说是调理了十个月。这两段时间都很难熬,难熬的程度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十分的想象,那就是自我调理。也就是说,遇到身体的不适,主要的是凭借着自我的中医基础,把病症消除,而不是求医问药。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升信心。大弟没把出现的十个月看成是衰老的表现,而是一种身体的失衡,按照中医的阴阳理论进行调理。这和我的春天里的更年之解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下面这点上,我和大弟是一样的,没有因为十个月的病痛而丧失信心,反而把这十个月的成功变成了炫耀。其实,活着的信心很重要,这种信心实际上是五脏的一种求生,有和没有绝对是两个结果。
第五个共同之处是学习中医。中医有没有用?这个问题非同小可。不但可以证明你是不是中国人,还能证明你的健康是否存在。这可能和中医的出处有关。不要以为《黄帝内经》就是中医,其实中医只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我一直说,我的养生依据是岐黄之道,其中包括中医,就是这个意思。中医是发源于《黄帝内经》,但现在的中医已经不全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医只是解决违反生活方式后出现的疾病。因为生活方式的差异性,所以必须要学习中医。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比大弟坚定,我应该是毫不动摇,大弟有点感性,常会动摇,有时还会跑极端。不管怎么说,中医成了我和大弟见面的必谈话题,还是很有长进。
其实,我和大弟不但有共同之处,还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可以忽略不计,但也不知什么时候也会跳出来干扰一下。这种差异主要是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衡量标准。大弟喜欢西医的指标,我更倾向于感觉。第二个方面是调理方法。大弟基本上是食疗,我还倾向于药治。我和大弟都赞成孙思邈,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但我还主张救疾之速,必凭于药。所以,大弟的饮食中基本上都是食物,我的饮食中还有许多的药物。第三个方面是实践结果。在这点上,可能我和大弟各有所长。我在整体上好于大弟,但在某些方面我远远不及大弟。这三个方面的差异是一定的,因为每个人的养生方法都有缺陷,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的养生方法是完全正确的,都在探索更为正确的养生方法。我和大弟是幸运的,早早就进入了对《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的探索,我相信这种探索不会是徒劳的,必定在健康长寿的人类这一终极的问题上夺得先机。
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的养生方法,我和大弟正在探索。这种探索是有效的,这种有效可以在清明扫墓中得到证实。
我和大弟的养生之异同
寻找长生不老药是人类从古到今的痴心不改。几千年前,秦始皇派遣徐福东渡去找仙草,徐福一去不复返,留下了日本的先祖是谁的悬念。几千年后,西方的科学也在梦想长生不老,据说正在发明一种纳米机器人,植入体内就能无限制地延长寿命。在我看来,几千年后的纳米机器人和几千年前的仙草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毫无实现的可能。世界上,没有哪种生物可以逃脱生命周期,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全部由自然说了算。除了人类,每一种生物都能活到自然的年龄。人类为什么活不到自然年龄呢?这个问题,科学无解,唯一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在《黄帝内经》里面,正确理解《黄帝内经》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
在《黄帝内经》看来,人的自然年龄应该是天年。历史的演变告诉我们,这个天年应该是120岁。这是历史演变告诉我们的,可以在夭折的解释中得到验证。但是其中还有悬念,药王孙思邈可以活到141岁。如果这个记载是确切的,那么天年应该是120岁以上。为什么在讨论人类的自然年龄的时候要提到孙思邈?这是因为孙思邈的长寿和《黄帝内经》有关。孙思邈的一生做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悬壶济世,替人治病;另一件事是潜心养生,替自己治病。这两件事的完美结合,成就了孙思邈。我不太赞成早死的医生,包括医学大家,自己的病也看不好,能看好谁的病?这是为什么疾病越看越多的根本原因。这个问题被孙思邈解决了,解决的方法非常的《黄帝内经》。
这世界上,确实存在一种可以让人活到天年的养生方法。这个方法只存在于《黄帝内经》之中。问题是对《黄帝内经》的理解!理解正确的,才有可能找到正确的养生方法;理解不正确的,很难找到正确的养生方法。迄今为止,没有人完全找到了这种养生方法,包括世界卫生组织。这是因为现在的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够活到人类的自然年龄,活不到人类的自然年龄就不能说你找了正确的养生方法。我现在要做的就是这件事,尽量的接近正确的养生方法。这种接近如何证实?只能看我能活到多少岁。只要活不到天年,我的养生方法就不能说是完全正确的养生方法。
我的养生方法是不是正确,不能在理论上说我是怎样理解《黄帝内经》的,而是要在实践上求证我是怎样按照《黄帝内经》养生的,这是写《黄帝内经》的方法,也是证实《黄帝内经》的方法。我对《黄帝内经》的理解,形成了我的养生体系;我的养生体系所导致的结果,应该是我对《黄帝内经》理解是否正确的试金石。也就是说,我的身体现状才是检验我的养生方法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我的身体现状是怎样的呢?这次清明扫墓得到了验证。
近三年,可能是我们这代人的健康分水岭。健康的,和三年前没什么差别;不太健康的,和三年前的差别就大了。清明扫墓之所以能验证,是因为我家的祖坟在山上,需要爬山。爬不上了,应该是不太健康,衰老的加剧没有异议;爬得上去,应该是仍然健康,衰老的延缓依然有效。我和大弟应该是属于轻松的爬了上去。我比大弟大一岁,我是66届初中毕业,大弟是67届,都已古稀,一口气爬上山实属不易。应该说,大弟比我好的多,因为我爬上山后有点喘。不过,这个结果我很满意,因为相比大姐大哥我的腿脚问题至今没有出现。
