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不会看病

2022-05-01 06:37:16
标签: 中医学院 张仲景 孙思邈 拜师学艺 健康
间隔两米

       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不一定会看病,那是一个事实。更可怕的是,不但不会看病,有些反中医的斗士就是中医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西医学院的毕业生可能没有这个问题,至少我没有听说过,一般来说,坐诊几年就会像模像样,甚至成了专家。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西医学得是解剖学,一切都是清清楚楚,西药就是那些药,而且在不断更新,治病用药无需个人智慧,只要按照说明书就行;中医可不行,学得是哲学,学的时候就云里雾里,用的时候无所适从,中药也没人说得清楚,用药全在是否有疗效,而这疗效没有说明书,需要自己对症下药,还必须确定剂量。毕业后,面对病人还会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如何诊断。西医可以用仪器,中医没有,用的是望闻问切。西医可以用指标说事,中医全在个人的判断。现在,中医也参考西医的指标,这是无奈之举,在我看来不解决问题。因为指标是动态的,不一定暗示疾病。所以在这一点上,中医西化可能被误导。另一个问题是如何用药。中医的药很多,只要是天地间可以存在的动植物,甚至是非动植物,都可以是药。就方剂一项,就够你受了,不但有经方,还有偏方,不能依样画葫芦,只能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加加减减。理论上的楚说不清,实践上的千变万化,这就是中医。西医讲究的是过程,确实清清楚楚,容易掌握,但不一定有效;中医讲究的是结果,许多地方说不清楚,即使是科学也不定说得清楚,但可以见到疗效。这就是社会上流行的那句话:西医让人明明白白地死去,中医让人糊里糊涂地活着。这可能是为什么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不会看病的根本原因。

       一部中医发展史,形成了中医发展的固定模式。这个模式不是西医的模式,而是中医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就是自学成才和拜师学艺。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也是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无数的中医大家,像岐伯,扁鹊,张仲景,孙思邈和李时珍等等都是在不同时期坚守在那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伟大奉献。查阅这些人的平生,没有一个人是科班出身,几乎都是自学成才,以一己之力托起了中华文明的不朽历史。

       张仲景在中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可以这么说,张仲景以前的岐黄之术侧重于养生,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只是为了让人不生病;张仲景之后的六经辨证就侧重于治病了,张仲景是中医从养生转变为治病的一个标杆性人物。从此以后,中医就有了经方一说。你知道张仲景是怎样成为中医大家的吗?没有出国留学,也不是名校毕业,只是因为那年的瘟疫病死了无数人,其中包括张仲景家族中的百分之六十。世界上,没有比失去亲人更痛苦的了。面对痛苦,一直有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是无奈;第二种态度是沉沦;第三种态度是奋起。张仲景采取的就是第三种态度,家族中的不幸让张仲景立志和瘟疫抗衡。这一抗衡,竟为中华民族的中医事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从此以后,中华民族成了世界史上唯一没有被淘汰的文明古国。

       孙思邈在中医史上是另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孙思邈没有张仲景的悲惨经历,但也有童年的不幸。父母为了给他看病,几乎倾家荡产。正是这种感恩父母的恻隐之心,让孙思邈下定决心学医。童年的孙思邈极具天赋,被西魏大臣独孤信称之为神童。正是这种天赋,成就了孙思邈的辉煌的一生。孙思邈的从医,没有现代医院的豪华,也没有精密仪器的尖端,只是在家乡的大山里自学成才,倾力为家乡父老行医治病,形成了中医最伟大的创造,那就是医德。在孙思邈看来,人命之重,有贵千金,医生应该除了治病救人,无欲以求。这个思想贯穿了孙思邈的一生,形成了大医精诚的概念。因此,孙思邈在世界上被称为医学论之父,和希波克拉底齐名,成为世界上三大医德名人之一。

       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这些人是怎么自学成才的?自学,也得有可学之书。成才,也得师出有名。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不管是张仲景,还是孙思邈,追根溯源都可以追溯到《黄帝内经》。中医的源远流长,得益于《黄帝内经》的成功记载。我说过,中国出现过两波人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注定辉煌。一波人是春秋战国的那波人,其中就有写《黄帝内经》的,可以确定《黄帝内经》不是一个人写的,而是后人的汇编。正是这种集思广益,才有可能成就后来的张仲景和孙思邈。另一波人就是清末民初的那波人。这波人在实践上已经功成名就,但在理论上还存在巨大的分歧,这分歧的关键就在那个特殊时期。其实,这个关键是不是有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波人成功的开启了中华民族再次的复兴之路。不要小看这两拨人,正式这两波人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可以这么说,没有这两波人,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历史,也没有中医的辉煌历史。现在,我们可以说着张仲景和孙思邈而引以为自豪,但你知道这些人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吗?一句话,自学成才。

       中医的五千年,除了这些自学成才的标志性的人物外,更多的是拜师学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家中医医院是在民国初期建立的,其标志性人物就是张锡纯。张锡纯教书出身,因为正逢科举废除,新学流行,爱好中医的张锡纯就转向中医的研究,可谓是大器晚成,完成医书《医学衷中参西录》已经五十岁了。张锡纯有一个特点,自己是家父的建议下的自学成才,但因为开办了第一家中医院,使得张锡纯桃李满天下。这有点像现在的医院挂靠著名大学一样,变成了医学院。不同的是,张锡纯不是办学,而是带徒学医,造成了民国初期的那波中医复兴。我从小听说的中医,都是祖传秘方,师从名家。可以这么说,到我们这代人,中医还是拜师学艺的,没有听说过医学院出身的名家。后来,出现了一个奇特现象:一边是在反对声中开办了中医学院;一边是在禁止中医的无证经营。这样的结果,没有师傅教的徒弟不会看病了,中医不得不再次沉沦。可能是天佑中华,中医不该绝,一场史无前例的瘟疫席卷了全世界。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是中医的再次出手,中国再次躲过了一场灾难,瘟疫正在渐行渐远。而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正是张仲景的经方和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简单的两味药干姜和甘草可以预防新冠,生命至上和人民至上阻断了奥密克隆,中国正在再次成功的战胜瘟疫,不得不感谢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中药。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有一点是确定的,中医的大家不会在中医学院中产生,只能在下面两个方面的进行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一个方面是自学成才。另一方面是拜师学艺。即使你是学院派,也得在这两方面进行努力。为什么必须经过这两方面的努力,道理有三:第一,你在学院里学到的只是哲学,不会很清楚;第二,中医中药的千变万化足以使你无所适从;第三,中医注重的是结果,没有固定的方法可以借鉴。所以,中医学院的毕业生不会看病是一定的,必须经过更艰难的自学成才和拜师学艺才能治病救人,恩泽病人。这不是我的杜选,而是我对现状的感悟。可能对,可能不对,只是我个人的意见。

       中医在民间,就在你的日常生活里,无需科班出生,只要有心就能自学成才。中医是可以治病的,不管你得什么病,只要遇上名医,基本上能做到手到病除,妙手回春,除非你病入膏肓,不可救药。我这样说,是因为学中医无所谓文化程度,也无所谓何种出身,只要不断记住让你健康的方法就行。因为生活中所具有的好方法,都是《黄帝内经》在五千年中不断流入民间的结果。可以这么说,学不学中医只是主观上的选择,客观上没有人可以不学中医。中医在民间,就在你的日常生活里。

       不要迷恋中医学院的毕业生,没有自学成才的本领,没有拜师学艺的过程,这些毕业生可能什么也不是,甚至会反对中医。呵呵!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