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拯救与升华——才情女作家陈华清及其文学创作

标签:
文学拯救升华陈华清 |
分类: 媒体关注 |
这是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型励志故事,这个故事发生的社会大环境众所周知。作家一呼百应的时代一去不返,纸质出版也进入寒冬,举步维艰。作者出书绝大部分走自费的道路,有些名作家也不得如此。而湛江女作家陈华清近三年出版发行的五部书,没有一部自费,由出版社出资或由文化公司购买版权出资出版,然后推向市场。
陈华清的作品得到读者的肯定。她写江南的旅行文化散文集《有一种生活叫江南》在当当网、京东网、亚马逊等数十家网上书店有售,在京东网热卖,被评为“人气好书”。她的作品散见于《延河》《散文选刊》《散文百家》《散文诗》《微型小说月报》等国内外报刊,被称为“南方的才情女作家”。她现在是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闪小说学会特约评论员兼理事、广东省闪小学学会副会长等。登上这些杂志说明她努力的成果,获得这些头衔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她的成功。
外在的条件可以相同,内心的风景却因人而异。少数成功者肯定有异于常人的地方。下面主要以她刚出版发行的新书《爱到卑微处,才是看清自己时》,以及其他散文为例,谈谈她的文学创作。
一、抒写真切感受
陈华清原本没想过要当作家,她的人生目标是“成为受学生欢迎的、学者型的教师”。因为母亲的离世,改变了她的态度。她用写作来排遣内心难与人说的痛苦,拯救自己。
《爱到卑微处,才是看清自己时》收录了她写作以来的情感类散文,是一部“献给母亲及心中有爱的人”的书。从这部书可看见陈华清的心路历程。第二辑主要是写母亲。最叫人动容的是《聆听脚步声的母亲》,以母亲聆听儿女回家的脚步声串起生活的各个细节。老人家熟悉每个儿女的脚步声,每天都聆听儿女回家的脚步声。当听到哪一个她熟悉的脚步声响起,自下而上上楼梯,一声,两声……近了,她满心欢喜,把头从编织的毛衣中抬起来,整整衣袖,揉揉惺忪的眼睛,微笑着等待脚步声走进您的视野,甚至心急地走到门口迎接。他们进来了,问一声“妈,您还没睡?”她会高兴得手足无措,每一条皱纹都溢满了慈爱。到她听见每一位儿女都平安归家,她才安睡。
“只是一瞬间,妈妈,您就在我们眼皮底下走了,永远走了!一句话也没有留下!从此,我是一个没有母亲的人!从此,我的世界再也没有母爱的温暖!”陈华清眼睁睁看着母亲离世,却无力挽回她鲜活的生命!“我第一次看见死亡,竟然是我最爱的母亲!”这样的打击,要多大的坚强才挺得住?陈华清常常在梦中哭醒,有时开车在路上突然回忆起母亲,也情不自禁放声大哭。极度折磨使她的精神几近崩溃,心口疼得说不出话,连呼吸都痛。
在这种情况下,换一种活法是必须的。旅行对陈华清来说是什么?逃避?出离?游走?其实是一种治疗。陈华清不会选择借酒浇愁,也不会用肉体的欢怡麻木自己。她把自己受伤的心灵放在争奇斗秀的山川河流中去锤煅,放在人文荟萃的大城小镇中去陶冶,在祖国宽阔的大地上走出一条只属于自己的狭窄小道,这条小道千回百转,曲径通幽。一个作家的诞生,竟然如此惊心!