我和大弟没有腿脚问题,应该归功于我和大弟的各自养生。我和大弟的养生,都是有意识地养生,师从《黄帝内经》,兼收并蓄,自成一派,才有坚持数年的好处。我不知道大弟养生多少年了,我应该很明确,今年是养生的第十八个年头。我和大弟的养生方法不太一样,应该是属于殊途同归。这说明,我和大弟是在不同的方向努力接近《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也就是唯一正确的养生方法,正是自成一体的养生方法导致了今天的结果,还能轻松的爬上山去清明扫墓。
通过我和大弟的交流,我和大弟的养生方法有五个共同之处:
第一个共同之处是吃的很多。清明扫墓结束后,就去找地方吃饭。和大弟一起找地方吃饭,必须是可以吃的多的地方,最好是自助餐。那天,找了几个地方都没有找到,只能去了大食堂。大食堂,应该是间于饭店和自助餐的饮食模式,没有自助餐无限量,也不是饭店的不经吃。我拿了六个菜一碗饭,大弟也拿了五个菜一碗饭,结果大弟没吃饱,我也没吃饱。大弟没吃饱,是因为对胃口的菜太少;我没吃饱,是因为怕吃多了大弟不够吃。买单的时候,大食堂的老板神色诧异,问我们吃得完吗?端上桌,隔壁的几个小妹看了发笑,两个人能吃那么多?吃完后,没吃饱。我没吃饱不是很明显,大弟没吃饱,晚上烧了一大锅,在网上晒得瑟。应该说,我还能吃,但和大弟相比,可能还是小巫见大巫。
第二个共同之处是坚持锻炼。在这一点上,我和大弟没有分歧,认定不锻炼不会有健康。这种锻炼,绝不是二天打鱼三天晒网,而是一坚持就是十几年。我是日行万步,大弟是慢跑十公里,这十公里还得爬山。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爬山还会喘的原因。这里有一个误解已经确定,那就是锻炼多了会造成伤害。其实,不是锻炼造成的伤害,而是不坚持锻炼才造成的伤害。一个人日行万步,一个人一周几天日行万步,这两个人谁容易受到伤害?毫无疑问,后一类人容易受到伤害。这是和人体的退行性变化有关。在退化过程中,恢复很困难,退化很容易,十天的锻炼的结果可能不需要二天就消失了。在那些不能坚持锻炼的人群中,最容易受到伤害。人老腿先衰,不是锻炼的错,而是不坚持锻炼的结果。
第三个共同之处是内经养生。我的养生是翻版《黄帝内经》毫无疑义,我是在用我的养生结果来证明《黄帝内经》的经典。大弟的养生也是来自于《黄帝内经》,自称为在中医中寻找养生的方法。但是,同样的皈依《黄帝内经》,我和大弟还是有明显的差异:我是急用先学,重在理解;大弟是通读了几十遍,喜欢背诵经典。应该说,各有所长,殊途同归。中医和西医的差别在两点:一点是清不清楚;另一点是有没有效。我和大弟的养生方法也是这样,没有谁对谁错,只要有效,不管怎样养生都是可取的,值得坚持。扁鹊曾经自谦为下医,说大哥是上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扁鹊说,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中医也说,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我和大弟相比,可能我更倾向于不生病。
第四个共同之处是信心十足。我和大弟都有过自我调养的困难时期。我把这段时间称之为春天里的更年,前后持续了大半年。大弟在前两年也经历了卧床不起的煎熬,说是调理了十个月。这两段时间都很难熬,难熬的程度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十分的想象,那就是自我调理。也就是说,遇到身体的不适,主要的是凭借着自我的中医基础,把病症消除,而不是求医问药。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提升信心。大弟没把出现的十个月看成是衰老的表现,而是一种身体的失衡,按照中医的阴阳理论进行调理。这和我的春天里的更年之解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下面这点上,我和大弟是一样的,没有因为十个月的病痛而丧失信心,反而把这十个月的成功变成了炫耀。其实,活着的信心很重要,这种信心实际上是五脏的一种求生,有和没有绝对是两个结果。
第五个共同之处是学习中医。中医有没有用?这个问题非同小可。不但可以证明你是不是中国人,还能证明你的健康是否存在。这可能和中医的出处有关。不要以为《黄帝内经》就是中医,其实中医只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我一直说,我的养生依据是岐黄之道,其中包括中医,就是这个意思。中医是发源于《黄帝内经》,但现在的中医已经不全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中医只是解决违反生活方式后出现的疾病。因为生活方式的差异性,所以必须要学习中医。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我比大弟坚定,我应该是毫不动摇,大弟有点感性,常会动摇,有时还会跑极端。不管怎么说,中医成了我和大弟见面的必谈话题,还是很有长进。
其实,我和大弟不但有共同之处,还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可以忽略不计,但也不知什么时候也会跳出来干扰一下。这种差异主要是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衡量标准。大弟喜欢西医的指标,我更倾向于感觉。第二个方面是调理方法。大弟基本上是食疗,我还倾向于药治。我和大弟都赞成孙思邈,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但我还主张救疾之速,必凭于药。所以,大弟的饮食中基本上都是食物,我的饮食中还有许多的药物。第三个方面是实践结果。在这点上,可能我和大弟各有所长。我在整体上好于大弟,但在某些方面我远远不及大弟。这三个方面的差异是一定的,因为每个人的养生方法都有缺陷,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人的养生方法是完全正确的,都在探索更为正确的养生方法。我和大弟是幸运的,早早就进入了对《黄帝内经》的养生方法的探索,我相信这种探索不会是徒劳的,必定在健康长寿的人类这一终极的问题上夺得先机。
世界上没有完全正确的养生方法,我和大弟正在探索。这种探索是有效的,这种有效可以在清明扫墓中得到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