这些年,陈华清用写作排遣痛苦,写了大量的文字,散文、小说、童话等等,各种文体都尝试,写作让她渐渐走出了痛苦。她的心理郁结慢慢化开,如同海岸边的石头开花,如蛹化蝶,翩翩起舞。她露出的是忍着剧痛的坚强微笑,她唱出的是扣人心弦的歌。
二、爱的形而上思考
陈华清说:“我从文学中得到救赎,获得新生,我也希望我的文字让人得到力量。因此,在文学创作的过程中,我偏重于写善良,写美好,写人性的光辉。我要写的文字,要有暖,要有爱,要有善良。如果文字是有声音的,我要有悦耳的乐曲;如果文字是有颜色的,我要有温暖的色彩;如果文字是有情感的,我要感觉爱的愉悦。”
如果仅仅是一个情绪化的抒发者,她的作品不会有人感兴趣。鸟儿能够翱翔天空,一定是有坚强的双翅,作品能够飞向四方,一定包含形而上的思考。这种思考包含对人类共同情感的追问和探索,所以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追捧。那些素不相识的网民形成共同的购买欲望,是因为他们看到了作品中“生命的黄金”。
《爱到卑微处,才是看清自己时》一书中,陈华清思考的主题是爱,她在作品中一直在辨识爱的面孔,分析爱的层次,触摸爱的质地。她不管那些撰写过高头讲章的学院派如何对爱下定义,只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说出自己对爱的理解,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陈华清变成一个有责任感的书写者。她说:“我希望读我文字的人能读到美好,感受到温暖,沐浴着阳光。更要读到善良。善良是生命的黄金,是人一辈子的财富。”这种财富如涓涓细流,通过一些隐密的渠道,流向一些饥渴的心灵。
三、鲜明的艺术特色
陈华清的文章是用爱写的,是用情写的,是用一颗受伤的心灵饱蘸着春风写的。她的散文语言叙述清晰细腻,质朴中蕴藏美与情,所以获得了许多行内人由衷的赞赏。他们撰写了大量评论文章,总结她文章的艺术特色,《西部作家》常务副总编邓迪思撰文《浮想中的情境营造》评价陈华清的文化旅行散文集《有一种生活叫“江南”》,指出陈华清“运用浮想的方式打开了文学空间,重点放在了情境的营造上”,“在浮想中始终联系国家、民族、文化的命运,这使得她的文笔柔中见刚,清新妩媚但不失品味”。岭南师范学院基础教育学院副教授吴舜华评论陈华清散文,题为《文质兼美诗意盎然》,说她“写物便有妙画景物、独抒性灵之美。写世事人情更是富有融情入境、情真意切之美。”等等,各家自然言之成理。
读陈华清《爱到卑微时,才能看清自己》一书,给我的印象是,通感使用的不错。查百度,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文学艺术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间的互相沟通。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等各种官能可以沟通,不分界限,它是人们共有的一种生理、心理现象,与人的社会实践的培养也分不开。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
古人所创造的词语本来棱角分明,含义极其优美,但从文字的河流中一路翻滚,从上游滚到下游,鹅卵石般棱角全无,信息严重磨损。使用者多不知其意,人云亦云,不解其中妙蕴。在这种情况下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便会如轻风似浮云,过人耳眼而不入。比如“冷静”、“热闹”等词汇,就是通感组合,前者是触觉,后者是听觉。在我们频繁使用这些词汇的时候,有几人琢磨过其中味道?
陈华清文章中,不时有这样的让人眼前一亮或心中一动的通感呈现,比如她写《楼前的玉兰树》:“三月的玉兰树还没有开花,只有一树的碧绿,只有一树的回忆”,“雨后,树上是满树洁白的纯净,树下,是满地苍白的叹息”。“像诗一样美的玉兰花,自然香成一首诗”。在她的艺术世界里,鸽子吃米粒可以“啄着阳光”,松鼠吃水果可以“蘸着春风”。“满山的香茅伸着细长的手臂在招摇,满眼的艾叶茂密成繁华的梦境”。“一朵菊花开在外婆饱经沧桑的脸庞,五月的菖蒲牵引她浑浊的目光”。“一条扁担压在她削瘦的肩上,两个箩筐装满了穿越千年的情怀”。“给我一杯雄黄酒吧,把端午节不老的味道,喝下。”
通感的使用,可以使读者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审美,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有了叠加效应。
作者简介:龙鸣,岭南师范学院教授。2006年起开始研究雷州半岛地方文化。已经出版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书藉计有《清初儒臣陈瑸在台湾》(北京燕山出版社2012年)《雷州半岛地方文化研究》(线装书局2012年),《仰望清端》(南方人民出版社2013年),《广州湾史料汇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乡贤文化》(岭南美术出版社2013年),《千古一清端》(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
信息来源:
http://szb.gdzjdaily.com.cn/zjrb/html/2015-12/09/content_1941451.htm
当当网、京东网等有售.
1.http://product.dangdang.com/23797090.html(当当网)
2.http://item.jd.com/11787938.html(京东网)